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域竞合模式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2012-08-15 00:45石培基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临夏州竞合森林公园

石培基,尹 秀,李 巍,刘 润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使得每一个旅游地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处于各种共存与共生[1]关系中。但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平衡性,地区间或旅游地之间的竞争[2-4]不可避免,区域内同类型旅游地之间厮杀尤为激烈。因此,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已经成为重塑新型旅游区域关系的关键[5]。

从2004年起,我国大规模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始兴起,积极开展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如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峡、闽粤赣旅游产业合作等都已初见成效。由此可见,寻求旅游地发展的竞合模式显然已经提上了日程。

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 competing model),简称cc模式[6],其实质是在塑造和发挥各相关地区及景点特色的基础上,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它是不同的区域为了实现自身的某些目标,集结成群并进行有效的资源(资金、信息和理念)整合,以形成具有战略互补功能的整体,使得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恰如其分地与另一个区域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突破发展的瓶颈,最终达到共赢的结局[7]。

目前,单从竞争或合作角度进行区域旅游研究的文献较多,但从竞合角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8-9],仅见吴泓、梁艺桦、崔凤军等分别从共生理论、博弈理论等角度对竞合模式进行过探讨[10],而对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域竞合方面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落脚点,从它与周边地区资源竞合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旅游市场竞合模式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研究区概况

(一)地理概况

本文所说的西北地区,指的是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5省区,整个区域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区大约有45个少数民族,分属于14个民族自治州和26个民族自治县,人口约为1 529.17万人,除陕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少,且与汉族散杂居以外,其他省(区)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甘肃占10.3%,青海占42.1%,宁夏占32.9%,新疆占62.4%。而回族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在该地区的7个回族自治单位中,位于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较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该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8 169km2(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36°12′之间)。州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倾斜盆地状态,平均海拔2 000m。交通以公路为主,兼有铁路、水运,全州现有国道2条、省道3条,公路密度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

(二)旅游业发展概况

临夏州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的小麦加”和“古生物的伊甸园”。炳灵寺石窟驰名中外,“黄河三峡”雄壮秀丽,古生物化石、恐龙足印化石著名于世,国家4A级景区松鸣岩风光旖旎,险若“西岳”的莲花山景色秀丽,色香味俱佳的清真风味小吃,享誉西北。

临夏州旅游业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周边区域激烈的竞争漩涡之中。在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中,敦煌、平凉、天水等传统优势区域继续保持领先发展的同时,甘南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热点发展区域,临夏沦为甘南旅游热流的过境地。此外,兰州都市经济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市民的“短期、短途”休闲度假需求日渐高涨,客观上正在形成环城游憩圈,周边各地都在力争成为“兰州后花园”,竞争将日益激烈。

二、区域竞争态势

(一)竞争范围确定

和临夏旅游存在强烈竞争的是兰州都市休闲圈内重点景区和同类旅游产品。从临夏州的主要客源市场(兰州)考虑,综合兰州周边景区的道路交通状况以及距兰州市区的时空分布距离,以兰州市为中心,分别以50km和100km为半径画圆,代表兰州一小时和两小时都市经济休闲圈范围。

兰州都市休闲圈内共包括景区(点)25处,这些景区之中,一小时经济圈内主要包括兴隆山风景名胜区、官滩沟森林公园、石门度假村、马啣山、青城古镇、什川古梨园、临洮海巅峡、岳麓苑农家乐、刘家峡库区、太极湖、唐汪川共计11处;其他14处包括吐鲁沟森林公园、天祝石门沟风景区、莲花台风景区、东大坡森林公园、河滩旅游区、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新马太风景名胜区、药水峡、炳灵寺石窟、东公馆、天祝三峡森林公园、松鸣岩森林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均属于两小时休闲圈。

(二)竞争态势分析

1.一小时休闲圈内:刘家峡与太极岛受兴隆山风景名胜区、官滩沟森林公园、石门度假村等强势冲击

从距兰州时空距离上来看,官滩沟、石门度假村以及什川古梨园三者时空距离组合条件最佳,都在30分钟之内,而临夏州旅游景区(点)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从旅游资源特征上来看,多数景区以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为特色,而永靖县的刘家峡库区是兰州市近郊唯一以大面积水体景观为主的景区,较其他景区而言,旅游特色格外鲜明;从基础及服务设施上来看,基础及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有兴隆山风景名胜区、官滩沟森林公园、刘家峡库区和太极岛,其他的相对较为缺乏;从旅游产品上来看,目前只有兴隆山风景名胜区、刘家峡库区和太极岛的旅游产品体系相对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临夏州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且影响力较大的景区(点)有刘家峡库区和太极岛,可构成竞合关系的景区(点)有兴隆山风景名胜区、官滩沟森林公园、石门度假村。刘家峡库区和太极岛以大面积水体景观为主要背景依托,兴隆山风景名胜区、官滩沟森林公园、石门度假村以成片森林为开发背景,故在资源类型上存在分异,这决定了两地仍存在合作的可能。两地可通过统一规划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引起的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产品类型趋同、旅行方式相仿、旅游活动雷同等不必要的现象,使两地分别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共同发展。

2.两小时休闲圈内:以森林公园为主要载体,产品开发更趋多元,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独呈异彩

由于受一小时经济圈内景区(点)的屏蔽效应影响,两小时休闲圈对于兰州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于一小时休闲圈已经有所减弱,这主要由于时空距离成本的增加导致核心市场——兰州市场的旅游人数明显减少,同时由于景区(点)数量的增加,从而导致两小时休闲圈内的各景区(点)之间的竞争力度加剧。

在产品体系上,两小时经济圈内旅游景区(点)大多数以生态观光为重要内容,而临夏州境内的松鸣岩、药水峡、莲花山等景区融入的是穆斯林少数民族风情,与天祝三峡森林公园、石门沟风景区展示的藏族民俗风情,构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使得合作增加了可能。

三、构建旅游市场竞合模式的对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临夏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相互替代性,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同,如东边麦积山石窟与炳灵石窟的同质竞争;甘南冶力关与临夏太子山系森林公园的同质竞争等。尤其在兰州都市圈内,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都推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都确定了以兰州市市民周末短假出游为主要目标市场,这必将加剧区域旅游竞争,从一定程度上分散客流。因此,必须通过协调引导,使景区之间形成良性的区域竞合关系,才能使整体旅游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

(一)旅游产品互动:旅游市场的竞合基础

1.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通过精心挑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如主动与甘南州等地加强合作,共同规划建设太子山系等的旅游合作项目,避免同质资源的相互竞争,进而较快较好地提升产品形象。

2.共同推出旅游线路

目前,临夏州的旅游线路对接主要限于古生物化石遗址游、康健疗养生态游等,而与其他地区的线路对接还亟待拓展。为配合甘肃省新近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合作新格局的构建,今后应着重推出以下3条旅游线路:西部花儿体验游,即青海-积石山(黄草坪、石海)-临夏市-和政县(松鸣岩)-康乐县(莲花山);回藏风情游,即兰州-广河(齐家坪文化陈列馆)-和政(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临夏市(东公馆、老华寺)-夏河县;临夏州旅游大环线,即兰州市-永靖(太极岛、炳灵湖)-临夏县(莲花古镇、江川村)-临夏市(八坊民居)-和政县(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松鸣岩)-康乐县(药水峡、西拱北、莲花山)-广河县-兰州市。

3.共同完善旅游交通

目前临夏州境内高等级的道路只有2条国道、4条省道,高等级公路网体系仍不完善,因此,要抓住国家、甘肃省及州内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大力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建设通县通乡油路,加强城区至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内部等交通干道的建设,保证实现无障碍、无间断的交通联系,拓展并完善州内交通网络,进而促进旅游大环线快速形成。

(二)旅游营销互联:旅游市场的竞合核心

临夏州距离兰州、西宁、西安等城市较近,属于短途旅游范围,且多以家庭、单位自发组织的出游方式为主,因此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成为重要的细分市场。

1.联合开拓客源市场

由于临夏州目前的旅游市场比较单一,且与周边资源上存在着较强的竞合性,因此,在客源市场的开拓上,选择重要城市与相关旅游部门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书,互相组织和输送旅游客源,形成客源互流与共享的区域旅游市场新格局。尤其着重与甘南州加强合作,打造“回藏风情线”,巩固提高兰州、西安、西宁等地客源大的市场份额,并大力吸引中国东部新兴市场以及海外客源市场的客源。

2.联合开展宣传促销

把握“三省五地旅游区域合作”契机,加强区域旅游市场调查研究,确定目标市场和促销重点,进而更好地塑造旅游形象。借助大九寨的优势,加强同有实力的旅行商或旅游协会合作,联合设计旅游线路,共同举办各种活动,从各个角度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

(三)旅游政策互通:旅游市场的竞合保障

1.健全竞合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竞合机制。各地政府部门之间要就旅游规划、监督和管理等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并落实双方或多边的互为无障碍旅游区的合作协议。通过举办旅游联席会、旅游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建立相互磋商机制,消除政策障碍,解决重大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旅游企业合作,特别要加强旅行社的对接联系,拓展业务范围和种类,实现互利双赢。

2.打造竞合平台

协商打造旅游市场竞合的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推广运用,共创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建立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加强旅游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把临夏市建设成面向全州的区域性旅游信息交流中心。

协商打造旅游市场竞合的人才平台。积极选派旅游专家、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导游到周边地区或旅游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学习考察、进修或参加研讨会,并邀请当地的旅游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讲学,采取巧妙的方式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等。同时对于当地而言,还应分类建设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调整从业人员结构,进而加强旅游业的人才管理。

3.优化竞合环境

以资源、客源、市场利益的共享为目标,更好地开放区域旅游市场。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加强饭店、交通、购物、娱乐等硬件设施建设。联合管理旅游市场,共同规范旅游产品价格,打击不正当竞争,进而优化旅游经营和消费环境[11]。

[1]Fagence M,Craig-Smith S.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Needs in the Pacific Reg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4):858-860.

[2]Fagence M.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J].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3):717-720.

[3]Knight J.Competing Hospitalities in Japanese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165-180.

[4]Braun B M,Soskin M D.Theme Park Competitive Strateg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438-442.

[5]昊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经济地理,2004(1):104-109.

[6]余构雄,江金波.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比较及其区际合作研究:基于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测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0-45..

[7]高明.基于博弈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桂海论丛,2008(5):57-60.

[8]牛江艳,曹荣林,杨新军.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人文地理,2007(1):28-33.

[9]汪清蓉,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8(3):50-56.

[10]钟全宏.西北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李世泽.广西与东盟旅游市场竞合模式研究[J].创新,2007(2):24-28.

猜你喜欢
临夏州竞合森林公园
我国高铁与民航的竞合关系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森林公园游记
临夏州走访纪实
三个“百亿”产业撑起脱贫梦
凶器哪儿去了
临夏州马铃薯栽培生产技术
媒介融合观察——以内容为核心的渠道竞合
浅析刑法中的法条竞合
不采野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