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兆燕的经历及性格看《旗亭记》的创作主旨

2012-08-15 00:42李胜利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信息中心南昌330022
名作欣赏 2012年5期

⊙李胜利[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350007,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信息中心 南昌 330022]

⊙王汉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350007]

《旗亭记》①是金兆燕根据《集异记》中“旗亭画壁”故事改编成的传奇,由于金兆燕写完初稿后,就到扬州盐运使卢见曾手下任幕僚,《旗亭记》剧本也经过卢见曾的改动,并且在他的资助下才得以刊行演出,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个剧本都归到了卢见曾的名下。

“旗亭画壁”见于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讲述了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借女伶唱诗角胜的故事。

《旗亭记》剧本将整个故事放在了安史之乱的背景下,王之焕在女伶唱诗胜出王昌龄、高适后,与谢双鬟一见倾心,互订鸳盟。此后,剧情转折,人物命运乖离。王之涣为躲避杨国忠的迫害,到王昌龄家避难;谢双鬟逃难时被叛军抓获,反而劝说李猪儿和女卫兵刺杀安禄山、安庆绪,建立奇功。乱后,王之涣与谢双鬟因双双改名,出现皇帝赐婚,双方均不从的误会,最后经李龟年解释,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剧主要突出了谢双鬟的聪慧、机智、勇敢和对爱情的忠贞。

《旗亭记》的创作,虽然是金兆燕主笔,但由于他当时是寄居在盐运使幕府中的幕僚身份,而且是在卢见曾幕府期间最终完成,作品经过了卢见曾的改动,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外来的烙印,原作者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依附别人谋生的现实。关于卢见曾帮助修改《旗亭记》一事,金兆燕在《程绵庄先生莲花岛传奇序》②中也有非常无奈的满腹牢骚:“戊寅冬,与先生同客两淮都转之幕。……而兆燕不自知耻,为新声作诨剧,依阿俳谐,以适主人意。主人意不可,虽缪宫商,乖拍度,以顺之不恤。甚则主人奋笔涂抹,自为创语,亦委曲迁就。”

一、导淫述怪两家对症之良药

卢见曾在序言中说:“扬州繁华甲天下,竹西歌吹之盛,自唐以至于今。梨园之多,名部宜矣。顾人情厌故,得坊间一新剧本,则争相购演,以致时下操觚,多出射利之徒。导淫者既流荡而忘返,述怪者又荒诞而不经。愚夫愚妇及小儿女辈,且艳称之。将流为人心风俗之害,心甚非之。”

这段文字传递了几个信息:首先,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商业经济催生的歌舞演剧业非常发达;其次,广大市民有非常强烈的娱乐需求,也衍生了剧本创作和演出的广阔市场;再次,时下流行的剧本,过于迎合世俗需求,导淫述怪,有害于人心风俗。

在卢见曾看来,《旗亭记》应该借助戏剧舞台,担负起挽救世俗风气的重任。所以与本事相比,《旗亭记》虽然也演绎了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坐怀不乱”、“忠贞节义”等合乎风雅教化的思想,是其突出强调的重要内容。

《旗亭记》“凡例”的第一条也明确宣布:“填词虽云末技,实能为古人重开生面,阐扬忠孝节义,寓劝惩,乃为可贵。若夫以庐墓之中郎,而蒙以弃亲之罪,是谓重诬古人。至于金闺弱女,年未 梅,而怀春以至于死,既葬又还魂焉。虽有黄绢幼妇之词,其能免于君子之讥乎?”

卢见曾的序言中还提到,沈德潜在看完全本《旗亭记》后,“嘉赏之曰:是导淫述怪两家对症之良药也”。并且题词六首,其中的第五首指出,《旗亭记》演绎的情是“不独情深情更正”。

二、特为才人吐奇气,地下何妨中状元

金兆燕自小就以诗名,被誉为才子,所以他年轻时候比较自信,甚至可以说满怀壮志。《甲子闱中往字号题壁癸卯秋试门人史望之见而录归盖以四十年矣》:“旌门 笔气昂藏,鱼贯趋风白苎凉。三策经纶舒壮志,六朝烟雨点秋光。棘围锁院人如海,花发瑶台月有香。矫首桂宫宵汉近,繁星作作焕天章。”《次女阿隽十岁诗以寄示》也回忆了自己第一次赴进士考试的心态:“我谓青紫物,唾手定可掇。大笑径出门,匹马如电掣。”

检索清代乾隆朝进士考试记录,从乾隆十三年起,到乾隆三十一年(金兆燕以第三甲第十八名中进士),总共有九次进士考试(除去每三年一次外,还有太后六旬、七旬的两次恩科),诗人总共参加了其中的七次(乾隆十六年,因为赶上第一次南巡,金兆燕也被安徽学使征集献赋,事后返回新安,没有参加该年的考试;因乾隆二十六年父亲仓榘去世,居丧三年,没有参加乾隆二十八年的会试),从三十一岁考到四十九岁。一次次的满怀希望,又一次次地被无情粉碎,诗人内心的煎熬、精神的痛楚,是可以想见的,他也经常在诗文中表现出来。

可以说,金兆燕的科举考试,类似于饮鸩止渴,明知是痛苦折磨,是戗灭人性,却不得不被动接受,一次次去忍受这种痛苦折磨,这是一种清醒着的痛苦,是那个时代加于读书人身上的枷锁。

但是《旗亭记》创作于丙子秋至戊寅冬之间,即丁丑年第四次进士考试的前后不到两年之间,这个时期的金兆燕,对于科举考试,虽然感觉到痛苦,但还不是非常深刻,仍然是抱有很大的幻想的。因此,他在王之涣身上就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满腔热忱,把王之涣的出身改成是天上仙官贬谪下凡,这些年遭厄运是因为被穷鬼缠身。对于这个理想寄托者如何改变命运,金兆燕安排的出路是玉皇传旨命三界风雅教主为王之涣驱逐穷鬼,并且赠送一枝生花五色笔。

类似这种依靠外来力量改变命运、高中状元的事,在民间传说及此前的戏曲中也多有反映,但无可否认的是,剧作中王之涣命运的变化无疑寄托了作者科举仕宦的理想和目标。对于这一点隐衷,有着四十年科举考试体验及多次落第经历的沈德潜是心有戚戚的,所以他在题词中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才士由来送五穷,飘零南北似飞蓬。”“特为才人吐奇气, 雏卑伏忽飞骞。科名一准方干例,地下何妨中状元。”

三、画壁旗亭多俊侣

“旗亭画壁”故事除了告诉我们唐代诗歌之盛、才子名气之大外,还传达给我们一种潜在的,或者说是一种内在精神方面的洒脱境界,标榜了一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自信自许、诗酒风流的生活,这有点类似于魏晋风流,只不过把谈玄说理改为文人之间酒暖红炉、歌女娈童、诗文酬唱的聚会。

金兆燕早期的诗歌中,就已经流露了对旗亭画壁这种牧歌式诗人生活的向往。如《寄怀汪乡泉五首》其三中说“画壁旗亭多俊侣,哪能闲忆到吾曹”,非常遗憾自己不能参加寄寓京城好友的聚会。又如《癸酉杪冬至都吴杉亭王 原褚 侣钱辛楣四舍人谢金圃庶常李笠云明经醵为软脚会即席同赋八首》其一中写道:“只因爱画旗亭壁,风雪长安又早来。”

金兆燕的性格豪爽、洒脱,爱交游、好酒,有诗才,作诗、聚饮、交友在他的诗歌中,是随处可见的,他本人也是乐此不疲,所以,实际生活中的金兆燕,也是一个类似旗亭画壁故事中的才子。

首先,“音协响斯应,同声岂在多?”

金兆燕喜欢结交朋友,他多次疾声高呼“古人重一诺,生死不相移”,“得交海内 崎士,不负天涯汗漫游”,“丈夫四海求友朋”。

当时的老少中青年文人,许多人都与他结下了文字交,老一辈显达的如沈德潜、杭世骏、卢见曾、戴亨,蛰伏的如程廷祚、吴敬梓,同辈的如袁枚、赵翼、蒋士铨、翁方纲、钱大昕、王鸣盛、王昶、程晋芳、谢启昆、吴省钦、韦谦恒、蒋春农、秦黉、吴锡麒、、王嵩高沈大成、黄景仁,后起之秀如洪亮吉、凌廷堪、王复、孙星衍,涉及到当时的格调、肌理、性灵、浙派、常州、秀水等诗歌流派。所以,金兆燕曾自豪地说自己:“选声求友欣多应”、“交游半天下”、“我生性癖爱结交,良朋汇取如征茅”。

其次,“每于文酒地,弥见性情真。”

好友见面,往往集饮。在金兆燕的诗歌中,凡是涉及到与友人相聚见面的,大部分都提到了酒,几乎是无酒不聚了。新交见面时:“山中旧市堪沽酒,客里新交许借书”;朋友过访时:“进我昆仑觞,酒酣各叹息”;朋友分别时:“昨夜斗酒会,今日晨风飘”;思念远方的友人时:“把酒登高节,相看一奋髯”;排遣忧愁时:“满饮杯中酒,起看庭外花”、“满饮颇黎盏,痛击珊瑚瓯,休听暮鼓喧城头”;除夕与朋友守岁时:“挥金 ,倒银 ,祝君长生饮太平。丈夫意气何峥嵘,肝胆忍向樽前倾”。在作者笔下,酒已经具有了灵性,寄托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再次,“纵横才八斗,谈笑酒三升。”

金兆燕与友人的饮酒聚会,往往是与吟诗填词分不开的。如“良朋相聚即相酬,居室围炉兴自幽。掷地词章青镂管,惊人眉宇紫貂裘”,说的就是围炉相聚,饮酒赋诗。“ 襟怀不可收,长安市上酒家楼。兴来遍索诸公句,持去空浇独客愁”,讲的则是在酒楼聚会吟诗。《棕亭诗钞》中标题关于集饮分赋、次韵的诗歌特别多,有时候金兆燕兴致很高的时候,他会自己先完成分的任务,然后次韵在场每个人的作品,充分显示出他的诗才和喜欢在作诗上与人争高下的心理。

这种诗酒风流的生活,在他任职扬州教授,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更是如鱼得水。他经常与朋友轮流做东、请客筵饮。有好心人批评他的生活堪比盐商,他借用《鲁论》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③即使辞官后,也要寄居繁华的扬州,并且在诗中宣称自己“扬州歌吹地,为我托命巢”、“此地似结前世缘”、“来生还作扬州客”。

金兆燕去世后,好友秦黉的悼念诗中就点出了他这种视金钱为身外物、追求自在随性才子名士心态的生活方式,“挥尽布囊如逝水,坐看世界似恒沙”,“人间罕有苏司业,樊上今无杜牧之”。④

所以,“旗亭画壁”对于金兆燕来说,是作为诗人的人生理想,是其本人内在的性格显现,也是他实际上的人生写照。而且,这应该是金兆燕创作《旗亭记》最开始的一点灵机,是最初的、最基本的主题,前面提到的两重主题,或者是因人生发,不得不加上去的;或者是不甘心于仕途偃蹇,借科举中状元以明其非战之罪。

① 据上海图书馆藏乾隆二十四年写刻本线普,索书号586736—37。

② 以下所引诗文,如无特别注明,均摘自《棕亭诗钞》《棕亭古文钞》,《续修四库全书》1442册。

③ 《全椒县志》,据民国张其 修,江克让纂,民国九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④ 秦黉:《石研斋集》卷十二《哭金棕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