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体能训练模式优化研究

2012-09-25 01:26黄文砚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监控力量

黄文砚

(第三军医大学体育教研室 重庆 400038)

军校学员体能训练模式优化研究

黄文砚

(第三军医大学体育教研室 重庆 400038)

为了提高军队院校学员体能水平及考评通过率,本文以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从军校的教学、训练实际出发探讨体能训练的优化模式,并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训练核心素质的优化构建与训练指导思想的确立;训练实施的保障体系构建和训练监控体系的优化实施。

体能 训练 训练模式 优化

现代战争对军人体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总参谋部于2006年正式颁布了第一部适应军队训练和作战需要的《军人体能标准》后,军人的体能训练已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每年各部队及院校都要接受上级的体能测评,在一些军事院校体能达标已被列为学员能否毕业的硬指标,军队院校的本科教学评估更将学员体能列为第一项考评内容,如果体能考评不合格则停止该次本科教学评估。体能训练和考评目前主要集中在这6项考核上(10米乘5往返跑、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男5000米、女3000米、400米障碍),它要求每名被测学员必须全部通每个项目,无论伤病情况是否存在,总测试人数合格率须达到85%以上为合格。

由于军校学员的学业任务很繁重,常导致教学和训练上存在脱节现象,教员在课堂上只能以教学为主,课后只能以学员的自主训练为主,尤其是两年的军事体育课程结束后更是以学员自训为主,这样整个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都不到保障。其次是训练和管理的分离产生很大矛盾,每次体能参测人数少则数百人,多则近千人,导致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学员从入学后近两年的时间达到合格的标准并持续到毕业,其难度和压力还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探讨合理有效的训练模式将大大提高训练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同时提高训练的可控制性,有效提高学员的体能素质及考核通过率,以期为今后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某军校2009年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体能训练为契机,将该军校1334名参加体能考评训练的学员作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训练的体系、内容、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训练实践研究。

2 体能训练优化模式的构建

2.1 分析训练项目的素质结构,优化训练重点

训练的项目较多,不能盲目浪费有限的训练时间,必须考虑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如何分清主次。因此首要的是分析6个训练项目的内在构成素质特点并进行梳理和归类,优化训练重点,即分析项目动作技术结构和主要素质结构,推导这些项目间相互素质的促进程度,然后归纳它们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从它们的共性核心素质开始展开训练,最终达到同步提高目的,提高训练效率,见表1。

表1 各项目的素质特点与关联情况

如通过主抓速度、速度耐力和腿部的快速力量能同时提高往返跑、障碍和5000米成绩;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关联项目彼此的依存情况,确定素质间的迁移和细化程度,有利于在训练这些素质时候能明确训练强度的层次性和采用哪些不同训练手段。比如仰卧起坐达到考核标准了,但是五千米和障碍上对腹肌的强度高于仰卧起坐测试过程中的动作,它不仅需要力量耐力同时还需要较好的爆发性力量,而且它们对于腹直肌、髂腰肌和股直肌的力量要求是不同的,通过举腿、卷腹等腹部肌肉锻炼方式不仅提高五千米和障碍成绩同样也提高仰卧起坐成绩;又如400米障碍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氧供能形式,而5000米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氧供能形式,因此提高障碍的速度耐力有助于五千米速度水平的发展,而五千米有氧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延迟障碍速度耐力疲劳的出现;再如,障碍物间过障碍所需的速度、力量都与往返跑有一定的关联,分析两者跑动技术、距离区别后,强化速度训练有利于通过障碍物时获得较高的初始动力,也有利于缩短通过障碍物的时间。

2.2 确定训练指导思想为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分析训练项目内在素质的结构后,再根据以往这几项素质训练的难易程度,即400米障碍、引体向上、5000米、俯卧撑、10米乘5往返跑、仰卧起坐。最终确立以速度为前提,速度耐力为核心,腰腹、腿部力量为基础,并突出上肢收缩力量的训练指导思想。10米乘5往返跑、障碍、5000米都是属于体能类竞速项目,它们不仅要求耐力还要求较高的速度,因此提高学员的速度是提高定距离跑动成绩的前提,提高学员的有氧能力将推迟速度耐力过程中疲劳的来临。其次腿部力量、腰腹部力量、上肢的卧撑力量都是属于基本力量素质,强化这类基本力量能有效提高学员的体能成绩,最后考虑到学员的人数、现实素质基础与训练的难度,而将上肢的收缩力量训练贯穿在训练的整个过程始终中,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基础训练阶段多进行有氧训练和全面力量训练,从而达到改造或改善学员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为下一步提高训练打基础,然后逐渐加以强速度、快速力量为主的训练,为学员短跑、障碍、长跑成绩的提高做好前提铺垫,并辅以一定的有氧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逐步以速度耐力训练为主,进行专项化力量训练,不断提高学员身体素质和机能,并加强考核项目的技术学习,以加快考核技能的获得,对每个考核项目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及时掌握学员成绩以便于区别训练,临近考核期,巩固和强化速度耐力训练,逐渐加强考核项目的完整训练,实行模拟考核,以赛促练,寻找问题,确保人人过关。而以引体向上为主的上肢收缩力量从训练开始就常抓不懈,从克服外界小负荷逐渐加大到超过自体重。

图1 训练一科研一管理—后勤一体化施训流程

图2 训练监控体系

2.3 建立科研、后勤、管理三位一体的施训保障体系

由于参训人数众多,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必须有套集训练、管理、医疗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完整施训体系,才能使训练过程较好贯彻下去。根据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各个部门通过协调最后形成一个以训练为中心,科技、管理、后勤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图1)。

训练—— 以考核目标为牵引,以施训教员为主导,制定各个阶段目标和计划,进行运动训练过程控制,使每个阶段受训人员应达到的素质、机能、技战术等方面得以实现。

科研—— 由施训人员主导、相关单位组成的训练服务与反馈体系,为教员调控训练方法、手段提供依据。论证训练计划和实施情况是否科学,了解整个训练阶段素质增长、机能变化。监测受训主体的负荷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避免过度训练和训练针对性不强等情况。

后勤—— 由相关医疗单位、后勤部门、管理部门和施训单位协调组成,获取相关的训练、考核信息。加强医疗保障,如给受训学员开辟医疗绿色通道,较好的保障学员伤病的恢复;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及时了解学员的营养保障、生活问题。

管理—— 由施训人员、学员队干部和学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组成,一是训练中的管理工作,如按学员体能达标情况实施分层、分组训练,根据考核和训练情况实行动态升降制度;二是与学员做好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三是协调训练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如与教务处协调训练与其它专业文化课的冲突问题,协调训练时间、模拟考核问题。

2.4 强化训练监控工作,为训练提供科学支持

由于训练效应获得的长期性和不稳定性,一千多名学员体能素质的获得、提高、巩固,在每个训练阶段的发展程度,在每个考核项目上的发展程度,甚至要具体到每个学员,才能科学高效的完成任务。因此,必须在训练过程中强化训练监控力度,精确了解每名学员的训练情况,才能真正确保每个学员提高体能、通过考核。

首先是施训人员的自我监控与反馈,即体现在对于训练阶段的监控上,对训练过程中每个训练阶段或训练周期进行定期监控,以评定每个时期的训练效果是否符合训练进度计划,能否按原计划完成预定的总目标。通过反馈不断寻找存在的问题,确定训练计划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然后再对修正计划的施训过程再监控,使其处于一个动态过程向预定的总目标不断逼近;还体现在训练的具体细节上,具体到训练课负荷的承受程度,部分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有效。

其次是对学员实施群体监控和个体监控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个训练过程的纵向上实施群体监控,建立学员个人训练档案,统计学员体能、技术发展情况,为制定分层、分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节约训练资源。然后是针对一些学员尤其是多个项目达标难度大的学员实施个性监控,通过对学员身高、体重、柔韧等体能素质的详细监控数据了解他们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训练课上完成负荷的情况,技术的掌握情况,体能与技术的结合运用情况,使他们明确如何针对各个体能项目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弥补自身的缺点,并为他们制定个性的训练计划,最终为通过总达标率奠定坚实基础(图2)。

在监测过程中采用生物学指标和训练学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和单独评定方法,并根据训练计划结合部分训练对象的需要灵活安排,如某一特定训练阶段的效果评定,针对某项素质训练增长效果的评定,针对一些体能增长缓慢学员的定期监测,对某个大负荷阶段的机能监控,例如冬训;对某次专项训练课,如障碍、5000千米等课上的即时监控;训练课上每个训练任务间隔之间的心率控制,在障碍模拟考核中对一些学员进行录像,分析他们每个障碍物通过时间,通过合理性、稳定性,结合完成后的心率,血乳酸等情况,分析是否存在的问题。

3 优化训练模式应用效果

此训练模式在该军校历时一年半的体能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检验和证明, 2008年共1334名学员参加体能考评训练,从训练之初很低整体达标率,到2009年的体能考评中取得99.3%的整体达标率,创造了当年参加本科教学评估军校中最优异的体能成绩。

4 结语

该训练模式从从科学、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了优化,首先优化训练要点,根据各体能项目竞技能力的形成时间和结构的构成因素进行优化训练重点,解决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并以此为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即以速度为前提,速度耐力为核心,力量为基础,并突出部分单项力量素质的训练指导思想,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实施以点带面,然后分头推进。实践表明其训练方法为中后期5000米、障碍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整个训练的总体达标率逐步实现提供每个层次目标的支持。其次,对整个训练过程及其涉及的方面通过优化整合,形成以训练为中心,科技、管理、后勤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施训保障体系,为训练过程的顺利实施做好了保障。最后,对训练监控工作加强强化监控工作,有效监督了每个训练进度的效果,减少了学员伤病率,解决了一些训练过度与不足问题,为每个训练个体通过考核,提供有力保障。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卫国,韩春远.高水平运动队“训、科、医、管一体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0,17 (4):87~90.

[3]姜文凯.江苏田径队“训科医一体化”运行机制和预期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4.

[4]徐林川.运动素质的迁移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7(2):64~66.

[5]裴彩利.速度素质训练在提高中长跑成绩重要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3):325~327.

[6]邱爱华,杨姝燕.中长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运动素质训练方法[J].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676~677.

G808

A

2095-2813(2012)04(b)-0029-03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监控力量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量化的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探索与实践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麦唛力量 (一)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