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光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来看,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所谓“笔”,是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甩供、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或“六彩”,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例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山水名作《匡庐图》,就是一幅全景式的绢本水墨画,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屋宇庭院、行人小船都巧妙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构图上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形成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面。中国画在构图时,还可以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例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不朽名作《韩熙夜宴图》,就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幅长卷,韩熙载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又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这种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中国画在构图方式上的这一特点,植根于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因此,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非常自由与灵活。在山水画中可以“以大观小”,在花鸟画中可以“以小观大”,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
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传统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中国画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现存的许多传统国画都有题画诗或款书,将画意、诗情、书法融为一体。题画诗常是画家本人或其他人所题之诗,大多出现在画幅的边角空白处,其内容或指明画意,或增加画趣,或抒发观感,或品论画艺,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国画中的款书,一般包括作画的时间、地点和画家的姓名、字号,以及标题、诗文、印章等,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尤其是文人画兴起后,一些著名的画家往往又是诗人和书法家,更是将诗、书、画、印的结合推向完美的艺术境界。
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然而,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那就是西方绘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因此,中国画非常强调“立意”和“传神”。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就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画家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渗透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用形似与神似的结合来解释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并且将绘画创作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认为应当以画家的主体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虽然中国画有许多分科,从基本画科来看就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但都无不追求“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追求“传神”或“意境”。在画人物画时,画家能为人物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即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就是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画家也可以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上古时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与画像石,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