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琨[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
作 者:王 琨,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长久以来,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不仅表现在言行上,也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对华裔形象的塑造上。“忠于职守的男仆、高深莫测的侦探、不忠的龙女、温顺的中国娃娃、全知的神秘智者和嗜杀成性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战斗——在上个世纪,这些种族刻板形象充斥于美国的戏剧、电影、漫画和电视连续剧中。”①面对这种被歪曲的华人刻板形象,一些华裔剧作家的种族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纷纷充当起了华裔卫士,创造新的华裔形象,重塑华人历史。庄平(Ping Chong)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作品表现了其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族裔身份的追求。
庄平是一位华裔戏剧作家、表演艺术家、舞蹈指导,而且还是一名戏剧导演。他于1946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在纽约唐人街长大。在开始从事戏剧业以前,曾在纽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和普拉蒂学院学习电影制作和图形设计。他出身于一个中国戏剧世家,加之年轻时学习视觉艺术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中国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色彩。从1977年开始创作实验戏剧以来,他创作的剧作已逾五十部,作品已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各大主要剧院及艺术节上演出,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1986年与梅瑞狄斯·蒙克共同获得的音乐戏剧奖之杰出成就奖、1988年获得的乡村奖和美国戏剧作家奖、1988年和1990年获得的贝斯奖、1997年和2000年获得的奥比奖。
庄平的戏剧创作展现了他的民族意识从弱到强的一个发展过程。起初,由于少数族裔所遭受的种族敌意,保持一种低姿态是明智之举。因此,他的早期作品经常运用隐喻的方式表现有关种族的主题,如他于1972年创作的第一部独立戏剧作品《拉撒路》(Lazarus)。这部剧通过对一个美国华人男子的描写探讨了有关族裔身份的问题。他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不想把自己隔离起来,我希望像其他的艺术家一样,以同样的标准被评价。”②不过那时,把自己看做是漂泊者的庄平,已经开始关注起了族裔身份的问题和身为局外人以及“他者”的问题。他说:“在我的作品中经常以比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身为局外人的主题,来源于我感觉我不属于我所身处的世界……我的作品就是对我身处‘他者’这种两难境地的比喻。”③在接下来的作品《哈姆勃特的潮流》《纽伊·布郎诗》《吸血鬼》和《斯韦登伯格的天使》中,庄平都着力表现了“他者”这一主题。尤其是在《善良》中,庄平用一个名叫布兹来自非洲的大猩猩的经历暗指西方社会对少数族裔的种族偏见。
到了20世纪90年代,直接地表现亚洲主题已经很寻常了。随着庄平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他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抨击开始明确地表现在了反映东西方关系的《东西方四幕剧》(The East-West Quartet,1993-1999)中。创作于1995年的《中国风》(Chinoiserie)是《东西方四幕剧》中唯一一部涉及中国主题的戏剧。《中国风》内容包括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欧洲人对茶叶的痴迷、鸦片战争、华人移民史和1982年发生在底特律的文森特·陈谋杀案。这里,“中国风”指的是流行于欧洲18世纪的、反映中国审美的装饰艺术的流行之风。题目颇具讽刺意味,因为一方面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很着迷,但另一方面又把中国人视为“他者”,这一切都是源于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剧中描述的《排华法案》,着力表现了这一点。在描述《排华法案》出台的始末时,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曾说道:“中国人又狡猾又奸诈,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跟我们一样的人……”④
“《中国风》围绕两个内容展开:中国的大清皇帝乾隆和英国乔治三世国王的使节乔治·麦克卡特尼在1793年的首次会晤;1982年发生在底特律的文森特·陈谋杀案:一伙儿愤怒的工人误认为文森特·陈是日本人而将其用棒球拍活活打死,华人团体为此第一次进行了政治集会。”⑤文森特·陈是一个华裔青年,他有工作、有朋友、更有父母的疼爱。在婚礼的前一天他与朋友们打棒球,却招致飞来横祸。一个白人以为文森特·陈是那个让他丢了工作的日本人,所以就伙同他的继子用球拍残忍地将其打死。在剧中,文森特的母亲问道:“如果文森特是白人而不是中国人,你们还会这么野蛮吗?”⑥种族主义给华人带来的伤害挥之不去,难以平复。从华人登上美国大陆的那一刻起,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的阴影便笼罩在华人的心头。庄平这样说道:“尽管鸦片战争结束了,但由此所带来的种族主义却没有结束。”⑦
在这部剧作中,庄平开始公然抨击西方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意识。在戏剧的第一个场景中,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庄平在匹斯堡与一位馆长和他的一位女性朋友在一家中餐馆吃饭时,这位女士看到筷子竟然说道:“这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不用刀叉呢?这是美国。他们为什么不停止用筷子呢?”⑧庄平心中很愤怒:“我很纳闷她认为‘他们’是谁。”⑨但出于礼貌,他没有发脾气,而是“笑着转移了话题”。在戏剧的末尾,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华人移民的血泪史。1869年,当美国首个横越美洲大陆的铁路全线贯通时,一张照片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而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中国工人却没有出现在这张照片上。因为是中国人,这些华裔铁路工人的功绩没有得到尊重和承认。他们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铺就了这条铁路,然而他们的华人身份却成了阻碍他们获得公平待遇的羁绊,这是多么令人愤懑的事实。身为华人的庄平,通过手中的笔表达了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和歧视的环境中带给华人的愤怒和痛苦、伤害和烦恼,以及想要摆脱这种局面的强烈愿望。
同时,庄平坦率地表达了自己试图扭转被歪曲的华裔形象以及重塑华人历史的决心:“我认为艺术家的作用就是修正被歪曲了的历史,而且我并不是想从现在的角度去评说历史,而是从实际发生了的却没有在史书中记载的史实出发。”⑩我们从《中国风》中可以了解到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西方对中国的掠夺和毒害以及美国主流社会试图抹杀的早期美国华人移民的血泪史,使人们对西方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修正了被歪曲的美国华裔历史和文化。比如,《中国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香港是英国通过可耻的鸦片战争从中国攫取来的,而鸦片战争使西方国家能最大限度地从中国掠夺财富和资源。同时,庄平不失时机地在剧中树立中国人的正面形象:“中国人学东西快,任劳任怨,发薪日不喝醉,也不去妓院。”⑪中国人勤劳善良、聪明正直,远非西方社会所认为的愚蠢、懒惰、狡猾、奸诈。庄平在剧中不失时机地驳斥了西方人的这一偏见,并树立了华人真正的形象。
如果说《中国风》是作者用来反抗施加于华人身上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凯西——中国童话三部曲》则展现了作者身为华裔的自豪之情及对自身族裔身份的认同。这部剧作展现了中国璀璨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以及今日的蓬勃发展之势。这部于2005年创作的皮影戏剧作品,被评为2005—2006年度十大最佳戏剧作品,并因其卓越的舞台设计获得了三项亨利休斯(Henry Hewes)奖。《凯西》由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最后又归结到一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叙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日本侵华时期,讲述的是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最后一个故事展现的是今日中国繁荣昌盛的新面貌。作品展现了中国崛起、衰落、再崛起的一个过程。庄平想通过此剧告诉世人的是: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拥有最悠久的历史和最灿烂的文明。尽管曾经有过历史上的低谷,但是凭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五千年来积淀的丰厚底蕴,中国终将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作品的题目“凯西”原是中世纪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错误称呼,在此作者用它来暗指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凯西》驳斥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度、中国人愚昧无知的种族偏见。除此之外,此剧也表达了庄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认同。一千多年以前,连接欧洲和中东的是丝绸之路,其中的必经之路便是中国的古城西安,西安当年的繁华可想而知。面对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祖国,身为美国华裔,作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例如,在第一个故事中,庄平借墓地保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那时西安是全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想来这儿做生意。我们那时是全世界的中心!”⑫又如,在第三个故事中,西安某宾馆的每层楼都是按照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命名的,“24层楼,24个朝代”,如,周朝是第三层。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剧中,庄平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杨贵妃日常生活的极尽奢华,旨在使西方社会能了解一个他们所不熟知的、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庄平一扫在以往作品中表达的压抑愤懑,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展现了中国辉煌的过去、蒸蒸日上的现在和光辉灿烂的未来。尽管庄平不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但是炎黄子孙的血统、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赤子之心使得他不仅正视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且随着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的加深,更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并深深地为自己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纵观庄平的戏剧创作,从在早期作品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有关种族的主题,到公然抨击西方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再到直抒胸臆地表达对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庄平展现了他的民族意识由弱到强的一个发展过程。游离于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国家之间的美国华裔不可避免地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但他们却都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文化身份。尽管庄平也曾经像其他的华裔作家一样因为自己的族裔身份感到迷茫和失落过,但他通过作品展现了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并坚定地表达了他对自身族裔身份的认同。
①Misha Berson,Introduction,Between worlds:Contemporary Asian-American Plays, Ed., Misha Berson.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New York,1990.
②③⑩Lia Chang.The Path of the Outsider.Asian Week,March 1997:23.
④⑥⑧⑨⑪Ping Chong.The East-West Quartet,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New York,2004:91,115,70,70,119.
⑤⑦John Dillon.Three Places in Asia.American Theatre,March 1996:21.
⑫Ping Chong.Cathy:Three Tales of China.Theatre Journal,December 2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