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剑[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广州 510000]
作 者:林 剑,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双簧管演奏。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以其音乐作品的鲜明特点,被世人称做是反对浪漫主义潮流的人。保罗·亨利·朗在其作品《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对于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的创作特点有过描述,说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的作品保持了古典主义上的均衡,而促使这一均衡实现的是作品背后的社会哲理。在勃拉姆斯的价值观里,他更加倾向“舍身”、“忍让”等观点,这似乎存在着一种悲观主义的倾向。在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的全部作品中,所创作的交响曲只有4部,但这4部无一不倾注了勃拉姆斯的心血和精髓。作为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这4部交响曲诞生于1876以后的10年间。勃拉姆斯的这4部交响曲中各自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2部交响曲是在前人的影响下完成的。到了《第三交响曲》的时候,勃拉姆斯已经开始彰显他个人的音乐才华与天赋。当勃拉姆斯创作《第四交响曲》的时候,他的创作风格已经基本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因此,本文以《第四交响曲》为代表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勃拉姆斯交响曲的发展特点。
《第四交响曲》的展开部,对于整个作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正是在这一部分之中表现了勃拉姆斯的创造技法与音乐特色。对于奏鸣曲来说,作品的展开部所展开的题材必须是源自于主题或副题的材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主题对比的目的,这才是奏鸣曲所要求的内涵之一。本章将论述主题在展开部发展的过程及其呈现的特点。
1.调性转换分析《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部分里出现了很多与主题很类似的内容。在第一乐章的第8小节之后,作品在旋律表现上与主题保持了一致,但是从和声功能的表现上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在前8小节中没有出现。和声功能的解释不能光凭旋律就盲目下定义,而是可以分出很多种。在完整的作品里调性必须考虑整体布局结合终止式来进行调性的判断。作为勃拉姆斯的创作特点之一,他很喜欢在下属和导功能组中进行特殊形式的转调。从该作品的前8小节来看,乐曲的调性看似从e小调进入,但是没有终止式。那么这个主题在154小节出现了F大调的终止式。这时我们可以判断,之前的e小调应该是154小节中F大调的导功能组的和声进行。这便是勃拉姆斯的创作特色。乐曲在154小节以后,按照主体继续发展,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乐曲的调性经历了不同的转换,但是从整个音乐组织上来看,表达主题的意义没有改变。
2.材料与调性同时转换在展开部中,主题或副题并不是以原来的调性和原来的动机出现,通常都是主题、副题变化再现。这一点在乐曲的第183小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里,主题的表现形式不再是对于材料原形的再现,而是以“对位形式”出现的,在整个过程中相关的音程关系也与之前的关系保持了一致,但是调性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不在是主调e小调,而是变成了降D大调。183小节对于主题的展示,并不是按照同时进入的方式展开,而是高声部错开一拍子以后,再进行展开。在这里勃拉姆斯同时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复调的手法与技巧。复调音乐会使矛盾冲突不激烈、音乐对比性不强。在浪漫派时期直接用复调发展主题的情况并不多见,勃拉姆斯把复调的手法也运用到其中。在奏鸣曲中,展开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作曲家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创作技巧和特色,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展开内容必须是主题或副题材料,如果不遵守这一条就违背了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了。
纵观《第四交响曲》的整体结构,分布情况较为合理,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乐曲的第2部分和第4部分的矛盾冲突和音乐对比,较之展开部而言并不十分激烈。虽然它们不属于乐曲的展开部,但是在这些部分中,音乐的主题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逻辑进行表现与发展的。
1.主题贯穿第1乐章的主题动机会不时地穿插在第4乐章的音乐发展中。针对主导动机的贯穿,浪漫派有比较多的应用。比如民族乐派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舍赫拉查德》中、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勃拉姆斯同样运用主题音乐的贯穿,他的作品同样体现了浪漫派作曲技巧,这说明布拉姆斯并不是一味排斥浪漫派音乐。但勃拉姆斯主题音乐的贯穿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其主题之间的贯穿不定性地出现在音乐的发展之中,且出现位置并不固定。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用浪漫主义因素去创作音乐,并不是一味排斥浪漫派音乐,只是说明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与其他作曲家有所不同而已。
2.使用复调手法勃拉姆斯为了推进主题的变奏发展,在第4乐章使用了许多复调手法。由于复调本身特有的性质,应用复调手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主题更加连贯地发展。
1.乐曲主题时值的扩大从《第四交响曲》的乐曲节奏变化来看,我们发现乐曲主题时值的扩大作为勃拉姆斯创作方式之一,也可以看做是《第四交响曲》整个乐曲的节奏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在《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2.乐曲主题时值的缩减与主题时值的扩大相对应的主题时值的缩减,也可以看做是乐曲节奏上的特点。伴随着乐曲节奏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勃拉姆斯在我们面前所展现的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这一特点也是勃拉姆斯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
勃拉姆斯虽众人皆知,名满天下,但对于勃拉姆斯及其作品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针对其作品中主题发展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业界学者在对古典的旋律、和声、曲式等方面着重研究之后,主题发展研究也应随之成为大家关注的角度之一。本文正是基于此,以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代表力作《第四交响曲》为研究对象,对这一作品中趋势变化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数量少,但都是勃拉姆斯的呕心之作,宣告了学院派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勃拉姆斯的创作手法对于传统来说是一个突破,也正是他的这种突破,为我们后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由于勃拉姆斯对古典主义的崇尚使人们对他产生很多误区,认为他摒弃浪漫主义音乐。但实际上,勃拉姆斯并没有保守地采用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虽然现在古典作曲手法被不少作曲家认为保守陈旧,但其实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古典作曲手法尚未被发现。本文试图分析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主题,以引起对古典创作技法的更多关注。
[1]丛玉婷.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音乐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1.
[2]徐勤娜.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创作特征与演奏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吕雯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和声技法研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孙白.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为例研究交响曲主题发展的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
[5]陈晖.勃拉姆斯《玛格洛纳浪漫曲集》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
[6]张冉冉.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声风格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8]郭杰.勃拉姆斯两卷《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0]陈恩恩.传统与个性——巴洛克后期古钢琴作品在现代钢琴上的诠释与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李洪玲,张燕燕.又一幅天开图画 更是妙合自然——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看勃拉姆斯的音乐思想与风格[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