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娜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浅析游戏理论对现代幼儿体育游戏的启示
冯 娜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游戏是一种古老而又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一个分支,将基本的体育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当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古到现代,不同的学者对游戏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形成了不同的游戏流派,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古代的游戏理论、西方的康德和席勒的游戏理论、虚拟游戏理论、皮亚杰的游戏理以及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今幼儿体育游戏的启示。
游戏理论 体育游戏 启示
游戏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极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幼儿就是在游戏中逐渐成长的,是幼儿存在的一种方式。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早期的游戏行为与现代的竞技运动在发展上有密切联系。绝大部分经济运动项目都源于民间游戏,在流传的体育游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总结综合,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最后成为今天这种具有其内在规律和特点的竞技运动。可见,在体育游戏的本质属性中,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对其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一个分支,将基本的体育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当中,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展现他们活力的舞台。自游戏产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进行了阐述,形成了不同的游戏流派,虽没对体育游戏进行系统详细的论述,但其思想对现代幼儿体育游戏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儿童教育史中,游戏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为教育者们初步认识;在实践中,更是创造出了种类齐全、花样繁多的游戏活动。游戏,古语中一般称作“游嬉”、“戏”,也有称“嬉”或“游”的,与学习并行为儿童两种基本活动。《礼记·学记》中所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即学习时要努力修学,休息时就尽情游戏。而崔学古在《幼训》中明确指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认为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游戏则是最主要的手段。宋明时期兴起的蒙学教育也比较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强调要教人“乐学”,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朱熹也强调“乐教”的重要性,就是要儿童在“欢呼戏笑”的游戏之间习得封建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游戏理论,但是却对游戏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主要倾向于玩乐,游戏即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和娱乐,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纵观流传下来的民间传统游戏,大部分都是身体的活动,属于体育游戏的范畴。很多传统的游戏目前在农村的中小学依旧流行。但在城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却比较少见,并且城市的孩子的活动范围和实践相对较少,网络普及、交通的便利以及居住空间的局限,都限制了城市孩子体育游戏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传统体育游戏的作用,其源远流长必有存在的价值,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可参考和借鉴。
西方学者们大都主要是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儿童游戏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试图揭示游戏的本质和功能。他们对游戏的不同定义及对若干游戏理论问题的不同解释,就成了若干游戏理论流派。
西方的游戏理论研究与文学、艺术密不可分,康德和席勒是西方游戏理论研究的先驱,他们将文学或艺术的起源归结于“游戏”,并认为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活动都是人类“游戏”活动的结果,或者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之。康德的游戏观认为,艺术的精髓在于自由,自由是游戏的灵魂,自由和游戏紧密相连。席勒则认为,人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一个是“形式冲动”。前者是“把我们自身以内的必然东西转化成为现实”,后者“使我们自身以外的实在的东西服从必然的规律”,而“游戏冲动”将两者统一结合,满足现实和内在的需求,使人既具有感性的实在性,又具有内隐的合乎理性法则的规范,从而使人发展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完整的人。
康德和席勒将游戏赋予了艺术的含义、自由的象征和实现自我的途径,对现代幼儿体育游戏具有指导意义:首先,相对于幼儿体育游戏来讲,也应该包含着艺术的特色,体育本身也是一门人体的艺术,是通过幼儿身体部位的活动来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在体育游戏中,幼儿通过基本的走、跑、跳、钻等动作,能够增加幼儿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充分的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认识自己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其次游戏是自由的。在幼儿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不能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活动,要让他们充分的自由,在自由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尽情的玩耍,享受游戏的快乐。而现在的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的注重安全问题,教师不敢让孩子们尽情的活动,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甚至都不允许孩子跑动,静静的坐着,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身体发展以及活动的空间和自由。我们应该还孩子活动的自由,只有动起来的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说:“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斯宾塞、格罗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游戏论是最具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
斯宾塞认为:游戏只是谋生这一“真正活动”的“模仿”和“表象”,同时游戏又反过来有利于生物体谋生活动的完成。
格罗斯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本能论和虚拟论。格鲁斯认为游戏是生物体对其适应复杂、充满竞争的本能性生活进行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格罗斯引入了“模仿本能”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所有的游戏都是一种本能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严肃的活动。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游戏论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弗洛伊德将儿童游戏看作儿童凭想象进行的虚拟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儿童已经具有大人的各种欲望,但却尚未具备大人的现实地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因而,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大人,以便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大人的生活。新精神分析派德国的埃里克森解释游戏即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是欲望和需要的表现。当儿童欲望受到阻碍时就以游戏方式来发泄或通过游戏改造被压抑的体验。
虚拟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虚拟的,不真实的,是一种模仿和想象。正因为幼儿的身体心理发展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当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其内心的好奇和需求的时候,通过游戏来发泄和满足欲望的生长。因此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情境,能够满足他们想去却实现不了的愿望,而并非只是单调的在操场上活动,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将体育游戏寓于虚拟场景之中,在他们想象的场景中尽情的游戏,发泄,玩乐,以达到幼儿游戏的满足感和快乐体验;此外,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示范,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如只讲解不加以完整的示范或图式,很可能在游戏中会出现混乱的现象。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儿童游戏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并支配着当代大量的游戏研究,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皮亚杰在《游戏心理学》中明确指出:“如果说认知活动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的话,那么,模仿是顺应,游戏则是同化。”在他看来,游戏是无所谓适应,儿童在游戏中不用学习新的技巧,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顺应当前存在的结构。他认为儿童进行游戏的原因是,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即在游戏中,儿童能安全的检验新的行为模式。他能练习新的运动、社会性、智力、兴许的行为方式,而不必受一定结果的妨碍。在真实生活中,他冒着犯错误、不一致、生气或混淆的危险,而在游戏中,因为游戏提供了儿童实验一个角色或活动的机会,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正、变化活动的方向,可以自己安排事件,从而获得兴趣、需要以及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儿童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一些概念,思维变得灵活,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游戏也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根据认知发展水平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三个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适应的机能性游戏阶段(0~2岁);与前运算阶段相适应的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与具体运算阶段相适应的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幼儿园的游戏则处于象征性阶段,此阶段的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为了使这种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幼儿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机能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成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象征性游戏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要把现实同化于他自己,皮亚杰把游戏视为解决儿童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是儿童“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游戏的产生来源以及具体的内容,给体育游戏以深思。首先,目前当前的幼儿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过多的注重幼儿知识的学习,把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等同起来,而忽略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体育占用太多时间,孩子只会玩,不用功学习,将会阻碍孩子的进步。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正好为我们走出误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游戏也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是由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幼儿阶段的儿童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机能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成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象征性游戏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要把现实同化于他自己,皮亚杰把游戏视为解决儿童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是儿童“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因此在体育游戏阶段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方面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游戏本身,而是将游戏与幼儿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在游戏中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对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的关键特征、游戏的作用等。维果斯基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观,认为要把幼儿游戏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否则就不可能认识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斯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他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孕育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部倾向。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源泉,游戏创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注重将游戏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充分重视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在思想上指导目前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对游戏的重视,特别是对体育游戏的关注。反观幼教时间,孩子们在幼儿园接受的近乎小学化的教育,体育活动时间很少,严重限制了孩子们活动的自由。其次,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多关注孩子们的体育游戏,父母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也应该多加强体育游戏的锻炼,以弥补在幼儿园中实现不了的自由的活动。但活动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并是其最近发展区之内的。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作为身体的一种活动,具有艺术的价值,让孩子们充分的认识自己,同时在体育游戏中,孩子们应该是自由的,教师在宏观指导下不该有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在体育游戏中要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情境,能够满足他们想去却实现不了的愿望,将体育游戏寓于虚拟场景之中,在他们想象的场景中尽情的玩耍,以达到幼儿游戏的满足感和快乐体验;体育游戏并非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阻碍,而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游戏能够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当然,这些游戏理论都充分的认识到游戏包括体育游戏的重要性,但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影响更加的明显一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1]刘聪,等.论体育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报,2007(8).
[2]王小英.儿童游戏的意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龚坚.体育游戏与健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4]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胡福贞.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今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6]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G807.1
A
2095-2813(2012)01(a)-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