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进[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松树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广泛分布,很早就成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自《诗经》以来,咏松树(往往与柏树并举)之诗文不绝如缕,形成独特的松文化现象。
诗歌中的松树,不少是作为自然景物出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比兴象征意义。例如,《诗经》出现的松树,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作为自然景物的松树,如《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描绘的是“松柏”的生长状况。其二,具有实用价值的松树,如《鲁颂·宫》“: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松桷有,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讲的是“松柏”用于建造宫殿。《卫风·竹竿》“:淇水,桧楫松舟。”又说的是用松木造的船。其三,作为植物,松柏耐寒,四季常青,除了实际的描写之外,还被作为“比兴”的对象,《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子充)。《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以松木之叶常青不衰落来比喻在有德的政治下民众的生活情况。
概括地说,处于不同环境和形态的松树,比兴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种:其一,松树经冬耐霜,四季常青,古人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其二,古代习俗,墓地多植松柏,所以某种程度上作为死亡和祖灵的象征。悼亡诗中出现的松柏往往有此含义。其三,君子人格的象征。《礼记·礼器》“: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大略》中对孔子的以松比德有过阐述“: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松树象征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成为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其四,左思在《咏史》(其二)中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白尺条。”从此“,涧底松”比喻有才能而地位低下的人。其五,松树常常为遗世独立、离群索居的隐士所推崇,又成为隐者的象征。
现存孟郊诗集中出现松柏意象的诗有五十首左右,约占其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分析孟郊诗歌中的咏松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他对松文化的贡献。
孟郊作有《寓言》一诗: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诗中,以松、月自喻。碧山虽曲,青松不废其直;浊水虽泥,不能污染皎洁月光。此诗表现了作者不肯曲学阿世的高洁之志。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中,把孟郊的这种品格概括为:“性介,不谐合。……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
与《寓言》诗相比,《衰松》一诗却表达了屈从流俗者的无奈与痛苦:
近世交道衰,青松落颜色。人心忌孤直,木性随改易。既摧栖日干,未展擎天力。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
交道指交友之道。孟郊在《伤时》与《择友》两诗中对“近世交道衰”的情形有具体的描绘:“常闻贫贱士之常,嗟尔富者莫相笑。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劝人一种种桃李,种亦直须遍天地。一生不爱嘱人事,嘱即直须为生死。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因知世事皆如此,却向东溪卧白云。”(《伤时》)“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择友》)孟郊认为今不如古,古人交友重义,今人交友重利;古人有圣德,今人却尔虞我诈。在这样的世风下,原本高洁的人也屈服于压力从俗,改变了自己的品行。诗中前一个君子指“衰松”亦即其所喻指的本性有所改移的孤高之士;后一个君子指在位的统治者。“青松”虽然迫于压力不得已变异其性,但毕竟才华不凡,希望在位的权要能够明鉴,赏识提拔,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由此可见,此诗并非单纯揭露世态人心,而是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处世中的痛苦与希望。
虽为青松姿,霜风何所宜。二月天下树,绿于青松枝。勿谓贤者喻,勿谓愚者规。伊吕代封爵,夷齐终身饥。彼曲既在斯,我正实在兹。泾流合渭流,清浊各自持。天令设四时,荣衰有常期。荣合随时荣,衰合随时衰。天令既不从,甚不敬天时。松乃不臣木,青青独何为。
“伊吕”句意思说,商之伊尹辅佐汤,周之吕尚佐文王与武王,子孙后代皆得封爵的殊遇。“夷齐”句,是说伯夷叔齐终身饥饿。孟郊认为伊吕曲事人主,得大富贵,故而“曲”;夷齐守正直行,穷困饿死,故而“正”。孟郊一生“立身如礼经”(张籍语),具有强烈从古趋向,是他欣赏伯夷叔齐的思想根源。诗中用泾水、渭水之清浊喻人人品,《诗经·邶风·谷风》中已用之“:泾以渭浊其。”意为泾水虽把污泥之类的东西带给了渭水,但渭水在静止时依然清澈见底。泾喻其夫新娶的女子,渭喻自己。新人一来,丈夫就对自己看不上眼了;但自己实际上仍跟以前一样的美好。孟诗中泾渭的寓意与此类似,指彼此各自保持自己的本色。孟诗认为“荣衰有常期”观点与陶渊明“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饮酒》其一)的观点相反。“荣衰”既然“有常期”,那么,松树违背时令,自然就是错误的。
此诗主旨各家理解有别。华忱之认为即《寓言》诗中“谁言碧山曲”四句。他还进一步认为“天令既不从”四句,句义上是明贬实褒。郝世峰却认为,此诗议论曲折,题旨也不甚明晰。约略言之,当是责备松树——高洁之士不从时,不从众,虽然以贤者、楷模高标于世,却无奈于世道。孟郊为贤者设计的处世原则是:与邪僻势力不妨合流,但又独善其身,泾渭分明;无需矫介不群,只需随时而荣、随时而衰,一切听任自然即可。诗的结尾说,松树离群违时,独自青青是错误的。但是诗人把不臣的罪名加诸其身,又似乎过分严厉了。唐代贞元、元和年间,士人热衷于探究处世的态度、方法,而“从众”与“从道”的问题是讨论中的重要范畴与主题。这首诗应该是孟郊思考这些问题的反映。笔者认为,两说以郝先生之说为佳。
追悲谢灵运,不得殊常封。纵然孔与颜,亦莫及此松。此松天格高,耸异千万重。抓巨灵手,擘裂少室峰。擘裂风雨狞,抓指爪。道入难抱心,学生易堕踪。时时数点仙,袅袅一线龙。霏微岚浪际,游戏颢兴浓。品松徒高高,雌鸣讵。赏异尚可贵,赏潜谁能容。名华非典实,翦弃徒纤茸。刻削大雅文,所以不敢慵。
最早给松树加封官品的是秦始皇。《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始皇)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夫,官名。后因以五大夫为松树的别称。然而,据诗意此松应该在嵩山。汉武帝曾经巡幸嵩山,武则天也多次登封嵩岳,她曾封少林寺的松树为三品。此诗作时无考,或许是孟郊早年隐居嵩山时作。不过,诗中对松树的品格有微词,当是对某一身居高位者或有名望的权威人物有所讥讽,则作诗时间或别论。
诗的前四句以古人古事作衬托,兴起下文,极言此松品格之高。“追悲”二句,叹谢灵运受封不如此松。灵运为谢玄之孙,晋朝时袭封康乐公,入宋后降为康乐侯。“纵然”二句言孔子与颜回均无殊封,也不及此松。孔子在汉代即有封号,公元元年,汉平帝下诏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开元二十七年,又追谥孔子为文宣王,颜回赠兖国公。“亦莫及此松”,是就孔、颜生前而言的。
最后八句言品松之旨。“品松”二句意谓品松纵然天格高,然而不能知雄守雌,做到退藏,有失于道。雌,引申为柔弱意,也喻退藏。此句用老子“知雄守雌”意。《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河上公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知自尊显,当必守之以卑微,去之强梁,就雌之柔和。”无雌鸟之鸣,即之雄不能守雌,乃是失道。“赏异”句指欣赏品松外在风姿固然可贵。“赏潜”句,指体味隐而未显的静者美德,岂堪成为仪范。“名华”句,指名声与荣华不具备典雅平实的品格。一说犹言光辉显赫的声名。也可解作声名浮华不实,与“典实”对言。“翦弃”句是说遭到剪除抛弃乃细微的毫毛。“刻削”二句是说雕琢有益劝诫之作,是以不敢懒惰。一说培养大方雅正之德,是以不敢懒散。
孟郊在诗中塑造了与左思涧底松截然相反的品松形象。左思在《咏史》(其二)中以涧底松比喻有才能却屈于下位的人,以山上苗比喻无才能而有权势的人。世家子弟登上很高的官位,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这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势力地位造成的。此诗中一方面赞美品松天格高,另一方面又对其品格有微词。批评其不能谦退,做到知雄守雌,又声名浮华不实。因此,这里“品松”当喻指某一身居高位者或有名望的权威人物,孟郊对他是有所讥讽的。
除了上面介绍的咏松诗外,孟郊诗集中还有几十首诗中出现松树意象。
自然景物中出现的松树意象,其用途主要在于营造清幽的环境“: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伫想琅字,数听枯槁吟”(《陪侍御叔游城南山墅》)“;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游终南山》);“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游终南龙池寺》);“洞庭如潇湘,叠翠荡浮碧。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松斋何用扫,萝院自然涤”(《游韦七洞庭别业》);“泉芳春气碧,松月寒色青”(《游石龙涡》)“;喜见夏日来,变为松景清”(《题从叔述灵岩山壁》);“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夫君宅松桂,招我栖蒙笼”(《蓝溪元居士草堂》);等等。上述诗句往往出现“清”,表现作者的感受。
以松喻高洁品格的诗句还有:“堪嗟无心人,不如松柏枝”(《劝友》)“;何以保贞坚,赠君青松色”(《赠韩郎中愈》);“松柏有霜操,风泉无俗声”《山中送从叔简》“;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答友人》;“鉴独是明月,识志唯寒松”(《古意》);“直松摧高柯,弱蔓将何依”(《乱离》)“;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答郭郎中》)“;破松见贞心,裂竹见直文”(《大隐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等等。以上比喻对象除《古意》外,多是关系比较近的亲友。
与死亡墓地有关的松意象“: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杂曲歌辞·伤歌行》)“;飘何所从,遗冢行未逢。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远愁曲》);“路傍谁家子,白首离故乡。含酸望松柏,仰面诉穹苍”(《感怀》);“未忍对松柏,自鞭残朽躬。自鞭亦何益,知教非所崇”(《忆江南弟》);“荒毁碧涧居,虚无青松位。珠沉百泉暗,月死群象闭”(《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等等。死亡与墓地出现松树意象是悼祭类诗歌的常用写法,以上诗句即为例子。
孟郊的赠别诗特别是赠释道隐逸人物诗中也经常出现松树意象:“泠泠松桂吟,生自楚客肠”(《张徐州席送岑秀才》);“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隐士》);“饭术煮松柏,坐山敷云霞”(《赠道月上人》);“松枝休策云,药囊翻贮钱”(《赠城郭道士》);“应笑泛萍者,不知松隐深”(《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闲于独鹤心,大于高松年”(《送萧炼师入四明山》);“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群”(《送李尊师玄》);“松色不肯秋,玉性不可柔”(《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送超上人归天台》);“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寻言上人》);等等。
上述松树意象,其比兴内涵基本不出前文所列之范围。
孟郊诗歌中的松树意象,多数并未超出传统比兴内涵,这说明其诗歌在意象选择上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同时,孟郊又创作出鲜明的松树意象,即罪松、品松与衰松形象,显示出其创新的一面。从艺术上看,孟郊能够熟练运用比兴手法,赋予松树不同的象征意义。深入分析孟郊诗歌中松树意象,有助于我们从诗法的层面理解其诗歌艺术特色。
[1] 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韩泉欣.孟郊诗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6] 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 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