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国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2012-08-09 08:06褚悦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

褚悦

摘 要:20世纪20-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风潮,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有许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革命文学、普罗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由于韩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对于这一部分的文学的研究在80年代之前一直是一禁区,至今仍未得到多角度的研究。本论文的议题为这类文学在韩国的最初形态——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从浪漫主义的分化过程出发,从内外四个方面分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分解和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关键词:韩国现代文学;革命文学;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61-02

序言

韩国二十世纪20年代的所谓“新倾向派文学”应当可以看做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延续和继承。这其实取决于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解,如果把浪漫主义看做是变化并发展的文学现象、运动的潮流,那么我们通过对这一思潮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对比,能够发现其本质上的一致的话,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即新倾向派文学的一部分很明显是浪漫主义文学在新时代的新表现形式。这一部分文学是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反叛,同时也是新兴的社会势力在新的时代想有一番作为的时代精神的表达,所以这分明是一种浪漫,然而这一浪漫精神又与曾经的浪漫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在浪漫文人们对现实的发现,以及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受容,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革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一、韩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分化和革命浪漫主义的产生

在西方各国虽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至少引领了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来到韩国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便逐渐分化了。面对现实的一部分浪漫派选择了革命浪漫主义,逃避现实的一部分浪漫派选择了田园风或唯美主义。本文主要讨论浪漫主义思潮分化和革命浪漫主义产生的过程。

(一)思潮的混入和韩国浪漫主义的动摇

殖民地朝鲜的政势因3.1运动而起了变化。曾经残酷的武力统治被文化政治替代,言论、出版领域开始活跃起来,文艺方面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甚至被称为韩国的文艺复兴,各种同人杂志竞相发刊。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事件便是20年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一次性涌入。然而作为这次文学运动的主导者,年轻的文人们对这一系列思潮的理解并不成熟且多种多样。从而导致这一阶段的文学呈现出非常浓厚的自由放任色彩。且这一系列文学思潮大部分通过日本传入,韩国文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学思潮在日本已经有所变动,已经介入了日本文人对其不同理解。朴英熙对这一现象曾有这样的见解:“文学上的思想变动也是……在我们通过我们的自觉获得真理之前,就像给还不会说话的孩子灌输外语一样,朝鲜被日本的思想变动首先影响了……我们还不懂得憧憬是什么,就进口了他人的自然主义,还没真正弄明白自然主义,又忙着追随他人的理想主义去了。”

同样的,浪漫主义也是在没有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传统及形式规范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韩国的,韩国文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也是并不全面且缺乏正确性的。浪漫派文人在并未直接参加3.1运动、并未接受到现代精神的洗礼的情况下就急切地投入个性的解放了。他们对待浪漫主义的态度不够泰然过于浮躁,过于重视主观体验,而忽略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形式和规范,结果是,只要一提到韩国的浪漫主义,便自然地联想到以感伤主义和颓废文学为代表的所谓“白潮派”文学。而另一个结果,就是这种基础薄弱的浪漫主义注定不可能持续太久,它必然短时间内瓦解并必须找到其他更符合韩国国情的存在方式。浪漫主义逐渐分化为革命浪漫主义和田园派。换句话说,浪漫主义来到韩国的那一天就注定短命,即使没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出现,也会有其他形式代替之。

(二)文人们“个人”意识的变化

浪漫主义文学逐渐分化并发展为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内部原因就是一部分浪漫文人对于“个人”、“自我”的理解所发生了变化。革命浪漫文学同时强调生活、环境和自我、个性。金基镇在《今日的文学,明日的文学》中说:今日的文学是以对自然主义的反抗为特征的,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忠实于主观与个性。当然这里的主观和自然主义以前的浪漫主义的主观是不同的,这里的主观是经过客观化的过程重新回归的主观……现代精神是新兴艺术的中心。经过客观洗礼的、新的主观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

在这里,金基镇强调的自我、主观、个性已经不同于浪漫主义思潮传来时的自我、主观和个性了。那时的浪漫主义是与自然主义相对立的,强调主观而非客观,强调内心世界而非外部环境,甚至较西方浪漫主义更加重视内心的欲望和冲突,更加主观、感性,那时对自我的表达不可能有集体和社会因素在其中。然而从金基镇的话中,我们能够读出这是一种浪漫,但又是完全不同的浪漫,是介入了社会意识的浪漫。他们在赞扬个性的同时,已经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其联系到一起了。他们所理解的个性绝不是与社会、现实乃至国家和民族所对立的。他们想要的个性,是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充分发挥的个性;他们想得到的,是作为国家的一员的自由和自主的权力。浪漫主义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自然要产生变化——自我需要社会化,个人需要集体化。

(三)更加需要社会革命而非文学革命的韩国社会

韩国浪漫主义迅速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浪漫主义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战结束,和平会议上提出的民族自决政策似乎为全世界的弱小国民开辟了新的出路,东西方曾经的被征服者同时掀起了运动的高潮。韩国方面,1919年的3.1运动是韩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它是韩民族10年积愤爆发的结果,但最终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证明了殖民地朝鲜仍不具备作为近代革命主体的资格和实力。

然而,浪漫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主张自我的扩张和内心欲求的表达,要求打破一切外在约束,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要求打破现实的束缚,是对更好的人生的追求、憧憬和冲动,消极的浪漫主义是对现實的无限不满和否定,是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伤感乃至愤怒。浪漫主义要求的是破坏不是建设,对直面残酷的现实、积蓄革命的实力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当社会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需要革传统的命的时候,浪漫主义精神是必须的,这同时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相反地,当社会发展处于初步建立秩序的时期,浪漫主义反而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思想的变革永远应该跟随社会变革的需要而发生,所以当社会变革不再需要浪漫主义时,浪漫主义必然要改其道而行。

作为革命的主体,殖民地朝鲜的民众一直以来是文化人们想要启蒙和教育的对象,但效果甚微,文学怎样对他们来说根本无关紧要,唤醒他们的唯一方式并不是文学的革命而是社会的革命,同样,文化人们若想实现所追求的民主和自由,必然最终也要站在社会革命的立场上。

金基镇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强调社会、生活和‘战斗的重要性。

我们急切需要文艺最根基部分的改革,生活组织最底层的改革。如果说文学来自于生活意识,那么文学不尊重决定生活得社会组织的改革是不行的。只用嘴巴说的文学革命和生活意识的什么化有什么用呢……扔掉浅薄的精神主义吧,我们的生活意识不是我们的精神决定的,而是生活状态决定的……我们需要力量,打破的力量,建设的力量。我们的文学要在斗争中歌颂力量,在破坏中找到灵性的音乐,在建设上找到美……

他的论点就是:文艺运动最根本地要从社会运动开始,文学要成为服务于社会运动的能够斗争的文学、行动的文学。

(四)社会主义理论的受容

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劳动者阶级的成长过程,也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过程。1919年的3.1运动赋予了殖民地朝鲜民众对日帝残酷压迫的反抗意识,同时,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的命题也给殖民地朝鲜带来了强烈的影响。韩国以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的身份迎来了社会主义思想,于是韩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开始便被赋予了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双重目标。就在3.1运动爆发前不久,旅日留学生们在“二八独立宣言”中提到:“俄国已经放弃了军国主义的野心,并已经开始从事以正义和自由为基础的民主主义新国家的建设……”从他们的言论中能够读出他们对这种新形势的向往。

由于上述国际国内条件影响,加上3.1运动之后日帝在朝鲜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国内各种报纸杂志等媒体得到广泛传播,文艺人们对3.1运动失败、对自身的软弱无力感叹的同时,也介绍了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新的理论,作为民族解放新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成功鼓励了韩国的浪漫派,于是从金基镇和朴英熙开始,将希望寄予社会主义并开始了革命文学活动。

二、结语

上述几点造成了浪漫主义的分化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诞生。然而与浪漫主义一样,革命浪漫主义同样缺少社会人文基础,所以注定了这一文艺思潮也不会长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堵住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去路,造成了这一思潮在文学价值上的缺憾。

倡导者们在殖民地社会背景下强调社会意识和大众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的同时,过分强调了文学的功利性。这似乎也可以说是传统“文以载道”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在之后的几年中变得更加过分,甚至主张文学应该成为革命的工具和武器,从而放弃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倡导者们由于缺少作为革命者的经验,无法作出他们所追求的基于生活的文学,他们只能选择向大众说明知识的方式。这导致革命浪漫主义文学变成了理论优先的、抽象的文学。

虽然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未持续很久,且对其的评价普遍为作品较少、文学价值较低,但革命浪漫主义作为一个事物过渡期的形态,这样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具有作为过渡期形态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白铁.新文学思潮史[M].新丘文化社,1980.

[2].文学思潮的理解[M].,2006.

[3]權宁敏.1896-1945韩国现代文学史[M].民音社,2009.

[4]编.新倾向派时期的革命文学[M].太学社,1990.

[5]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西汉铜镜浪漫主义元素考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李白诗歌的矛盾性探讨
从《<克伦威尔>序》看雨果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
从浪漫到现实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自由”“浪漫”在《情人》中的体现及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