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传统又富于独创精神——透过郑板桥看扬州画派的绘画实质

2012-08-15 00:42刘志雄
戏剧之家 2012年2期
关键词:竹石扬州八怪凌云

□刘志雄

在美术界,提起郑板桥,我们就会想到“扬州八怪”,即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画派。如果让我们透过郑板桥看扬州画派的绘画实质,却需要费一番心思。

扬州八怪并非确指,这批画家中,最有影响的是郑燮、金农,他们主张创新,注重实践,以写意、写神为主,涉及人物、山水、花卉几方面,无不发前人所未发,敢于独创。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政清廉而爱民,被诬罢归,50多岁到扬州以卖画为生。由于这种特殊经历,使得他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深度上都不同凡响。题材选择上,以文人画家惯用的兰、竹、石为对象,表达和寄托孤傲不驯、刚正脱俗的人品和思想。画法上学习徐渭、石涛、八大笔法,但“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能够独出手眼。郑燮善画竹,不仅以各种姿态、笔法、结构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或自勉或赞誉他人,而且总结出一套画竹理论,即所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这不仅是画竹理论,而且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创作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扬州八怪还有金农、李鳟、黄慎、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罗聘等;其他扬州画家还有高风翰、边寿民、闵贞、陈撰等。

从作家看作品,是分析作家与时代、风格与流派、成就与趋势的捷径。

仅以郑板桥的《劲竿凌云图》为例:

竹竿三五,瘦石一块,如果称之为《竹石图》,也没有什么错。但为什么要取现在这么一个图名呢?在这幅画里,画家把竹子表达得高而劲挺,是有深意的。画家借题发挥,以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节操,寄寓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他提倡“瘦劲孤高”、“豪气凌云”,讲究要有“节”,要有品。如此等等,都是借物抒情,表达了画家的精神追求。这就赋予比较单纯的题材以丰富的社会内容,给人以新鲜感。竹石的笔墨技法,受石涛影响较大,但笔势纵横,墨有浓淡,新篁老竿,层次分明。瘦石一块,安置于画面右下角,更衬托出劲竹的“凌云”长势。

引人瞩目的是款识。国画的题跋,总是从右至左书写,郑板桥却一反常规,来个从左至右,而且不题画幅空白处,却书于竹石隙间。从全幅来看,对劲竹的凌云,不仅无损,而且大大增强,自有一种苍茫感。清人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述过这一点:“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趣,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款题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刚里寓柔,清新奇特,郑板桥自称“六分半书”。行款活泼自由,不是一行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正正斜斜,疏疏密密,参差高低,灵巧穿插,有如竹林漫步,自由自在。有人对板桥书法称之为“乱石铺街体”,不无道理。就是说,一眼望去,活象街路上铺的石子,多姿多态,但整体又非常和谐统一。他的书法和他绘画一样,既有传统又富于独创精神。

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以兰竹画而论,堪为最杰出的代表。

他卖画只求维持生活,不标调价取利,达官贵人想得他字画并不容易。他曾说过,“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的绘画题材虽不够宽,但都能较好地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感受融铸成动人的艺术形象。他向传统学习,但反对摹仿前人,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他的文学创作也成就卓著,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著有《郑板桥全集》传世。

“八怪”中的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师,既不满于现实,又在卖画于扬州路上殊途同归,相互影响,且受扬州市民阶层喜新尚奇的推动,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普遍具有下述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作品尽管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封建思想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

由此而感:个例是散兵,流派是军团。只有形成阵势,才能独领风骚。

猜你喜欢
竹石扬州八怪凌云
竹石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不止于怪
——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
奇异新风
——天津博物馆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竹石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难忘“竹石”监督
Q萌霸气凌云秀
唯有凌云多壮“质”
名家古诗系列印之《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