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
本文专门对音乐教育的要点进行系统化研究,以审美心理教育、艺术修养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为三大理论层面,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这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首要功能,是为人们的审美提供艺术载体。而在审美过程中,欣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又起着至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心理过程。
心理学被恩格斯比喻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音乐是听觉艺术中的享受,是人类心理辉煌时期的产物。音乐的特征与结构原则都取决于心理活动。无论是创作作品,演奏乐曲、演唱歌曲,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服从于心理活动。”[1]
音乐教育承担着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美化人的人格等重要任务。从心理学的视角考量,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提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与灵魂。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的情感力。因为情感作为一种心理要素,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音乐艺术从创作→演出(演唱、演奏)→欣赏,就是词曲作家的情感→表演者(演唱者、演奏者)的情感→欣赏者的情感的传递过程,也就是说,词曲作家表现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通过表演者(演唱者、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把这种情感传达给欣赏者,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人的想像力。想像力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音乐作品中的形象(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是声音形象或听觉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音乐形象的塑造与感知,也只能凭借想像力来完成。而想像力又是所有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当画家用画笔绘制迷人的黄昏、奇妙的夜空,当诗人用文字描述着爱情的喜悦、童年的梦幻,而音乐家却为这些诗与画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如纷飞的蝴蝶一般,从昨天的霞光中飞来,经过今天的洗礼,又向明天飞去。”[2]
音乐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跳跃式思维、灵感思维等)能力与创造性活动的能力。音乐艺术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还进行艺术修养教育。
音乐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它本身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而且通过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多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例如音乐与文学关系十分密切,歌词本身就是歌唱的诗歌;音乐与绘画关系也十分密切,例如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就根据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著名油画作品《月光·印象》创作而成,从而开创了视听一体、音画同步的一大新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音乐与建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素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之说;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更为密切,“歌舞”本身就是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音乐教育的重点与核心,是进行音乐素质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感知力(即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想像力、音乐创造力(词曲创作)、音乐表演力、音乐创意力、音乐策划力、音乐组织力、音乐评论力、音乐研究力、音乐制作力等各种实践能力。21世纪的音乐教育,要点是培养复合型的创新音乐人才。
[1]吕利任国君姜秀玲编著.歌唱艺术指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P73.
[2]湛频洁.由钢琴技巧之后所想到的——浅论关于联想与想像的演奏[J].哈尔滨:剧作家2006.1.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