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山东 淄博 255100]
作 者:王婷,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千百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国农民复杂的双重性格:勤劳善良、节俭聪慧,但又保守消极、愚昧奴性。对这样一个庞大而独特群体的描写,直到中国现代文学里才真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二位作家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相比之下,二人笔下的农民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有发展革新的一面。下文就二人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和成因做一番探讨。
1.人物命运不同:悲喜剧
鲁迅笔下农民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未来一片渺茫。鲁迅弃医从文,高扬反封建的启蒙大旗,决心用手中的笔当做利剑划破那暗无天日的夜空。他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了中国的农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刻画出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诸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邹七嫂、吴妈;《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的七斤、九斤老太;《离婚》中的爱姑等。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的、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阿Q。阿Q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却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从不了解革命到糊里糊涂的想要革命,从奴性十足到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如阿Q一般,鲁迅笔下的农民无一例外以悲剧命运收场,令人们投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眼光。
相比较鲁迅笔下深受苦难又难以挣脱困难枷锁的落后农民,赵树理则塑造了一批在苦难中抗争、以圆满的喜剧收场的新型农民。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解放区和后的新中国,正值农村大变革的时代。他塑造的农民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家庄的变迁》中胆小怕事的老秦等。但是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他们也在努力地转变自己,二诸葛能将“不宜栽种”当做笑谈,三仙姑能改装换型、不再摆香案,老秦能和地主对着干了。第二类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他们开始是穷人阵营中的中坚力量,但是经受不住地主们糖衣炮弹的侵袭,纷纷蜕化为剥削势力,后来经过党的正确领导才得以纠正过来。第三类是农村新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小芹,《孟祥英翻身》中的翻身了的孟祥英,《传家宝》中的儿媳妇金桂,《登记》中追求婚姻自由的艾艾、小晚、燕燕等。这些年轻人在新政府的领导下,敢于对抗封建政治的压迫和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走向新生活,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都是以圆满的喜剧收场,塑造出了地道的翻身农民形象,开创了塑造新农民形象的艺术先河。
2.人物思想状态不同:能否转变
鲁迅塑造的农民都有严重的性格和思想缺点。不论是逃避现实的阿Q、善良愚昧的祥林嫂、迷信无知的柳妈,还是屈从命运的闰土、目光短浅的华老栓一家,这些生动的形象均表现出了中国农民乃至国民的劣根性:麻木冷漠、愚昧奴性、欺骗隐瞒、隔阂健忘、盲目自大、欺软怕硬、中庸调和等等。
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已经开始尝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敢于反抗、寻求自由,寻求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解放,并在思想上进一步解放。他塑造的新时期农民有坚韧老练的李有才、乐观进取的小二黑、农村妇女民主意识觉醒的代表孟祥英、主动追求婚姻幸福的艾艾和燕燕,还有能转变落后思想的二诸葛和三仙姑。赵树理多写农民在政治革命运动中的革命热情和胜利的喜悦,给予农民更多的是期待和赞美。
鲁迅塑造的中国农民在思想意识深处不敢反抗也不懂反抗封建压迫,思想守旧,观念难以转变,是被同情被怜悯的对象。赵树理紧紧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揭示中国农民在政治和精神上翻身的艰难,全面展现中国农民在打破封建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出来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鲁迅和赵树理之所以在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是因为二位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有差异。下面逐一来分析。
1.所处时代不同
鲁迅生活在清末民初,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却被封建官僚篡夺了革命果实。国家和民族前途灰暗,民众生活在苦难中,此时的鲁迅忧国忧民,心绪沉重。
赵树理生活在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从解放区到新中国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年代。这个时代,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推动下的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思想已经涌入,展现劳动者在不断挣脱枷锁时的行动、精神及艰难就成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一项任务。赵树理的创作肇始于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忠实执行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宗旨,适应了当时解放区和1949年后的社会变革需求。
2.出身经历不同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七岁入私塾读诗书经传,接受了大量的封建主流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培养了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的性格内涵。
少年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再到困顿的家庭变故,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十八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八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从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深受此事刺激的他认识到: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从事文学活动,企图以文艺改造“愚弱的国民”。
赵树理出生于山西一个贫农家庭。因家贫,少时就参加农业劳动,自幼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坎坷的成长之路上饱尝生活的艰辛。在赵树理的眼中,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能深切理解并深沉地热爱着农民。他说:“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的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马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因此,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是真实而朴素的富有农村特有生活情趣的人。
3.写作动机不同
鲁迅曾言,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主旨是要揭示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对下层社会的主体——农民怀有“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矛盾心态。鲁迅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以人道主义观点,去发现农民,写农民的创伤、苦难、精神上的被奴役;同情农民,试图唤醒农民,试图引导农民去反抗。鲁迅在描写农民时避开农民生活的表象,着意刻画中国农民的精神和灵魂。
赵树理则直接与农民对话,写农民,写的是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解放、自由平等,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同旧传统决裂,展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身了的农民。赵树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翻身”的农民,是对鲁迅的揭出病苦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进一步发展。赵树理的小说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做到了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文学“时效性”。
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二位大作家的小说之间存在着深远的血缘关系。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特殊的贡献,他是继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大师鲁迅之后又一位乡土文学大家。
[1]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朱庆华.赵树理小说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