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中国传统武术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及其发展对策
王 玥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从而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民族传统武术 生命力 价值 文化 发展
中国传统体育想要复兴,传统武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疑是中国传统体育中最为耀眼的项目之一。传统武术以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动静结合的技击特点,强身健体的健身功能,流传至今,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收到朝代变迁、帝王更替、国家政策的影响,依然能够凭借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可见其存在价值。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事物能够在社会生存,就说明了它有存在的价值。
明清一代可以说是传统武术蓬勃发展的成熟期,各种武术流派的确立、武术家的大量涌现、武术拳种的产生,都给传统武术注入了能量。虽说在现阶段,传统武术受到了西方文化与竞技体育的冲击,似乎失去了人们对其的喜爱和信任,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现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健身场所也不乏习武爱好者,而且,武术比赛的组织设置也是层出不穷。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的历史阶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萌生发源,是武术形态的雏形。先秦时代在人类与兽的搏斗过程中武术开始萌芽,并产生了一些简单的武器,氏族部落间的战争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导致部落之间的战争,而战争的发生则使武术中的攻防格斗技术得到积累和交流。在这些战争中,近战用棍棒、刀斧、长矛击、打、劈、砍、刺、扎,远了则用弓箭、投掷器,战斗异常激烈,遇到敌我悬殊时,就以一对多,一旦武器脱手,只好空手搏斗,使用拳打、躲闪、跳跃、扭摔、脚踢等动作,有时还要空手对器械。为了获得自己生存下来的机会必须战胜对方,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这就对其加以总结研究和整理,并相互交流、传习、演练,因此,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发展。同时人们又把在狩猎和与敌作战中的徒手和使用武器的搏斗技能加以总结,并用舞蹈的形式互相交流、互相传授,经过多次传授,多次舞练,在下次作战中就会有意识地使用练习过的动作,而这些有意识的动作就是武术的萌芽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劳动力不断发展,农牧业产品开始有了剩余,一些因年老体弱不能出外狩猎和作战的有经验的老人就担负起培养儿童的重任。他们把狩猎、作战的经验和攻防格斗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使这些儿童在进入成熟期之前,受到维护自身生存的教育,而武术的萌芽在这些传授活动中得到发展。
秦汉至隋唐五代(公元前221--960)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期。秦收天下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秦王朝二世而亡,因而对武术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一度繁荣鼎盛,武术在这一时期亦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匈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更直接促进了军队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史上值得注意的是: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初期流派,刀逐渐取代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历史地位,而剑逐渐转移到非军事用途中并持续发达,汉刀、汉代的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东传至日本。
隋、唐、五代中特别是唐代的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当然,武术文化形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文化是一开放的文化,中外的文化交流相当普遍。外来文化,丰富了其内容,唐代的武舞、弓射、摔跤活动,甚至于整个唐代的重武风习中,都有外来文化作用的痕迹。特别是武举制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件。
在这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既有民族之间的统一交融,又有各政治集团的斗争互相讨伐,把武术的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宋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代。特别是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及市民各阶层形成,使得当时的武术发展又出现了新趋势。在宋朝统治岁月中,与各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民族矛盾、阶段矛盾十分尖锐。这一时期因为战争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宋朝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考试选拔武艺人才。军事训练采用统一教法,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军事训练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了武艺的提高。这一时期兵器的种类大增,形制复杂,各种兵器武艺争奇斗艳,武艺也向多样化发展。在宋代武术体系基本形成。除了对抗性项目外,套路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从而基本摆脱了从属军事的地位,在民间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并按自身的规律演进。
明朝建立后,蒙古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这一时期,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浪人、商人、武士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海盗活动,史称倭寇。御倭的问题,也就成为明朝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事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对武术的重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何良臣的《阵纪》、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而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与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留传至今的武术及军事著作在当时的大量出现,以及既是军队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大批涌现,是明代武术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明清两代在许多研究者的笔下,也将其成为繁荣期。在这个时期,武术不仅表现在技术方面,在理论方面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较大比重。
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在选择运动项目上则会更加注重健身价值,而现在的体育项目不止是民族传统的项目,西方体育也充斥进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古人云:以武证道,以武入道。几千年以来,传统武术一直都是中国人强身健体,修心炼性,激发生命潜能,追求天人合一,接近至高无上之“道”的必不可少的修习功课。在古人眼中,它所体现的价值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中国传统武术将精深高妙的易学、医学、哲学、力学、道学、理学融于一体,能够全面开发人体的各项潜能。它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自然科学运动,强调周身协调、身心双修、刚柔相济、松静安舒、形神合一,能有效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舒经活络、通气畅血、聚精养神将人的身体与精神均调制轻松和谐的高效状态。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已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可我们却并不健康。不难发现:我们的生命质量正在下降,生活环境也早已经危机四伏。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饮食运动没有规律,常常给自己带来流行的“富贵病”,不仅很难根除,有的花了很多钱也无很明显的效果。另外我们呼吸着受尽污染的空气,吃着由化肥农药和化学添加剂组合而成的食物,喝着被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水,各种传染病等相继爆发,在这样一个危害重重的生存环境中我们想要幸福生活就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因而增强身体素质,摆脱疾病痛苦是每一个人必须对面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武术是最科学有氧运动。目前,国际上流行按照西方的划分方式,将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武术要求气血行于内,全身和大脑可以得到更为充足的养分。所以练习拳术后不仅不累,反而感到神清气爽。它有效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舒经活络、通气畅血、聚精养神将人的身体与精神均调制轻松和谐的高效状态。由此对照西方理论的分析,中国传统武术无疑是很好的有氧运动。
进入21世纪,受到经济浪潮的拍打,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现在的人们都急功近利,生活与工作压力让人们喘不过气来,这种境况继续发展下去,肯定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从内心发起,多方面的压力造成的心理压抑,就需要调节,缓和紧张气氛。其次,中国传统武术修心养性,能让人拥有良好的心态和个性。有句古话叫病由心生。心态出了问题必然会在身体上反应出来,心态好了身体也会不一样。因而要达到身体健康,修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的心也越来越浮躁。像跆拳道和散打这类的运动,普通人参与为期“三个月到一年”的培训班就能速成“出师”,容易把人练得刚猛暴躁。而武术需要长期体悟,因此就有了“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武术要求内求诸己,强化自我各项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从容应变的水准,练得越多越深,其个性就会越平和,越收敛,自我控制力越强。习练传统武术,在外表舒缓的运动形式下,其实是对心高层次的修炼。
在古代,武术就是武艺,可说是一种技击术,习武爱好者通过习练武术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群雄争霸的年代,涌现出了大量的武术人才,小到黎民百姓、士兵,大到将军,通过武术都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另外,习武者可以通过武艺的掌握,保卫国家,惩强扶弱,保持社会安定与繁荣。尤其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技击价值就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说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其独有的技击特点是分不开的。
在当今社会稳定太平的情况下看,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似乎没有得以体现,但是从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来看,丝毫没有改变其技击风格,竞技武术的发展表面迎合了西方竞技体育的步伐,其实具有足够的观赏性,使习练人群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习武者提高自卫意识。
“礼”,广义上说,是某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上说,则是专指人们行为的规范、规则、仪节等。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学武鲜先明德”,这是中国武师教授徒弟的常用语。“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
中华武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伦理学的思想,将“武德”和“武礼”融为一体。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儒家伦理型文化和传统社会道德观在武术中的体现。武术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武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武德是在武术活动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行为规范,其内容丰富且纯朴。武德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
武德,一般指精神文明,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武术文化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武术融合其中的显著特色:重人伦、重道德。武术界历来讲求“崇武尚德”,注重习武“以德为先”,“未曾学世先沿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之说,在习武的同时注重武德的同步修炼。从广义上讲武德建设的内容理应包括武德本身的建设和社会配套建设这两大方面。中华民族应充分重视与发展这一文化,使武术这一民族瑰宝更快更好地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服务。3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趋势
有压力才能有动力,中国传统武术一直保持现状,不谋求发展是不可以的,历史在不停的变化,社会现实当然也会随着历史的改变而变化,我们不能用古人的思想去应对所有的现实情况。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就好像是个太极球,处在下端的阴位,随着太极球的不断运动,阴阳的交替是顺应自然的,当阴面转过去的时候就是阳面的到来,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现在就是传统武术发展的过渡期,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接下来就要将传统武术的特点放大,就是其修身养性,针对国民现状进行改革。
虽然,当下我国社会仍未摆脱“人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模式,而且现在人伦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抨击,但是我们要秉承“中庸之道”,毕竟一个社会现象的存在,一定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不能够以现代的眼光一味批判。但是我们也要接受时下的各种文化,应该以人伦为主,科学为辅的综合文化模式,重新打造中华民族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1]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3]缪仕晖.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科技信息,2009(23).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慕南.中华武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田季生.中国传统文化概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夏昭炎.中国文化概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On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and Its Developing Strategies
Wang Yue
(College of Art and Sport,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51)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and on the basis,the paper probes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national traditional Wushu vitality value culture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2)02—0020—03
王 玥(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