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创作,是群众舞蹈艺术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群众舞蹈创作,就没有群众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群众舞蹈创作作为一项艺术创造工程,也同所有的艺术创造工程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而研究群众舞蹈创作的特点与要点,对于群众舞蹈创作,既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可以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为此,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群众舞蹈创作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思考,对于群众舞蹈创作的特点与要点,发表几点不成熟之见,以其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群众舞蹈创作的特点与要点,有以下四个层面,本文分别进行论述。
群众舞蹈,顾名思义,就是群众性的舞蹈,所以群众性是群众舞蹈创作的首要特点与要点。
所谓“群众性”,指的是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为群众所接受的特点。因此群众舞蹈创作的群众性,表现在舞蹈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各个层面:
思想内容的群众性,又包括题材的群众性、主题的群众性、人物形象或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的群众性、情节或事件的群众性、情感的群众性等等。
艺术形式的群众性,又包括体裁的群众性(如秧歌舞、迪斯科舞、交谊舞、街舞等体裁)、结构的群众性、手法的群众性、风格的群众性、韵律的群众性、语汇的群众性等等。
群众舞蹈创作,要在创作思想上以群众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并作为一条贯穿红线,始终以群众的喜闻乐见为原则,以普及性、通俗性、广泛性、浅显性等特点为美学追求的目标。要力戒“曲高和寡”、“空中楼阁”和“孤芳自赏”、“独步青云”。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二个特点与要点,是民间性。
群众舞蹈属于“平民文化”、“草根文化”范畴,民间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群众舞蹈创作,要善于从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新的民间舞。
我国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民间舞,构成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是群众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例如汉族的秧歌舞、龙灯舞、狮子舞、跑旱船舞、跑驴舞,满族的萨满舞、莽式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马舞,藏族的锅庄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等,都是民间舞蹈的精华。群众舞蹈创作,应当从这些民间舞蹈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黑龙江省原鹤岗市王晓明编创的群众舞蹈《红手绢》,就吸收了东北二人转中的民间舞“浪三场”(又称“三场舞”)中的舞蹈语汇与舞蹈韵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明确透辟地指出:“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凡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不生根的东西,就会是萎靡的,苍白的,不但不能获得历史的意义,而且它的本身,由于对社会没有影响,也将是渺不足道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集》)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是艺术的根基。
因此,群众舞蹈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都必须扎根于现实社会的生活沃土之中,扎根于时代的风云之中,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己任。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群众舞蹈《打工族剪影》,就充分反映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们的新的时代风貌与新的时代思想和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娱乐性同样是群众舞蹈创作的一大特点和要点。
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供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而不是为了以“精品”去“拿奖”的,所以必须以娱乐性为目的,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创作出受群众欢迎与喜爱的名副其实的群众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