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茹[平顶山教育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作 者:张静茹,平顶山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研究。
数字化技术是近些年来颇为盛行的新技术,几乎代表了当今时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数字化技术也深入影响了人类自身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数字化电影了。而数字化电影当今的最高水平就是3D技术制作的影片即3D电影了。虽然二者还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本质上讲,3D电影实际上就是数字化电影的高端表现。《阿凡达》就是目前为止技术水平最高,最广受赞誉,票房收益最大的3D数字化电影。它不仅对于世界电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国电影也敲响了警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阿凡达》都是为3D数字化电影树立了一个高起点的标杆,对于其他同行都具有伟大的启示意义。
就观众而言,进入电影院就是要身心享受。那么满足观众的这种欣赏心理就成为电影制作者的首选。3D数字化电影承担着这样的功能。由于电影市场反映的强弱和观众的审美有密切的关系,电影制作方就不得不从各种方面去与观众的审美诉求接触磨合甚至相碰撞,实现彼此的切合。高明的制作者会在一定的方面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甚至刮起一阵潮流,使同行跟风,观众喧嚣一时。《阿凡达》就是如此。在《阿凡达》获得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中国市场14.5亿人民币约合2亿美元的票房这样巨大的市场效应后,《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众神之战》等跟风之作接踵而至。但与《阿凡达》相比,后者无论制作成本还是画面和音乐制作精良程度都打了不少折扣,以至于观众最终放弃此类影片或许要持续到《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推出新作为止。这样的现象要归功于《阿凡达》在音画两方面倾注的巨大心血所达到的审美巅峰。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阿凡达》的音乐可谓动人心魄、新潮唯美、大气恢宏。所谓动人心魄是指随着画面的推移,音乐不断变化着节奏和强弱顿挫,似乎将观众从九霄云外带向镜头下的深谷巨渊,临近谷底又将观众拉起到高山之巅。这样的音乐段落比比皆是,对于观众而言,就是音乐和画面共同构成了电影本身的惊险刺激,也带来观众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观众求险、探奇的心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也给观众领会导演意图,跟随故事主线往前走指明了方向。所谓新潮唯美指的是影片中运用了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西方音乐元素如重金属质感、摇滚的节奏、浪漫悠长的游牧情调等,将观众带入唯美的电影世界,与尘世喧嚣产生的陌生感加剧了与《阿凡达》营造的世界的亲近,也拉近了主创者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这会许就是《阿凡达》造成全球轰动效应的审美心理基础。所谓大气恢弘指的是《阿凡达》电影音乐的风格伟峻,具有西方交响乐独有的高贵气质和崇高风范,因为其强烈的冲击力,借助画面的视觉引导,成为电影音乐的审美经典。
3D数字化电影只是电影画面制作技术的进步或者飞跃发展,其音乐的3D数字化则远远保持着缓慢的发展步伐。在一定时期内,音乐的数字化大体有载体的数字化与制作的数字化两个表现。所谓载体的数字化就是由传统的唱片和磁带作为记录工具发展到使用可以和计算机接驳的多媒体记录媒介如硬盘、优盘、光盘等,不是以声音本身作为模拟记录,而是将声音本身加以数字化,以字节的精确形式存入计算机媒体中,保证了声音的准确无误和保存的时间持久。所谓制作技术的数字化指的是不再使用传统的钢琴、吉他、萨克斯、黑管、长笛之类的实体乐器,而是预先将不同乐器的音高音色存入计算机系统,编制成为使用计算机运行的电脑程序,人们使用这样的程序就可以编制和创作需要的音乐作品了。
如此说来,3D数字化电影的音乐审美与普通电影音乐审美的差别就是如何去与超越传统电影制作技术的3D技术制作的变动性极强的高清画面相互配合达到征服观众心灵的目的问题了。因为3D技术在保证画面的高清晰问题上完全游刃有余,而3D技术本身作为高度发展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代表,制作出超乎人类想象的画面也是轻而易举的。那么欣赏3D电影音乐就不能要求它与传统电影画面的自然和常规保持一致,必须超出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的一般心理常规,进行相关音乐审美才可以领会到画面借助音乐要表现的思想和故事主题。与《阿凡达》相类似的还有一部目标对象是儿童并兼顾成人的影片《驯龙高手》也是2010年上映的3D电影,不同的是画面和人物都是由计算机制作出的3D模型。东方尤其是中国观众来欣赏这部电影时,多数人只能从声音和画面效果来衡量其可观性,至于音乐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
对3D数字化电影的音乐审美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在审美要求上严格的旋律美、节奏美等美学条件,但也有一定的审美规则。如果无视这些规则的客观存在,就会在现实中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受到应有的惩罚。对于观众来说,顶多会因为看不懂电影的意义,为自己付出的票款而后悔;但如果创作者不遵从这些规则必然会因为影响了观众欣赏故事而损害影片的市场前景。假如是那种仅仅为圈钱而仓促上市,就会对整个制作团体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而自毁长城。
从审美的角度,对3D数字化电影的音乐审美和创造存在的误区大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3 D数字化电影只要视觉感受,音乐可有可无这样的看法实际上违背了艺术审美的一般规律。如果电影本身不需要音乐的话,当初的电影就不会吸引那么多成绩斐然的音乐人投身创作中去。中国就有一些知名音乐人都曾为电影音乐做出过贡献,如出身音乐世家的李戈和三宝,还有歌手刘欢、那英等。甚至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而作为无可替代的经典而存在。影片《保镖》《教父》和《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和歌曲都感人至深。
2.3 D数字化电影的音乐审美价值高于影片本身这是一种纯粹学院派的音乐审美理论。这样的理论强调音乐本身的完整性,认为音乐本身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电影的画面如果可以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相配合将会大为增强影片本身的艺术性。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将艺术片与商业片混为一谈。在如今商业大行其道的时代,电影的商业化是大势所趋。3D数字化电影本身就是商业化所催生的一个时代宠儿,不强调商业性和市场收益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3.3 D数字化电影就要全面数字化 这是一种技术派理论。认为既然是3D数字化电影,音乐也要3D化、数字化,比如全部音乐都有电脑制作、编排,还要音乐本身具有3D效果。这样做的话,将会因其难度令许多音乐人望而却步。毕竟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活动,和艺术家的主观思维、灵感等不可预知的神秘现象有关。如果艺术家要随时坐在电脑前面,随时考虑什么3D效果,恐怕一个艺术家一生也难以创作出几部好的作品来。这将会是一个悲剧。所以,技术性的工作有技术人员来做,艺术的活由艺术家来做,这样才是有益的。
4.3 D数字化电影对音乐本身的品质要求不高,有就行 的确,电影也好,3D数字化电影也好,音乐只要符合观众心理、与画面表达相一致就可以,但如果能够有出色的音乐作品与之匹配,既能提升影片的品位,又能增强感染力,形成合力,征服观众的心灵,吸引大批观众到电影院而获得商业的胜利,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呢?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许多名导演都有自己御用的音乐人,知名音乐人也喜欢与固定的电影导演合作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3D数字化电影同样要求音乐品质。反之,随意编排和制作音乐不是严肃的艺术态度,音乐粗制滥造会大为拉低甚至抵消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
不论是审美还是创造,3D数字化电影都必须严肃、认真地看待电影音乐这一艺术品类。
《阿凡达》的成功并不只是导演卡梅隆和演员的成功,背后诸多工作人员的艰辛工作、默默奉献也是其不可磨灭的基础,音乐也是如此。其价值也许不被发现。但谁也无法否定它的积极作用。
中国电影市场的包容性和价值已经受到广泛的肯定,中国电影人也在3D数字化电影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技术差距的客观存在也许会影响一些电影人的自信。其实,技术的差距可以迎头急追,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关注电影音乐的高品质、高品位,充分发挥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的双重艺术效果,加上中国电影人对民生、对生活、对情感和理想的关注,和音乐人的独特艺术视觉、人文情怀,一定能够为中国3D数字化电影的辉煌开创一条星光大道和成功之路。这条路会有坎坷、会有艰辛,但只要持之不懈地发扬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功一定会到来。
[1]赵鹏逍.《阿凡达》: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自我象征性镜像缝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3):18-20.
[2] 何湃.从《阿凡达》看艺术产业与艺术科技的现实交汇及未来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45-47.
[3] 朱含宇,刘晓 ,李申.后《阿凡达》时代的电影数字特效技术发展[J].科技信息,2010,(19):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