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_谢虹光
作 者:谢虹光,华北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将诗情、画意、音韵和佛理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自然、真纯而含蓄的审美意蕴。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先来看其诗情。诗情至深是王维山水诗的特色之一,感情的委婉细腻,观察的细致入微,有唐一代,鲜有能与其比肩者。在《山居秋暝》中,诗人调动了所有情感官能与知觉识性来寄言山水、写照人生。首句写总体感觉,一上笔就提领出自然“空”无的辽远意境;次句写触觉,点出“秋”寒的人生意态;第三句写视觉,回眸一瞥,闪映出明月如水“松间照”的高邈;第四句写听觉,巧妙地捕捉到“清泉石上流”的天籁乐音;第五句又写听觉,是诗人倾耳聆听浣女嬉戏引发的“竹喧”柔韵;第六句再写视觉,是诗人目送着紫霭里叶卷莲翻的“下渔舟”;第七句与第八句写作者于山水间的彻悟与顿觉,故谓之“随意”顺心,引发出获得彻悟后“自可留”观天地的潇洒心境和意蕴。这首律诗总共四联八句,确实做到了删繁就简,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意象清幽。诗人将触觉、视觉、听觉等合体并用,极写他于山水间的深厚审美情怀和对生命周遭的省悟。辗转委婉之诗情思绪,似幽兰山菊的清香,富含色味、节奏灵动而情韵俱现,可谓深得诗家之三昧。
接着来看其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并非虚言,王维的浓厚诗情时常以画笔绘制,而画卷的线条与笔触之间又挺拔出了丰富的诗情。他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写意画,一上手便运用白描,经过大笔勾勒和大处落墨,奠定整个画幅的基调,从而给人以深刻的第一印象。首联中“空山新雨后”强调一个“空”字,“天气晚来秋”则强调一个“秋”字,这“空”与“秋”的浑然造境、潇洒泼墨,便形成了整个诗歌构图中寒凉清幽的基本格调。深秋时节,山中一阵秋雨,应了俗语“一阵秋雨一阵凉,阵阵秋雨阵阵凉”的生命体验。雨后人迹稀疏,进山之人已出山,山中隐士已归宿,又印证了“空山”的特定环境,为后面佛理禅意的彰显作好了铺垫。诗歌的前两句画出了秋寒山空、万物凋零的基本意象,接着采用工笔手法,描绘得远近层递、高低明灭,极见章法。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铺满大地的如水月光,从山松的枝叶间倾洒下来,这是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地描绘山中夜色;而泉水清净如银,在月的映照中从山石上叮叮咚咚流淌而去,这又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抒写山中水色。月光如水,由上而下倾泻下来,又由清泉连接,绵延而去,虚实相间的笔法烘托出晶莹通灵的水月之美。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听到竹林那边一片嬉戏声,循声暗访,只见到采莲女、打鱼女或浣纱女顺水而下,笑声渐行渐远,这是由远及近的写照;看到莲花摆动才发现是渔舟唱晚、满载而还,这又是由近及远地层递描摹。诗歌对山中自然之美的观察与体会极有层次感,充满神采且余韵流长。
再来看音韵。王维早年就以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诗词曲赋无所不能而著称于长安;科第后第一任官职又是大乐丞,可见他极富音乐天才。在《山居秋暝》中,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明月对清泉、竹喧对莲动,清雅工整而韵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动性强。善于捕捉天籁之声与人间乐音,是本诗音韵和谐的又一个特点。山间最自然、极清雅的无过于山泉叮咚流经石上的声音了,然而山间若只有这天籁之音则往往会趋于枯寂或死寂一端,反而容易失却天人之和谐,切断了自然与人世的联系。诗人不仅善于捕捉天籁之声,而且敏感于人生的美妙气息在山间的瞬时回响:在静谧恬淡的暮山紫色里,叮咚的泉水声与少女的欢笑声融为一体,天籁之声与人间乐音幽契暗合。尽管人的声音只是瞬间之事、转头成空,然而作者营造出来的天、地和谐共鸣,人、物共成一曲的诗歌意境足以用神韵称之。
最后来看王维《山居秋暝》的佛理,这主要体现于该诗首联和尾联的相互辉映上。这种相互辉映易于造成一种旷世心态和四大皆空的诗歌意象。王维及其朋友进山,并非为寻求桃红柳绿、山花烂漫、芳草天涯般春时夏季的美景,而是为了欣赏随着自己心性悄然而至的红衰翠减、芳草凋零、还归山水本色的秋之落寞,心之无我的佛教理念以及佛家弟子“花非花”式的顿悟。繁华落尽始是真,山水的真谛往往就在其空而朦胧。山空色空、无住无持,天气寒冷、人世凄凉,这才是自然之本色和人生的感悟。王维对此悟得透彻,悟得真切,所以他的山水诗总有旁人道不出的自然、委婉与含蓄的诗家本色。这是他长期崇尚并浸染于佛门理念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特定的政治处境中、非常的人生境遇中心灵追求的必然旨归。佛门的虚静止观法门,同时还使其诗歌独具别一种清雅与高妙的风格神韵。不妨看看他在短短一首五言律中,清雅到极致的一系列用词用字:“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莲动”、“随意”以及“浣女”、“渔舟”等等,全都表达得干干净净、真真纯纯、一尘不染。高格如此,实属难能可贵。
《山居秋暝》最后一联的点题之笔非常精要,渲染之法也用之有度,巧妙地回应了诗歌首句的“空”字,使人顿觉此诗确为雅人幽作、余味无穷。随王维去游空山,可谓“君子此生不虚度”了。初解一遍《山居秋暝》后,再重读此诗首句,那“空山”二字,正可以看出是全诗的诗眼,也是诗佛维摩诘灵魂的造化和旨归。因此说,王维的才气是旷达的佛门才学与气质在中国官场磨砺下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在如此清雅高洁的灵魂里,在如此远闲静淡的氛围中,诗情画意与音韵佛理的融通汇流可谓既出于诗家特性而又归于人情之必然。其深刻的山水诗歌混响,确曾打动过无数追求文学唯美构思、佛学透彻感悟的诗人学者及释迦弟子,影响也是跨越千万年而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