何佳宏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四川成都 610068)
浅析健康的体育教育
何佳宏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四川成都 610068)
小学体育课教师通过动作技能、技术的传授,教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方式,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组织教学,采用各种方法、方式,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专业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竞争和勇于挑战等诸多非专业知识性素质的有用人才,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健康的教育”。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 精神意识
小学体育教育,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通过几年的课改教学,我们逐渐认识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师通过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方式,培养学生一种精神和意识,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积极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运动技能、技术、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技术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小学的体育教育应该是为了健康的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的整和,但仍然是以锻炼为主要手段,增进体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功能在人类社会中长盛不衰、不断存在的原因,通过体育手段来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促进人体自由发展,这正是体育教学的独特之处,也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事物归人和社会作用的根本特点,并具有不可代替的基本作用。
小学体育,应该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学习、增强体质、培养各方面能力为教育途径,强调“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力的体现”,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一周只有三节体育课,如果只靠这三节的体育课,是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方式,学会根据自己的条件、爱好自觉地、积极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个人秉性、身体、心理、兴趣、爱好,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学生是处于一种有差异的、动态的发展状态之中的。体育教育不是加工产品,没有成品的模式,没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要做到从易到难,逐层递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再过渡到掌握动作的过程中去,在“玩”的过程中提起兴趣,特别是在低端的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体育课、爱上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会锻炼、热爱锻炼、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方式,培养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锻炼,小学体育课,不是培育运动员的场地,而是学生学习、掌握锻炼身体方法、方式的乐园。有个别同学在某些方面可能会表现突出,那就让他进入学校的校队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这是最代表体育运动特点的一种精神。不畏强手,这也是体育的本质要求。在顽强拼搏精神的背后,却隐含着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由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按照条件反射模式进行的,经历动力定型的过程,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在操练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反映,如疲劳感、疼痛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活动。在此情况下,需要坚强的意志来克服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运动时,要克服许多体育运动时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反应,要克服许多体育运动时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这也是人们在从事其他活动过程中难以体会得到的身体感觉,它对一个人在意志品质的形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各种身体练习,是思维活动和机体(身体)直接参与学习的活动,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极为活跃,他们一心一意地考虑如何掌握技能、技术;如何掌握在竞赛中击败对方取得胜利。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但在竞争中又需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要求学生们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也要懂得与同伴团结合作。
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运动中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重要的、最基本的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比赛、训练中,没有强烈的取胜欲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就不能取得胜利。由于体育项目经常出现的是集体团队的形式,在学习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是常常出现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进行过程中,无论是游戏性的还是竞争性的,都需要集团的配合、相互的支持、相互沟通,并且效果的好坏往往是制胜的关键。同学们只有深刻的领悟到了这些,就为胜利取得了很大的空间,并且应该把这些意识、精神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并发扬光大。
通过体育课各种活动的竞争形式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时代感和锐意进取、敢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种体育项目都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竞争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竞争是体育最鲜明的特点,优胜劣汰,决出名次,可以激发荣誉感、鼓励上进心,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体育竞争就没有体育,体育竞争是在公平的规则下、在公平的场合中,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体力和智力,优胜者得到奖励和人们的尊重。体育和运动向人们展示的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核心的标准得到了不同人群的认同。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交友、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需要团结和友好、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个人作为团体的一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关心集体及能和大家协调配合。在学校、班级、老师、同学中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体会到社会、集体、同学、班级和老师赋予自己的信任、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小学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更是培养良好人格的课堂。中学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目的、以育人为目标、以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小学生高段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人格各种形态和机能有明显的变化,各种器官机能正处在发育的初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逆反心理,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反对和抵制错误等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变化而变化。
细心的人就会注意到,体育课的作用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技能,而且还应该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意志的可塑性很大,正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优良的品质,建立健康的思想。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手段应该是多样的,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专业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竞争和勇于挑战等诸多良好素质的有用人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健康的教育”。
[1]陈健.浅析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5.
[2]孙璞.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学习关系焦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院报,2006.
[3]曾会贤.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实施途径的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院报,2005.
[4]墨鸿科,刘秀峰.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5]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G804
A
2095-2813(2012)04(b)-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