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琳[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 130012]
《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老娘泪》,这一部部“吉林”标志的电视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而且这种农村题材的选取,富有感染力的表达也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贴近现实生活,自然、生动地表达吉林农民的生存现状,揭开新时代农民的精神世界而受到广泛的好评。央视用五分之一的黄金时段来播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又一次掀起了一股荧屏热浪。为何吉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如此受到欢迎?我们现仅从中国大众的接受心理来对此进行解读。
一种艺术作品的接受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是从“期待视域”的分析入手,着重公共期待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两种研究方法:垂直接受的研究和水平接受的研究。他的理论中所谓的垂直接受指的是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考察作品的接受、评论和影响的情况,而其所谓的水平接受则是指同时代的不同人对文学艺术的接受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状况。①基于此理论,并对其延伸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理解为是关于时代和地域对文学艺术接受影响的问题。
时代性就是历时性,电视剧和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相同,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初期的稚嫩到日益愈见成熟的过程,随着电视剧的日趋发展,观众的接受心理也在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受到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国际大气候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渐渐趋于丰富,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更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经历了初始时代大众的好奇,承受了停滞时代大众的消寂,到复苏时代大众的重新关注,时至今日大众的认同,体现了电视剧发展的一个曲折的过程。吉林电视剧初展头角的时期直接来到了大众的认同期,并在大众关注下日趋成熟,形成规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观众对电视剧已经摆脱了最初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好奇,消解了在“文革”时期形成的对高大全式人物的狂热追捧,走出了反思时代沉重的心理阴影。他们对教化性的严肃题材已经不感兴趣,渴望的是娱乐性的表达和轻松的享受。这些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很好地迎合了这种要求,90年代,根据吉林作家韩志君的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作品《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船》命运三部曲产生了,它表现了古老的中国大地经历改革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到新世纪,吉林农村电视剧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没有很强烈的正邪两立,也没有令人心跳加速的情节渲染,只是简单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圣水湖畔》中马莲的征地风波就在平民百姓的嬉笑怒骂中平息了下来,而且大女儿大芹也由“恶”向“善”,进行了一场心灵上的净化和洗礼。这些问题的解决、矛盾的转圜没有严苛的说教,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是把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展现在大众的面前,一切的改变自然、平和,最终达到了大众心理预期,也迎合了大众的接受体验。
我们所说的地域,就是指电视剧观众接受心理的地域空间。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种文化孕育了相应的特色浓郁的本土化性格。相异的生活习俗和地方语言,孕育了地方特色浓郁的电视剧作品。这些剧作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精华,又积淀着特定地域观众的思想感情、行为模式,为该地区的观众所喜爱。现今的东北地区地处边陲,资源富饶却又环境恶劣。细化起来又分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城市是最人化的自然,也就带有城市化的普遍特征。但农村就不尽相同了,农村相对闭塞,开化程度也较慢,对传统的承袭度比较高,所以表现农村题材的电视作品也成为了体现特殊地域特色的最好代言了。东北这方黑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孕育着东北人不同于他处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特征。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明清的移民入关到出关,再到日伪统治的十余年,这都造就了东北人豪爽、大气、坦荡质朴、乐善好施的性格特征,但这其中也有粗野俗鄙、闭塞愚昧的一面。东北地区拥有着汉、满、蒙、回、朝鲜族合聚的多民族文化,尤其是满族文化在东北地区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满族的歌舞,草原的游牧文化特点,萨满的祭祀仪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另外,作为农业大省,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地区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农民,也不免在崇尚农业的文化中夹杂了一些小农意识的残存。再看东北方言,简练、质直、粗豪、诙谐幽默等特点也是这片黑土地上人们性格气质的反映。所以,东北观众最喜欢的,就是表现农村生活、操着东北口音、体现东北人特有风趣幽默的电视作品。而且创作者汲取了东北大地上独有的娱乐性极强的二人转、小品喜剧等艺术样式,从而为电视剧作品烙上了原生态的民间娱乐性痕迹。
这种平民视角下的吉林农村剧表现的是琐碎和平凡,讲述着平常人的喜怒哀乐,关注着这一社会底层庞大的团体的生活状况。茫茫的黑土地是他们赖以存在的生活场景,篱笆院、砖瓦房是他们的人生舞台,上演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人物的真实感、细节的生动性、对话的精彩度和叙事的日常化都使这种平民视角的电视剧更容易接近人的内心,让观众在观赏此类电视剧时会为这样一个或那么一群人而感动,从感动中体会到一种人与人的沟通、理解和爱,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诚实的爱。
电视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并且逐渐成为了现实主义代言人,承担起了关注现实生活,反应现实问题,推进现实发展的重任。而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也随着现实主义大潮逐渐发展、成熟。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民和农村生活也成为了各界注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就把注意力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上,创作出了一部部人们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作品。《圣水湖畔》中合理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紧扣国家保护耕地的倡导,《刘老根》讲述的农民创业问题也体现了当代农民“穷则思变”“富则思进”的精神世界。
“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史的一个走向就是自世俗走向高雅再逐渐归于世俗。”②那么电视剧作为人类文化的承载体和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也由高雅的神坛上走下,逐渐趋于世俗。什么样的电视剧作品受欢迎?什么样的电视剧老百姓爱看?答案就应该是贴近生活的世俗剧和平民剧了。而吉林电视剧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把关注的视角放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追求上。吉林农村电视剧则更是抓住了这点,把表现各种农村生活和刻画各类“农村人”为基点,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体验,表达世俗的情感需求。
在众多的情感中,最令人动容的莫非对母爱亲情的感悟和依恋了,这种归依感显现了传统道德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的积淀。《老娘泪》中老娘那跋涉于寻儿路途中的身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美丽的田野》中七娘对无血缘关系的儿子展现出超越血脉的关爱;《圣水湖畔》马莲对丈夫与前妻的女儿的包容与维护,甚至以刻画一方父母官为主的政治改革剧《希望的田野》也体现了徐大地和其老姐姐一家令人动容的亲情,老姐姐从小抚养弟弟长大,以一颗坚韧和无私的心陪伴着弟弟的成长,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母爱的表达呢?每个人心里都有对母爱亲情的依恋,而这些吉林农村剧中表现也正好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引起了观剧人内心深处的普遍情感。这些剧中甚至把亲情的力量放大,它可以转恶为善,可以净化人心。剧中的“反面人物”程雨来、李长顺、大芹都是性格中存恶的一类人,但最终都会由于母爱的感召而走向正途,对自己的以往悔过自新,虽然有夸大情感作用的嫌疑,但却体现出了对传统忠孝观的坚守。
母爱令人温暖动容,那么吉林农村剧中另一种爱的展现就有更深沉的意义了,那就是剧中的一个个“民间英雄”所展示出来的人间大爱。《希望的田野》中的徐大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剧作的开始表现了徐大地离开榆树到秀水就职时,榆树人民开着拖拉机夹道送别他的情景,是怎样一种爱能让人民如此对待一个他们的“领导者”,剧中接下来的叙述给了我们解答,无论是他在为秀水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还是调查、惩治一些贪污腐败现象的问题处理上,有对村里普通农民的体谅关照,还有对一些思想上存在“恶念”分子的精神感召,无不处处展现着这个基层党员干部对一方人民的大爱。徐大地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秉承着人民的小事重于泰山的原则,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基层党委干部的全部生命。除此之外,《都市外乡人》中的蒲书记、《圣水湖畔》中的陈书记,虽然笔墨着之不重,但通过事件的发展、冲突的升级,最后都得到良好的解决,都把这一类人民权利维护者、国家权利捍卫者血肉丰满的形象展现于我们眼前。
除了刻画母爱的伟大,人间大爱的磅礴,对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人生态度的赞誉,先利后义价值取向的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的宣扬,都成为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极力弘扬和歌颂的对象。这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会一直为中国人所传承,并为人们逐渐被物化的心灵开辟一片桃花源。
①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7.
② 宋家玲,袁兴旺.电视剧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