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89]
“阿姨”既属于亲属称谓范畴,又属于社交称谓范畴。社交称谓范畴的“阿姨”是从亲属称谓范畴的“阿姨”泛化而来。“阿姨”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社交称谓词,下文通过“阿姨”义项分析探讨其语义泛化原因。
姨,《说文》:“妻之女弟同出为姨。”《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传:“妻之姐妹曰姨。”《释名》:“母之姐妹曰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孔颖达疏:“据父言之,谓之姨,据子言之,当谓之从母,但子效父语,亦呼为姨。”“姨”本义指称妻之姐妹,因称呼对象分别,兼称母之姐妹。历史上“姨”尚有“庶母”义,唐李延寿《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附萧钧》:“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不肯食,曰:‘须待姨差。’”清翟灏《通俗编·称谓》:“其父之侧庶,亦称姨者,姨本姐妹同事一夫之称,后世无媵之礼,而侧庶实与媵比,故虽非母姐妹,而得借此称之。”
王力指出上古末期产生了新词头“阿”,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汉以后,“阿”字用途扩大,不但可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以作人称代词的词头。亲属称呼词头有如“阿翁”、“阿爷”、“阿奴”、“阿婆”、“阿戎”。文献中“阿”词头与亲属称谓“姨”结合最早用例见晋王献之《东阳帖》:“不知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恻。”“阿姨”首次亮相历史舞台用来称呼母之姐妹。
“阿姨”《辞源》解释有三:1.称母的姐妹。如金元好问诗《姨母陇西君讳日作》:“竹马青山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娘香。”2.称妻的姐妹。如宋乐史《杨太真外传》:“……秦国(夫人)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耶!’……”3.谓庶母。如《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
“阿姨”以上三个义项演变到今普通话中已不存在,表示“母的姐妹”被“姨、姨儿、姨妈、姨娘、姨母”等替代;“阿姨”的第二个义项保留在“大姨子、小姨子”等词中,“阿姨”本身已无此义;第三个义项是一种历史现象,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已无嫡母、庶母说法,“阿姨”的这个义项自然不复存在。
“阿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释义:1.〈方〉母亲的姐妹;2.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3.对保育员或保姆的称呼。“阿姨”早期保存在《辞源》的三个义项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表示母亲的姐妹仅限于方言,主要集中于吴语区如上海浙江一带),新生的两个义项与“阿姨”语义变化有关。
“阿姨”由亲属称谓兼表社交称谓,早在1930年茅盾《子夜》中就有体现。《子夜》“阿姨”5见,皆以“徐阿姨”形式出现,兹举2例:“小的徐阿姨一边挤着,一边拉直了嗓子喊,想要叫大家听得。”“……跟金凤要好的有两个:徐阿姨,陆小宝。”5处“阿姨”语义指向一人,时或与其他人名并列出现,显然不是亲属称谓,对应《现汉》“阿姨”义项2。
刘大为指出:“所谓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①“阿姨”这个词在原义位的基础上派生出义项2,与原义项保持着某些语义特征的交叉,为语义泛化提供了条件。“阿姨”语义泛化的动因是什么?
首先,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本位,家庭在传统社会中不仅是一个生产和经营单位,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文化三纲五常一整套伦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强调“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以及兄弟朋友之道。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中,社会个体长期的家庭观念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把社会看做家庭。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历史上始于家庭通达天下的社会结构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文化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常常把社会当做家庭,把社会交际对象视为亲属成员。因此,用亲属称谓词来表示社交称谓,是言语主体希望通过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龄和辈分的原因为了对被称呼对象表示尊敬。因而在选择称谓语时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亲近的称谓语。受“亲密家庭关系”及传统“尊老爱幼”这一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阿姨”往往以称谓者自己的父母为基点,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阿姨”语义泛化突出地体现了汉语社交称谓的文化意蕴,是“亲如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的语言表征,这是语言中社会文化渗透的结果。
其次,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传统社会状态的内在矛盾性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很低,基本是依附性的存在,女嫁从男,从夫姓,连自己独立的姓名都没有,更不用说独立的社交称谓,因此没有设定一个专门的社交称谓的需求。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封建思想逐步解放,女性的人格意识逐步觉醒,她们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工作,寻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这就急切要求语言系统反应、承认这些变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应运而生。“阿姨”也是这一时期飞速发展起来的,通过增加原来属于亲属称谓的“阿姨”的义项,泛化为交际对象的指称。“阿姨”因其亲切、自然的特征被人普遍使用。这一语义泛化的过程蕴含了我国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上升,体现了我国男女平等,改变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与生活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事物新现象,而要指称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时,就必须创造新的词语。像保育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出现以及保姆旧职业的新解催生了“保育员”、“保姆”称谓的出现。
“保育员”《现汉》解释是:幼儿园和托儿所里负责照管儿童生活的工作人员。“保育员”这一词语的出现是伴随着社会中新的职业的诞生。过去的教育体制对教育忽视,更不用说早期教育;解放后,国家对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培养成为所有父母关心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托儿所这类新兴职业的出现呼唤了大量从事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要给新的职业人群一个职业称谓,“保育员”这个词便应运而生。“保育员”是一个职业称谓,表达中性感情色彩,而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喜欢表达亲密尊敬的感情色彩时,选择这个词语表达总会不尽如人意。于是便选择了与自己亲属关系近的称谓称呼“保育员”,一是表示对这一职业工作人员工作的尊重与敬意,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比较陌生的场合下的交际考虑,出于交际策略,使用“阿姨”去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人际间的社会距离,以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展开。“阿姨”在“保育员”新职业的诞生下发生了语义泛化,作为一个社交称谓表现了尊重亲近的褒义感情色彩。
“阿姨”用来称谓保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巴金《春》中已见端倪:“那个打扫房屋的老妈子阿姨妈拿着扫帚进房来。”《春》中“阿姨妈”指称仆人,过去的仆人群体发展到现在催生了一门新职业保姆。保姆受其一直以来的仆人性质影响,往往带有地位低贱卑微的特征,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或多或少受到他人歧视。随着这一职业群体的发展壮大,现在保姆职业已进军为服务性行业。《现汉》定义为: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职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保姆”一词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沾染有地位低下之意。当今社会人人平等,要求相互尊重,在称谓上受过去观念的影响,忌讳在社会交际中面称时用“保姆”这个词。于是“阿姨”就以其亲切亲近的感情色彩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个案调查,从事保姆这一职业的人觉得“保姆”这个词有看不起、蔑视、侮辱的意思,而“阿姨”则含有亲密、尊重的意思,使她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人格也得到了相应的尊重,是她们乐于接受的。
“阿姨”由亲属称谓词泛化为职业的社交称谓词,社会文化、人的社会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有极大影响。
任何一种称谓语如果完全泛化地使用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指称功能,那么这种称谓语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目前“阿姨”的使用就出现了泛化,兼属亲属称谓范畴和社交称谓范畴。在社会实际中它的泛化了的语义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表示亲属称谓的“阿姨”也只局限于有限的方言区域。最终的结果是以“阿姨”亲属称谓的消失还是继续并存,也只能由社会文化的发展决定。
①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汉语学习》1997年第4期,第33页。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延寿.南史[A].永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史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胡培安.说“阿姨”[J].修辞学习,2004(2).
[6]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汉语学习,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