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到“再现”——行为艺术的审美探究

2012-08-15 00:50张岩
电影评介 2012年11期
关键词:表现现代主义观念

1、引言

行为艺术起源于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的观念艺术,其表演性、反传统和反主流等特点超越了人们早已习惯的传统艺术的界定,超越了人们已经约定俗成了的社会规范。

2、观念艺术中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的一种,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2.1 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是欧美各国五十年代以来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偶发派”、“表演派”的出现。

2.2 观念艺术

观念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原有的视觉艺术的存在基础颠覆了,艺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看”,也同样可以是“阅读”,并且是“理解”。这使得“观念艺术”的意义不断拓宽,它在很多场合代表的是一种艺术的取向,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艺术流派。不管以何种方式来构成作品,艺术的核心是观念——它产生于艺术家的思考,并且在与观众的思想接触中获得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念艺术可以与后现代艺术画上等号,因为它是后现代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像阿纳森(美国)说的,“有多少独立的艺术家,就会有多少不同形式的概念主义”。

2.3 观念艺术中的行为艺术

作为观念艺术的行为艺术,早在20世纪早期就与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演”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直接催生了行为艺术的是美国艺术家卡普罗的“偶发艺术”。卡普罗1959年在纽约鲁宾画廊举行了《分为六部分十八个偶发事件》,是一场预先有所设计的即兴表演,伴有灯光、音乐、影像、文字、色彩、实物和行为,这是偶发艺术的第一次表演。卡普罗在界定偶发艺术时说,“在超过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情况下,去表演或理解一些事件的集合。它的物质环境是直接运用那些可以利用的,或稍加改动即可利用的东西来构成。就其各种活动而言,可以是有点创造性的,或者平平常常。一个偶发事件,并不像舞台演出。它可以在超级市场出现,可以在公路上出现,也可以在朋友的厨房里出现,可以在一堆破烂中出现,时间也许会拖到一年多,偶发是按照计划表演的,但是没有排练,没有观众或者没有重复,它是一种艺术,面目似乎是更接近生活的艺术。”

3、行为艺术的美学再现

3.1 从“再现”到“表现”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中世纪、古希腊时期的古典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写照,再现了事实存在的世界。

20世纪以后,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它的出现有其社会必然性。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革,对“学院派”只注重技术的精湛而使艺术表现力贫乏的不满,导致艺术家们回归原始,对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的作品给予关注。

现代主义艺术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是艺术家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在内心形成的一种反映,再将他们所认知的事物运用美学原则表现出来。他们认为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主张内容即是形式。运用意象比喻来表现某一瞬间的感觉和精神状态。

3.2 从“表现”回到“再现”

观念艺术认为现代主义艺术过于脱离群众,现代艺术为少数社会的精英分子所垄断,为美术馆、收藏家、画商所操纵,在艺术方面,过分强调艺术家的个性,群众在神圣的艺术殿堂面前感到生畏。

到了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出现,有许多艺术家不再用画笔和画纸、画布进行创作,而是用自己的身体、生活甚至生命进行创作。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生活、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界限变得模糊,灵与肉的界限被拆除,一系列的艺术哲学问题摆到了美术史家、美学家乃至哲学家们的面前,传统的理论在新的艺术现象面前陷入了尴尬境地。

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哈洛德•罗森堡等人认为,应把艺术渗透到大众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艺术行动,而不是让观众到美术馆去被动地接受。通过早期的观念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观念成为艺术核心的潮流,艺术家们不再把创作目标定位在通过可视化的形态表现上,而是通过再现的方式将艺术审美表现出来。

从艺术起源学说来看,行为艺术也是符合美学再现的,例如:摹仿发生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文艺在本体上离理念太远,艺术家们模仿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但行为艺术是真实的模仿;游戏发生说。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认为艺术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但行为艺术是需要观众参与和领悟的;表现发生说。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并不是任何情感都可以用艺术表现,但行为艺术却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行为艺术阐释出了艺术起源学说的模仿说,游戏说和表现说,因此可以说,行为艺术不是美学表现,而是美学再现。

4、结语

行为艺术的主体是观念,是艺术家情感再现于艺术作品的表达,但又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中世纪、古希腊时期的美学再现不同。作为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行为艺术排斥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表现,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大众的参与、再现的过程,而不重视形式、材料和作品实体。艺术家们通过行为、现成品、记录等媒介,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可以拓宽人们对于艺术、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正如德国著名观念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认为:艺术可以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人都有权成为艺术的创造者。行为艺术的美学再现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

[1]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鲁虹、孙振华.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4]爱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阿纳森著 邹德农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6]顾丞峰.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湖南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表现现代主义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