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与成长:罗斯《就说是睡觉了》主人公戴维解读

2012-08-15 00:42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女神像戴维犹太

⊙徐 忆[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宁云中[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顿悟是人生中某个重要时刻的瞬间领悟。它神秘而来,稍纵即逝。它是人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成长小说的典型特征,成长小说的主题是指主人公思想和性格发展和成熟,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的各种遭遇。在这段经历中,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或多场)精神上的危机”。罗斯的《就说是睡着了》是一部关于小主人公戴维“精神再生”的小说,他的“重生”通过顿悟完成。

小说主人公戴维是美国犹太移民的孩子,他从小随母亲来到了美国,体验了美国社会的陌生、冷漠、孤独、歧视和惶恐不安。在他的眼里,他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黑咕隆咚、喧嚣混乱的可怕世界。当他随母亲初次踏上美国这块陌生的土地时,眼前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带给他的感觉不是自由,而是害怕。初次见面的父亲由于怀疑戴维的真实父亲另有其人,因而时不时表现出一种掩饰不住的愠怒的神情。他给初来乍到的戴维带来的不是一家团聚的幸福,而是怀疑、冷漠的恐惧,这使得戴维心理上觉得自由女神像更加让人生畏。对他来说,“这尊自由女神像与其说是象征着将要获得的自由,不如说是象征着对陌生世界的恐惧”。小说写道:

在他们面前,阳光照射着簇簇灿烂海浪,海水中高高的底座上向西耸立起自由女神像。下午的阳光像一个旋转着的盘子斜照在她身后,对那些在船上看着她的人来说,她的面貌让阴影遮黑了,她的底气都已耗光了,她的整个身体好像被烙压成平板了。在明亮天空的衬托下,她的光晕成了一簇簇乱穗搅动着空气。阴影将她高擎的火炬锤扁成一个黑色十字架,映衬在无瑕的光线里——一个变黑了的断剑的剑柄。自由女神像。那孩子和他的母亲再次惊讶地凝视着那巨大的身影。①

走向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走向自由。然而,戴维走向的却是恐惧,自由女神像在他眼里变成了“恐惧巨人”。他带着恐惧的心理去观察、怀疑他所看到的这个真实世界。在他的成长道路中,既没有先验可以参考,也没有良师益友来指导。他像一片羽毛在生活的旋风中飘来荡去。他可能随意被人漠视,也可能轻易地被生活毁灭。恐惧和死亡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家里,戴维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他永远生活在父亲的愠怒、母亲的战战兢兢中,家里永远充满了敌意;在犹太学校学到的东西无法见容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在白人学校里他的民族文化与白人文化格格不入,生活在文化歧视中,语言的差异使他无法与老师和其他孩子交流;在街道上,他总是被人欺负,住在到处都是异教徒的社区里,不同的生活习惯更招致异教徒的鄙视、羞辱甚至殴打。他孤独无助,不得不走进漆黑一片、恶臭熏天、蟑鼠横行的地下室,寻找自己的世界。对戴维来说,到地下室里的“探险”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生活和死亡的恐惧深深根植于戴维的精神和情感的世界中。最后他在这样的寻找中遭受电击而昏迷,尔后又从昏迷中醒来,从而完成了戴维“死亡——再生”的成长历程。

“死亡”主题一开始就与戴维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小说开始时,戴维看到街头进行的葬礼。母亲向他解释说死亡就是长眠,“他们冰冷;他们一动不动。他们闭上眼睛永远地睡了”。当然,精神上和情感上无依无靠的犹太儿童戴维并不是一味地听命于这种死一般的生活。小说末尾他遭受电击昏迷。旁观的人说,“他在挣扎……他还没醒来”。但事实上,戴维已经恢复意识,并且许许多多的景象和过去的事情一股脑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其中有圣经中的人物、犹太教堂、犹太学校等等。这时,“在那黑暗破败的路边上,那软弱无力的身体喘息和颤抖着。医生抬起他,厉声对警察说:‘抓住他的胳膊!他要打人!’”“他要打人”这一细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戴维的反抗,另一方面预示了戴维的精神发展方向。昏迷中反复出现的宗教意象也象征着他潜意识的自我确认。一个旁观

者说:“呵,我看像个犹太人似的。”另一个旁观者回应说:“是啊,耶路撒冷地图,错不了。”这表明戴维的犹太身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戴维成长中的有关民族和身份问题。贯穿小说始终,戴维时时刻刻都处于生理、情感和宗教的压抑之中,这种压抑迫使他不断地使自己从本民族中异化出去。因此,戴维意识恢复中呈现的犹太人和犹太宗教等相关联的意象和意境说明:戴维的“重生”在很大意义上是犹太人的“重生”。犹太民族有着古老的传统,他们带着这些传统来到象征自由新世界的美国。他们要适应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环境、新的文化等,就需要蜕掉犹太人沉重的文化和思想包袱从而焕发新的生活信念。过去的一切,对戴维、对犹太民族都懵懵懂懂就算是“睡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着”了意味着新的苏醒,意味着精神上的“新生”、新生活的开始。为了这一刻,戴维经历了重要的精神顿悟。

顿悟本指上帝的显现,小说中戴维的顿悟与宗教密切相关,与“光”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小说中,展现“光”对戴维的神奇力量有两个场景。第一次是发生在河边。那天,戴维去参加犹太“逾越节”的宗教仪式,“逾越节”对犹太人来说是自由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所有受压迫人的节日。这个仪式需要焚烧家里剩下的“秫米孜”②(chumitz)。看着那燃烧的“秫米孜”,戴维感到非常兴奋。“一道金色的火焰烧了起来,木板也着起火了,一会儿,所有的面包也烧起来了……没有‘秫米孜’了,他想。都烧黑了。看,上帝,我好吗?现在只剩下白色的‘麦酢斯’”③(Matzohs)。看着“秫米孜”被烧掉,戴维觉得自己的“罪恶”也一起烧掉了。随后,他走到河边,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闪闪,诡秘奇异,戴维感到非常神秘。“美妙的景色催人入眠。他(戴维)无法将自己的目光移开。他的精神松弛了,融进那阳光里。”在这个象征自由的日子里,戴维坐在河边,看着河边的一切,品尝“自由”的意义,他经历了一种可以说是宗教式的体验,他无拘无束地去看,去想,他“完全恍惚了。他的眼睛模糊了……眼帘开始变得沉重……”此时此刻,“他进入了一种催眠状态”。恍惚中他浑然不知地走到河边,眼看就要掉到水里。一艘拖船驶过,戴维也全然不知。船上人冲他喊道:“醒醒,孩子!”那人的叫喊声把戴维从白日梦中惊醒过来。“他看到了什么?他也说不上来,他恍如在另一世界,一个他曾经离开,但又记不起来的世界。”在这种浑然不知的顿悟状态中,“秫米孜”燃烧的火光燃起了他那种“奇怪的恋乡”之情。“这种神秘的恋乡体验实际上是他对他母亲的依恋,他脑海里又燃起厨房里的火光,那是一种‘母亲之光’,是他心中的‘精神之光’。他对‘光’的迷恋实际上是戴维恋母情结的屏蔽记忆。”而戴维的成长不仅要摆脱对父亲的恐惧,更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

小说第三章的末尾,戴维见到了真正的“都市之光”,也亲历了它的力量。“河边顿悟”让戴维若有所思,这时,他被一群由一个叫Pedey领头的爱尔兰街头小孩团伙逮住了。他们强迫戴维将一把临时捡到的用锌做成的剑插进街上电车的轨道裂缝里,他们怂恿戴维这样做,说会让他看到意想不到的“奇观”:

“现在,让你见识见识我们的魔法。”

“你马上就会看到。”……

“是的,比电影里面的更过瘾!”……

“你将会看到荧幕中的一切,去吧……”

戴维,出于害怕,也出于好奇,屈服了他们的诱逼。他手里头握着这把剑,“摸索着走向车轨,找到了轨道上的裂缝,它好像是有人用锉刀锉开活像铁嘴里吐出的舌头分向两边。他退开两步,将剑插进裂缝里”。短剑引起的电流短路产生了巨大的火花随短剑喷涌而出犹如白昼。电流产生的“强烈白光,可怕的白光,现在脱离了拘束,怒吼着从铁嘴里喷出来”。带着对光的强烈害怕,他一路狂奔,穿过街道,来到犹太学校想弄明白这种在“以赛亚”、天使和用来清洗不洁嘴唇的煤炭④等故事中的神奇之光。满脑子都想着神奇的光,戴维爬进教室,要求拉比帮他找到圣经中“以赛亚”的地方,拉比的第一反应是将戴维狠狠揍一顿,然后嘲笑说,“蠢蛋!去用墙撞撞你的脑子吧!上帝的光怎能出现在铁轨之中。”戴维对拉比嘲弄的反应是深刻的。光使他内心涌现出一种用来抵制无助和恐惧的神奇力量,这种恐惧来自家庭中父亲的暴力以及阴暗的地下室和他私人的壁柜。“光”使他具备的与恐惧交流的能力也与“光”俱增,戴维“既感到羞愧,但更是放松,他站在那里,一声不响,眼睛盯着地板。拉比的‘光’不是戴维要知道的‘光’,他也不知道‘光’对戴维的含义以及‘光’对他所意味的一切。但是他不动声色,对他来说,因为对‘光’的询求使他避免了一顿皮鞭,这已经足够让他受用了”。只有戴维自己清楚他勇敢将剑插进轨道裂缝里所产生的“光”的真正意义。拉比只知道照本宣读,生搬硬套地解释上帝那种抽象的“光”,他不知道具体的“光”的含义。戴维发现了光能让他偷偷溜进拉比房子而避免了一顿皮鞭,“光”让他释怀他父亲无可名状的愤怒。这一刻,“光”使他顿有所悟:这个世界不再那么黑暗,它无处不在,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戴维感觉自己长大了。

我的脑袋里,很是奇妙,竟能有道光,有趣!不再那么黑暗了。甚至都不感到害怕了。记得我是怎么了?很久以前的我的样子么?害怕而已……真有趣。我现在长大了。能够独自上楼。能够慢慢地上楼,我想怎么慢就怎么慢。站在这儿,甚至都不关心……

——有趣。它(光)还在。那儿,还有那儿。在角落里,这个角落曾经是那么的黑暗……再也不怕了,再不,永远不……

——四,四楼了。一切都结束了,我多么高兴!

他叹了一口气。

这一刻,我们看到了戴维的新生,虽然不那么明显。他带着一种反讽的反思,而不是一种忧伤的依恋回顾他的过去,回顾他曾经被“黑暗”所困的那个滑稽的自我,他不再依恋过去。他经过黑暗的楼梯,不再怀揣恐惧,一路奔跑,而是想怎么慢就怎么慢。这一刻,他俨然一个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人生命运的领导者。这次顿悟后的叹息不再是河边顿悟后的战栗,而是一种安慰和释怀。

小说结尾,戴维在地下室遭受电击并昏死过去,这是戴维新生的象征性死亡。戴维的新生,对其个人而言,是“精神再生”;对民族而言,是犹太民族在美国遭受的“文化震惊”,是犹太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新世界美国新生活的开始。

① Roth,Henry.Call It Sleep[M].Penguin Books,1977.p.14.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中文译文均为笔者自己翻译。

②秫米孜”亦称作“发酵饼”,是犹太人做的一种发酵的面包。按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在逾越节这天,家里剩下的面包都要烧掉,犹太人在这一天只吃未发酵的面包,以此来纪念上帝在这一天击杀埃及长子,帮助犹太人逃出埃及。

③ “麦酢斯”亦称“无酵饼”,是犹太人在“逾越节”上吃的一种未发酵的面包。

④ 小说中犹太拉比曾向戴维解释上帝用煤炭来清洁以赛亚的嘴唇,因此,戴维对煤炭深感敬畏。

[1]宁云中,郭炜烽.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J].长沙大学学报,2008,(03):104-105.

[2]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Weber,Donald.Haunted in the New World:Jewish American culture from Cahan to the Goldbergs[M].Indiana University,2005.

猜你喜欢
女神像戴维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自由女神像有什么象征意义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Facts About the Statue of Libertv自由女神像趣闻
上海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