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器乐演奏的三个境界

2012-08-15 00:42徐国生
戏剧之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器乐乐章境界

□徐国生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学琴的记载,文字虽然很简短,但对器乐演奏,具有重大的美学价值,很值得予以剖析和借鉴。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如此也。”

美学家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这段话做了如下精辟的诠释:“按‘曲’与‘数’是技术上的问题;‘志’是形成一个乐章的精神‘;人’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以深入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这正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的过程。对乐章后面的人格的把握,即是孔子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浸、融合。”

这段关于孔子学琴的珍贵记载,是音乐史话的一例个案,但这一个案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因为它在音乐美学的意义上,涉及到器乐演奏层层递进的三个境界,即技艺境界,意象境界,人格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技艺境界。技艺境界是表层境界。在技艺境界里,器乐演奏者着重把握的是音乐形式。他要熟悉基本乐理知识,懂得基本音乐语汇,能读懂作曲家的乐谱,具备基本的演奏技艺和技能。技艺境界是不可逾越的基础境界。犹如不懂文字、词汇和语法,便无法读书和写作,不懂的“永字八法”和执笔方法,便不能从事书法艺术。一般来说,过了技艺这一关,便可以进行演奏了,但这种演奏只能停留在技艺境界。所以,孔子虽然已掌握了“曲”和“数”,解决了演奏技艺问题,但仍然不进行演奏。

第二个境界是意象境界。意象境界是中层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器乐演奏者着重把握的是音乐意象。音乐意象,即物我交感,情景交融,并诉诸特定音乐形式。它是一个乐章的音乐形象,传达特定的音乐精神。音乐意象情感饱满,风格鲜明,或优美或壮美,富有人生感、生命感、宇宙感。器乐演奏必须经由技艺境界,进入意象境界。一旦进入意象境界,传达出乐章精神,其演奏便会臻于上乘。但在音乐意象后面,还有更深层的音乐意境有待挖掘与表现。所以,孔子在把握了由音乐意象体现的乐章精神后,仍然怅然若失意犹未尽,不肯停留在意象境界上进行演奏。

第三个境界是人格境界。人格境界是深层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器乐演奏者着重把握的是乐章意象(精神)背后的人格主体。人格主体,即乐章创造者的胸襟与情操,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人格主体是乐章精神的底蕴,是乐章的审美灵魂。音乐生发于深心深情,美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的结晶。在音乐意象背后,还有一个更感人的音乐形象,即乐章创造者的抒情形象;在乐章精神背后,还有一种更动人的音乐精神,即乐章创造者的人格精神。音乐即情感情操,情感情操即人格。主体人格演绎为乐章精神。把握乐章精神,必须感悟人格主体。

另一方面,只有演奏者将自己的人格,融入乐章的主体人格,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情意绵绵,物我两忘,才能将乐章的意象与精神,声情并茂地演奏出来,也才能让听众和自己,真正经过音乐审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激发生命活力。器乐演奏,只有经由意象境界,与乐章主体的人格境界达成默契,才能达到演奏的最高境界。所以,当孔子最终感悟到乐章的主体人格后,它居然激动得形神突变,“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

人格境界,是器乐演奏的最高境界。是否达到人格境界,是衡量器乐演奏品位的试金石。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之所以让人心驰神往,让其他演奏者难以望其项背,是因为他的演奏是他整个人格的全身心投射。其他中外器乐大家的绝唱,也无一不是其人格精神的尽情宣泄。

孔子学琴经由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给我们的根本启示是,器乐演奏这门艺术,最终博弈的是人格精神。中华文化艺术,一向崇尚人的精神境界,高度强调“艺如其人”。弘一法师曾留给我们一条他一生践行的艺术信条:“先器识后文艺。”器识即人格修养。人格精神博大精深,才谈得到从事艺术事业,才谈得到艺术精品。在文学艺术日益功利化,人格精神日益萎缩的今天,孔子学琴的故事,弘一法师的遗训,不啻暮鼓晨钟。

猜你喜欢
器乐乐章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人师”的境界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