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洲(1923~1993年),字伯华,河北省丰南县人。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7~1948年任北平农林实验所技士。后在河北省保定农事试验场任技术员、河北省高级农业学校教员。1951~1993年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场技士、园艺系助教、蔬菜栽培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步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蔬菜园艺学教育家。他从教50余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学生。自1951年到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任教后,他兢兢业业,经常备课到深夜。由于他生产经验丰富,讲课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因而非常受学生欢迎。当刘步洲先生年近六旬时,北京农业大学从陕北迁回北京。当时他担任蔬菜栽培教研室的主任,为恢复和重建蔬菜专业的教学基地,到处奔波,争取经费,与教师们共同努力,终于使蔬菜栽培学和保护地栽培学的课程走上了正轨。在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刘步洲先生积极招收研究生。尽管当时经费不足,教学和科研条件还不完善,但他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刘步洲先生十分关心学生和年轻教师,学生们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请他去现场指导,他从不推辞。对于青年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工作,他都大胆放手,在他的培养下,年轻教师很快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
刘步洲先生是中国蔬菜保护地栽培学科的创建人。他到北京农业大学任教不久,便深入北京市郊区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参加并负责调查北京郊区的蔬菜保护设施如阳畦、北京温室(单屋面温室)等的结构、性能特点及栽培技术,经仔细加工、整理,主持编撰了《北京郊区蔬菜栽培》一书,成为当时农业院校师生和蔬菜生产人员的主要参考书。20世纪50年代,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蔬菜专业。刘步洲先生认为,要解决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蔬菜的保护地生产,这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他克服种种困难,建立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蔬菜保护地栽培教研室”,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为新学科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迁至新校址,教学基地一片空白。在他的带领下,建立起北京改良式温室,阳畦、风障畦等蔬菜保护设施,起到了试验、示范的作用。在创建蔬菜保护地教学基地的同时,刘步洲先生还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蔬菜栽培学·保护地栽培》(下卷)。1992年该书荣获农业部首届农科本科部级优秀教材奖。
刘步洲先生十分关注前沿学科的发展。国外的许多经验证明,农业走向现代化,必须与工程手段相结合,蔬菜设施栽培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起步,刘步洲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大声呼吁应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他和许多同行一起,为学会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79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正式成立,他担任了首届常务理事会理事,并担任首届植物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后改为设施园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步洲先生曾经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垦荒。”50年代,他编写了《蔬菜露地栽培》和《蔬菜阳畦栽培》,对新中国的蔬菜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0年代,他参与了中国第一座塑料拱棚的设计,进行塑料薄膜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为以后中国农用塑料薄膜在蔬菜上的应用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之后,刘步洲先生又积极参加和倡导塑料大棚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蔬菜无土栽培和工厂化育苗等研究项目。以上这些工作,为促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起到了一个“垦荒者”应有的奠基作用。刘步洲先生主编或参与编译的学术专著还有《北方蔬菜》、《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蔬菜生物生理基础》、《营养液栽培大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