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小人国》都是两部以儿童为题材的影片,两部影片都属于纪录片,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化特色,下面从以下几个社会学中社会化的知识点简单阐述对于两部影片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基本知识、生活技能和群体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角色并积极作用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它是人的个性心理与共有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还有一种解释是说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1)社会化具有客观强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幼儿园》的客观强制性远远大于主观能动性,是孩子们在不可避免的接受着社会化;《小人国》的主观能动性却远远大于客观强制性,孩子们是在自己有目的性的、自觉地接受社会化。
《幼儿园》讲述的是在一个全日制的幼儿园当中孩子们发生的故事。这个影片在我看后忽然感觉到非常的心痛,有一种祖国的花朵就要毁掉的感觉,在这个幼儿园当中更多的是存在着“主观强制性”。例如老师教给孩子们做的集体拍手操,根本没有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意愿的空间,只是一味的在他们的脑海中灌输着很死的一些东西,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守得住方圆,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育下我很担心孩子们的成长问题。在《幼儿园》中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几个场景中的微弱体现。例如小女孩给小男孩刨鸡蛋皮的场景,某个小男孩坚持不懈的想把椅子放好的场景。这些孩子们的能动性却仅仅局限于很小的细节,而且这两个场景很自然的没有老师的出现。因此我觉得从社会化第一个特点来说,《幼儿园》这部影片反应出来的更多的是我国现今幼儿教育的“客观强制性”,而对于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却大肆的下压了。
而纪录片《小人国》则不同,小人国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给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片中一开始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辰辰因为要等一位叫南德的小男孩,不听老师的话,不去吃饭,继续等待,而且老师也并没有因此责怪辰辰,不仅如此,南德来到幼儿园以后老师还在耐心的与两个小朋友交流。
影片一开始孩子就存在于室外,这一点与《幼儿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人国》中的孩子们在室外玩着过家家,并且大胆的想象,还在自己发明着好玩的游戏,发表自己的言语;《幼儿园》的孩子们始终在室内活动,而且玩耍的内容也是要由老师指定的。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镜头就是辰辰在自己的小房子旁边的椅子上睡着了,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却是要统一在一个时间段集体睡觉。因此,我觉得《小人国》中的教育方法倾向于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小人国》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是不是强制的,不像《幼儿园》动不动就要退到小班之类的。而是一种先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如果真的要影响到孩子的安全问题,老师也在耐心的教导,讲话的说话方式也特别的文明。这一点从《小人国》的开头池亦洋抢陈炳栋棍子的时候就有很好的体现。
(2)社会化具有阶段性与终身性的特点。从这一特点来说,《幼儿园》和《小人国》都是反应的阶段性的社会化,儿童阶段的社会化,而一个人在儿童阶段所形成的习惯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终身性的社会化。
《幼儿园》分为了三个阶段的班级:小班、中班、大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小班的第一堂课就开始接受统一固定的教育,做统一的动作,说同样的话语。此时镜头切向中班的同学,中班的同学依旧在重复着“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向你这样做”的话语,甚至连休息都是统一趴在桌子上,这样的固定教育使得孩子们在儿童阶段就有了思维定势,养成了什么事情都听从安排的习惯,不再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虽然这样有利于纪律的管理,但在我看来这样完全统一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幼儿园》中我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段就是老师跟同学们说打架的那个小朋友已经被降到小班了,这样的压迫性话语很容易让孩子们形成社会化错误认识,他们会认为犯错误要受到很大的惩罚,而且没有改过的机会。其实他们只是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没有挫折的人生会让孩子们的成长心理素质很低。他们可能会把这句话记一辈子,形成终身性社会化,而这也就是阶段性错误的社会化发展对终身的不良影响。
而在《小人国》当中孩子们犯了错误老师是通过耐心的教导,然后让他们感受环境,从而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教导。这样就容易让儿童在儿童阶段对错误进行正确的认识,而且不会伤害他们的心灵。例如片中叫池亦洋的那个小朋友打了别人还振振有词,老师进行耐心的教导并没有什么成效,池亦洋扬言要掐死小朋友,老师告诉他那是犯法的,并且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池亦洋自己呆在办公室感受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样的方式持续了两次,池亦洋在看到其他小朋友打架主动上前去劝架并且分析,让错误的小朋友道歉。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让孩子形成了正确的社会化发展,而且老师的教导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成为终身性的。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3)社会化具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共性。《幼儿园》毋庸置疑的带给孩子们的社会化教育和感受基本处于共性阶段,幼儿园的集体式教育也很清楚的表现出了这一点。因此《幼儿园》中的孩子们的社会化存在着普遍的共性,例如在阐述日版这一方面,都表达出了多多少少的恨意。《小人国》中也许孩子们更好的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化个性,开放式的培养,很容易让孩子们找到自己所能接受的社会化,从而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性格与气质。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外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文化、同辈、职业、传媒。下面分别举出两部影片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对比。
(1)家庭。《幼儿园》当中孩子是寄宿制,每周回一次家;《小人国》是日制,每天回一次家。儿童时期是很多习惯的形成时期,而且变化很大,家庭不宜采取寄宿制方式的幼儿园,每周与家人交流一次的儿童不利于家庭中父母及时掌握孩子信息。《小人国》中还有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的场景,这样的家长很容易了解孩子的成长,利于孩子进行社会化发展。
(2)学校。《幼儿园》采取硬性教育。《小人国》采取开放式教育。硬性教育下孩子们统一思想,没有充足的个人空间。开放式教育下孩子们可以自由的想象,玩耍。例如《幼儿园》中的拍手操、《小人国》中自己“过家家”。
(3)文化、同辈、职业、传媒。《幼儿园》是在抑制孩子的文化自由化,《小人国》是在探索如何让孩子全面发展。两部作品中的穿插的问话环节也体现出了当代电视剧、电影、新闻评论等传媒对孩子们的影响。
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而如何去进行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为了很关键的问题,《幼儿园》一直在进行的是固定教育;《小人国》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两种教育下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是不可能一样的,希望中国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就像某位老师说过的话:老师要爱学生,给学生爱!中国教育正是缺乏对这些孩子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