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民族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日显密切。为此,需要突破狭隘的传统新闻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新闻”。民族新闻是具备新闻共性与民族特性的事实或信息报道。它的边际效应延续着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生命线。目前,我国的民族新闻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也不够活泼,地方媒体特别是民族地区媒体参与不够,需要充分挖掘其国际新闻价值,扩大民族新闻影响力,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民族新闻网,及时更新原创新闻,彰显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民族新闻工作者队伍,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新闻或专题专栏评选活动,并向民族地区媒体倾斜。
[关键词]民族新闻;民族特色;民族新闻事业
[作者]蒙丽,在读专业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编辑。广州,510642
[中图分类号]G210.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72-008
自20世纪80年代末“民族新闻”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以来,民族新闻的研究在新闻学界从未断续,但民族学、人类学界参与不多,即便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也尚未引起民族学、人类学界同仁的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民族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日显密切。为此,突破狭隘的传统新闻视角,给予“民族新闻”的宏观照察,已成为当代民族学、人类学和新闻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民族新闻”概念的重新认识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张儒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发表《论民族新闻》一文,是我国民族新闻研究开始的重要标志。但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
余正生认为:“民族新闻报道,就是与民族有关的新闻写真。它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新闻报道,除与一般新闻报道有共同之处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共性和特殊性,铸成了民族新闻报道独有的特点和特色。因此,民族新闻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既有共同的要求,又有自己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民族新闻“就是新近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事实的反映。”民族新闻“除与一般新闻报道有共同之处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共性和特殊性,铸成了民族新闻报道独有的特点。”其“特点”指的就是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就是民族本质特征,即包括民族的社会状态、语言文字、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民族新闻特色就是民族本质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
张万隆认为,“民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民族化的新闻活动、新闻事业、新闻工具都该属“民族新闻”。狭义的“民族新闻”,是指我国各民族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新闻作品,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特别是各少数民族)中的人物与事件,用的是这个民族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一般地说,我国国内新闻都该是“民族新闻”,因为相对于世界而言,它们都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性。
自张儒发表《论民族新闻》以来,国内学者对“民族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民族新闻的定义已有十多种。张儒认为,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当中的新闻,以及报道汉族或国外民族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都是民族新闻。换言之,民族新闻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但是,民族新闻不等同于民族地区新闻,民族新闻包含着民族地区的各类新闻。它具有专业性、综合性、政策性、敏感性、读者量少、影响小、采访线长、发稿周期长等特点。其内容可归结为政治、经济、文教等三大类型。显然,张儒所认为的“民族新闻”,就是少数民族新闻。这种以报道对象为核心的概念界定,忽略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性。
有的学者认为,民族新闻即有关少数民族的报道,它是我国当代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特定范畴,在报道内容与形式上具有相对规定性。有的学者认为,民族新闻就是受众及时获得的具有民族意义事实的新信息。有的研究者则从从新闻事业的角度界定民族新闻,认为“民族新闻就是大众媒介及时传播的受众应知、欲知、未知的具有民族意义的事实的信息”。还有的学者认为,民族新闻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状态的新闻,是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真实展现。”“民族新闻并不只是民族地区新闻,凡是有关于少数民族的新闻,不限地域、不限民族都应该被视为民族新闻。换言之,凡是民族新闻都应当具备新闻的共性与民族的特殊性。”诸如此例,不胜枚举。
目前学术界大体上按照传播地域、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对“民族新闻”进行界定。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是:“民族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具有一定民族意义的事实的报道。”但需承认,“民族新闻”至今仍是一个聚讼难决的专业术语。以往对于“民族新闻”的定义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按照某一特征给“民族新闻”下定义,结果是缩小了“民族新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完全涵盖“民族新闻”的范畴;二是过多纠缠于一般性的“新闻”概念,而没有涉及“民族新闻”的特殊本质。故有学者认为,民族新闻即具有民族特殊性的新闻。无法清晰定义“民族新闻”的原因,可能在于受中国民族新闻产生的大背景、大环境的限制。民族新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滞后性等特点,这些局限性客观上造成了民族新闻在大新闻体系中的边缘化、小众化的境遇。
总体上看,以往学界对于“民族新闻”的界定囿于狭隘的传统新闻视角,缺乏国际视野的宏观照察。无论是从传播地域、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予以界定,还是从新闻共性与民族特殊性综合界定民族新闻,其立足点都在于一国内部。或者说,“民族新闻”从属于国内新闻。
新闻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从传播地域和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又可以细分为“全国新闻”、“省、区、市内新闻”甚至“市、县内新闻”,“国际新闻”又可以细分欧、美、亚、非、拉各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从新闻性质划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都可以细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会议等新闻,这些不同内容的新闻又可以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特写、专访和调查报告等;从新闻特点上看,“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都可以细分为事件新闻与非事件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新闻与静态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从新闻题材来看,“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又可以细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和批评性报道;而从传播手段来看,“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还可以划分为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和手机新闻等。
尽管新闻类型多种多样,但它的划分标准却是专业性的,“民族”的划分却比较复杂,而且“民族”划分本身是政治性的。政治性的“民族”与专业性的“新闻”结合,使得“民族新闻”既有别于一般新闻,又必须具备一般新闻的共性,否则它就不成其为“新闻”了。立足于国家内部,我国的“民族新闻”往往被视同“少数民族新闻”或“民族地区新闻”,其实是把“民族”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等同起来,而把汉族地区或汉族社会的新闻看作是一般新闻。其结果,容易滋生大民族主义,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既然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何“民族新闻”要眷顾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而“抛弃”汉族或汉族地区?难道这样可以更好地宣传报道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和中华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状?
在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实践主体的今天,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更有其独特意义。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新闻”既是该国的国内新闻和民族新闻,同时也是国际新闻和民族新闻。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的边界,既取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认同和新闻受众的自我感知,也取决于民族新闻主、客体的边际效应。跳出“一国”来看“民族新闻”,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民族新闻的国际价值,也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报道“民族新闻”。唯其如此,民族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生命线才能真正延续起来。
综上所述,“民族新闻”可以这样界定:民族新闻是具备新闻共性与民族特性的事实或信息报道。它的主、客体的边际效应延续着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生命线。其图示如图1。
二、民族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人们对“民族新闻”的概念认识不同,民族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下面将以1996年至2011年的“中国十大民族(少数民族)新闻”为例进行阐述。国家民委机关刊物《民族团结》(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于1996年首次推出“中国十大民族新闻”评选活动,在这16年的“中国十大民族(少数民族)新闻”评比中,2001年前冠名“中国十大民族新闻”,2001年起更名为“中国十大少数民族新闻”(《中国民族》2001年第1期刊发的“2000年中国十大少数民族新闻”名称已有别于“1999年中国十大民族新闻”)。这一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政界、业界、学界对“民族新闻”内涵、形式和内容的认识。
根据1996-2011年“中国十大民族(少数民族)新闻”涉及的主要内容,可将这十六年160条新闻划分为民族工作、民族发展或民族经济、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干部、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体育、民族人口、庆典或纪念活动、学术交流等10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统计数据可知,十六年来的中国十大民族(少数民族)新闻涉及的内容分布很不均衡。总体而言,除了涵盖宽的“民族工作”所占比重最高(23.1%)外,“民族发展”或“民族经济”备受关注(占21.9%),“民族文化”次之(占19.4%),“民族政策法规”与“民族教育”基本持平(占8%左右),“民族人口”最少(仅占0.6%),而且从2011年起才被纳入年度民族新闻视野,而过去的15年间一直没有引起关注。此外,关注度低于5%的民族新闻内容还包括“民族干部”(占3.7%)和“民族体育”(占2.5%)。其中,“民族体育”主要是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报道(第六届至第九届),而民族干部方面的新闻作品较少人选。
从年度民族新闻作品内容来看,各年度的入选作品分布也不太均衡。鉴于十六年来的最高百分比未超过30%,仅在20%左右,故以30%的比率考察年度民族新闻的集中领域较为合适。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数据显示,1996-2011年的中国十大民族(少数民族)新闻主要于民族工作(占37.5%),其次是民族发展或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分别占31.25%。结合表1数据分析,2010年更集中分布在民族工作和民族发展或民族经济两大领域,但2004年的民族新闻却相对集中于民族政策法规领域,而民族人口领域几近空白,仅在2011年度的首条人选新闻中涉及。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民委除了发布“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外,还同时评选出“2011年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这项活动始于2009年),以表彰那些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普及民族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反映各族人民心声,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的新闻单位。这18家新闻单位构成情况见表3。
表3数据显示,18家荣获“2011年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的媒体均为中央或国家级新闻媒体或通讯社,地方媒体无一家人选,一方面说明中央或国家新闻媒体或通讯社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媒体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新闻传媒还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和生成空间。曾有学者于2002年对《新疆日报》、《内蒙古日报》、《广西日报》、《宁夏日报》、《西藏日报》等5家少数民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的汉文版报纸进行抽样统计,发现这5家少数民族报纸原创性新闻中的民族新闻所占比例均不大,最高的《西藏日报》只有30.8%,《宁夏日报》只有14.8%。这不能不引起民族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无庸讳言,“2011年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涵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这些专题专栏策划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设计新颖,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和民族工作成就,展示了各族人民团结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在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从这18家中央或国家级新闻媒体或通讯社的分布状况来看,传统的报纸和新媒体网站所占比例最大,分别达到27.8%,而电视台最少,仅有中央电视台1家。
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光明日报社、中国民族报社、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民委网站人选数量最多,分别达到3个,各占10%;但报社人选数量最多,合计10个,占33.3%;其次是网站,共入选7个,合占23.3%;而两大通讯社、三大电台和央视分别人选3个,不及报社总和。这可能与报社融合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化而便于专题专栏的深度报道有关,广播、电视虽也可以网络化,但它们在深度报道方面仍然不及报业传媒和新闻网站。
2叭1年18家民族题材新闻宣传30个优秀专题专栏涉及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藏族经济社会变迁、民族图书和古籍文献、东西部合作、民族团结、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等方面。具体情况见表5。
从表5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涉及西藏最多,有8个专题专栏,占26.7%;其次是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专栏,分别有6个(20%)和5个(16.7%);民族采风和民族古籍文献图书分别有2个专题专栏,各占6.7%,其余专题专栏各1个,分别占3.3%。
总的看来,国家民委自1996年开始评选“中国十大民族(少数民族)新闻”和2009年开始评选“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以来,对我国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但民族新闻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过于集中在某些领域,形式也还不够活泼;新闻题材过于集中于国内时政,国际新闻价值发掘不足;中央或国家级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地方媒体特别是民族地区媒体参与度不够,需要挖掘潜力,切实将民族新闻打造成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生命线。
三、民族新闻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民族新闻概念的重新认识和民族新闻内容、形式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自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自觉发展,其标志是1996年开始的“中国十大民族新闻”评选活动。进入21世纪后,我国民族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2009年开始“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年度评选,为我国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民族新闻管理者、从业者和研究者应该珍惜机遇,正视问题而不讳疾忌医,方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义“民族新闻”,将其放置到全球化场景中去考量,充分挖掘其国际新闻价值,扩大民族新闻影响力,而不仅仅视其为国内新闻,甚至将其边缘化。
其次,拓展民族新闻内容,活泼民族新闻传播方式,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民族新闻网,及时更新原创新闻,彰显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新闻网来说,浓郁的民族特色无疑是网站天然的主题元素和风格特点,是提炼媒介理念的重要来源。而网络中特有的视觉元素恰恰是宣传民族文化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介质。”“民族新闻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却赋予了这种新闻网站强大的生命力,而浓郁的民族和区域特色恰恰是民族新闻网站天然的主题元素和风格特点,是提炼媒介理念的重要来源,也是新闻独特性的绝佳体现。”但据2004-2008年的抽样统计,“人民网呈现的少数民族数为12个,新华网呈现的民族数为15个,其他少数民族均为零度呈现。壮族的人口数占少数民族人口最多,达到13.1%,而对它的呈现却几乎为零,应该说,我国主流网媒对各少数民族的媒体呈现是一种欠公平的呈现。”这不利于民族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建立健全民族新闻工作者队伍。在民族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中开设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民族经济等相关课程,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专业中开设新闻学、文化传播等新闻学的相关系列课程,或在新闻工作者中定期培训,普及民族学、人类学知识,使其逐步成长为既熟悉新闻业务,又知晓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等知识的新闻工作者。其中,“民族政策的掌握正是民族新闻的一大特色,也是民族新闻是否做好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新闻知识和民族政策的理论素养,是民族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
最后,年度民族新闻和民族题材新闻宣传优秀专题专栏评选应向地方媒体特别是民族地区媒体倾斜,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信心。“同时,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下,国家也有责任主动确保少数民族的媒体呈现的公平与合理呈现。”此外,还可以开展年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传播手段的民族新闻评选活动和消息、通讯、评论、特写、专访、报告等不同类型的民族新闻或专题专栏评选活动。这既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可以扩大民族新闻的影响力。可谓“一箭双雕”,多方共赢。
[责任编辑:罗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