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光
农村群众文化是农业地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产物,会折射出所处的农业地域内的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可以这样认为,农村群众文化是在特定的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制约下生长、发育的,反过来又促进特定的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逐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我们农村群众文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农村群众文化具有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的作用。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地域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落后、地区差异很大等特点。因此,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建立起广泛采用现代生产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农业生产体系,就必须强化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介人其中的中国农村群众文化,应当从重视智力投资出发,积极为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服务。
同时,在农村群众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上,要拟定系列性、持久性的实施方案,诱导中国的农民从根本上脱离因长期封闭型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至今还支配着一部分农民的意识中的宗法观念、土地观念、自私观念以及保守观念,使中国农民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
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文化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民群众常常是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行列中。其自娱自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似乎更看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看重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快乐身心的效果。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乡风更加文明,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1979年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变革的主题以引进市场经济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为中心。由此引发出坚持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生产方针。在逐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建立健全了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中国农民开始理解农业生产社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中坚作用。由于农民群众的生产活动领域的拓展,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它要求自身每开展一项活动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这就是积极地为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鸣锣开道。而随着现代农业社会的不断完善,农民手中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的转变也将增速,由此会使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领域渗透,以及如何处置农村剩余劳力出路等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些有利因素都催促着中国农村群众文化深人到专业户(村〉、农业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服务和各地域、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以及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等等过程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在文化方面,人们更多地把着力点投向与现实最为贴近的经济,农村群众文化的经济功能也就突显出来了。它深入到专业村、专业户及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深入到农业部门的分工协作及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起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减缓矛盾、平衡心态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和团结凝聚民心的作用。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事物在发展中是多因素互相联系的。我们所认定的农村群众文化,毕竟不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能超越农村社会物质条件而存在的文化类型。那么,从事物的量变因素和质变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飞跃的辩证观点出发,农村群众文化在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中,其效益也许是间接的、潜在的,并且更多地保留以文化意识为传导的文化普及行为的因素,所以它的特殊作用的客观表现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隐形的。
农村群众文化拥有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认同的文化艺术普及与提高中的自娱性成分的特殊作用。农村群众文化在自身的文化孕育和文化发展中已经开拓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环环相扣的沿革线路,成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农民群众会不受拘束地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分,加人所处的地域内的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行列中。更由于农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情绪性、挥发性、松懈性诸特点,出于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需要为目的,身为活动者的农民群众似乎更看重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产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实际效果。
农村群众文化是农业地域内社会性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集结,所以,不同的聚落形态对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给予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