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教材中“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与解析

2012-08-09 09:57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周义钦
地理教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出生率图版增长率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 周义钦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发展模式、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关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划分,目前国内正在试行的五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及沪版)的描述不尽相同,给广大师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现分别对五个版本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提供对人口增长模式实质理解的帮助。

一、不同版本教材中“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

教材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文字表述(正文,有删节)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传统型,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随着原始社会的终结,原始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其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发生了产业革命,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由于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态势,即“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人口增长模式在欧洲基本终结。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低-低”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也逐渐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又回复到一种新的基本平衡状态。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两者的差距不大,所以自然增长率比较低,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变动属于这一阶段。……●“三低”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慢慢接近,差距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已进入这个阶段,特别是西欧国家。……●过渡模式:该模式的人口增长从“高高低”模式向“三低”模式过渡,它可以分为高增长和增长下降两个阶段。……

鲁教版人口增长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这一阶段出现在农业社会时期。……第二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 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 出现在工业化初期。……第三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进入这个阶段,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第四阶段 低速增长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减小,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欧洲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这个阶段。图3 人口增长模式沪版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可将人口发展的一般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之前为人口低增长阶段,其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工业化初期为人口高增长阶段,其特征是维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进入这个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这一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为人口增长下降阶段,其特征是出生率快速下降而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在20世纪前半叶开始进入这个阶段。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也已经进入这一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为低增长阶段,其总体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因老龄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上升。有些国家的人口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当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正处于这一阶段。图4 人口发展模式

二、不同版本教材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分析

(一)不同点

1.人口增长模式表述的差异

以上不同版本教材对“人口增长模式”的选用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湘教版教材划分为“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三种模式,中图版教材划分为“高高低、三低、高高低向三低过渡”的三种模式;鲁教版教材划分为“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四个阶段,沪版教材划分为“工业化之前、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后期、后工业化时期”四个时期,可谓各有特色。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皆按特征划分,鲁教版和沪版教材则按阶段划分。

在具体划分类型上,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的划分属“三分法”,侧重于对人口增长特点的概括,并采用术语化的表述,利于理解和掌握;中图版教材的划分虽表面上为“三分法”,同样突出对人口增长特点的概括,但实属“四分法”,因其过渡模式又分为高增长和增长下降两个阶段;鲁教版和沪版教材的划分皆为明确的“四分法”,侧重于对人口增长阶段的归纳,并按时间序列以形象地揭示人口增长的发展规律。

在具体内容细节上,人教版教材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序列大致介于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中期之间,而湘教版教材的“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却介于工业革命以前,隶属于“高高低”模式。中图版、鲁教版和沪版教材的四个阶段基本同步,中图版“过渡模式”中的高增长和增长下降两个阶段可分别对应鲁教版的“加速增长阶段”和“增长减缓阶段”;不过中图版在时间序列上分别以“工业化开始”和“工业化结束”作为三种模式的分界,而鲁教版却以“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自然序号排列,沪版的则完全按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的顺序排列。另外,鲁教版教材把第一阶段定性为“原始低增长阶段”,把第四阶段定性为“低速增长阶段”,以区分于沪版教材中的两个“低增长阶段”(分别为工业化之前和后工业化时期),这样不易混淆。

2.人口增长模式插图的差异

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除湘教版教材中没有配置相应的插图外,其他四个版本教材皆配有相应的人口增长模式图,以诠释正文内容。人教版教材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用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简单明了地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中图版教材的“诺特斯坦人口发展模式”图,明确了横坐标的时间关系,以对应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通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并在两条曲线之间增加了“人口增长”的阴影区,揭示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隐含着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等形式)。鲁教版教材的“人口增长模式”图,除按时间序列依次呈现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特点,还增补了“总人口变化趋势”曲线,以反映世界人口的规模变化。沪版教材的“人口发展模式”图,更加明确了横坐标的四个时间段,并与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用“人口规模增长示意曲线”较好地表示出世界人口规模增长的相对程度。另外,在图名方面,人教版和鲁教版的突出人口的增长模式,而中图版和沪版的则延伸为人口的发展模式,在内涵上有所拓展。可以说,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和沪版教材中的四幅人口增长模式图,从简洁到具体,总体上呈逐步细化的态势。

(二)相同点

虽然五个版本教材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殊途同归,都较好地反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增长转变的指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因此,五个版本教材都把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2.人口增长转变的原因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以,五个版本教材都把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

例如,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虽然人口出生率极高,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死亡率极高,导致人口增长缓慢。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虽然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存环境有所改善,出生率也很高,但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的影响,死亡率依然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低。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口寿命也随之上升,形成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态势。至20世纪前半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加上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促使家庭结构由多子女的大家庭向少子女的小家庭转变,导致人口的出生率开始呈下降的趋势,进而促使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当前,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已发生较大的变化,部分国家的人口增长也逐渐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3.人口增长阶段的划分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口数量都处于变动之中,且人口数量变化的速度与时期也不完全同步,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则有相似之处。故五个版本教材都把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作为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阶段,且在时间节点上都主要依据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来进行划分。

由此可见,尽管五个版本教材中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在内涵上却有高度的一致性。现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把上述五个版本教材中人口发展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统整,以归纳其中的内在联系如下表所示。

人口自然变动特点 人口增长与规模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地区差异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率工业化以前(18世纪中期以前) 高 高 低 原始低增长规模较小 原始型(高高低) 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工业化初期(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 高 急剧下降 上升 加速增长规模扩大 传统型(高低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后期(20世纪前半叶) 快速下降 缓慢下降 下降 增长减缓规模扩大 过渡型(降降降*) 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后工业化时期(二战后至目前) 低 低 低 低速增长规模最大 现代型(低低低) 多数发达国家(欧洲)人口发展阶段(进入的时期)

*该阶段的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姑且把其人口增长模式归纳为“降降降”。作者注。

三、人口增长模式相关内容的解析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人口增长模式究竟是按阶段划分,还是以特征划分?这并不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要的是学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特点及相应的分布地区”。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增长模式的衡量指标。通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变化可以非常容易地判断出人口是否进入了转变过程,其中,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推算出来。人口变动数值的“高”与“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出生率高于25‰,说明是高出生率,如果低于25‰,说明是低出生率。同样,死亡率的“高”与“低”以15‰为界,自然增长率的“高”与“低”以10‰为界。

如在工业化以前的人口发展阶段,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在35‰以上,自然增长率却很低,形成“高高低”的人口增长特点,故为原始型增长模式。在工业化初期,人口出生率始终居高不下,维持在30‰以上,死亡率在这个阶段开始急剧下降,导致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形成“高低高”的人口增长特点,为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属于的传统型增长模式。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跌落到20‰左右,死亡率继续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形成过渡型的增长模式。后工业化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皆维持在一个较低较平稳的比率上,使自然增长率低于10‰,呈现“低低低”的人口增长特点,标志着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从空间分布区域看,不同地区因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着差异,即使在相同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区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l770~1950年,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转变,而不发达地区尚未开始工业化,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水平低,因而使得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独立、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的“传统型”,一些国家为“过渡型”(如巴西、阿根廷等),只有少数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等)。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如图5所示。

图5 世界各国人口再生产类型

3.中国人口变化模式的分析

由于教材的滞后性,五个版本教材编写时所用的数据一般较早,对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的描述也不尽一致。人教版认为目前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湘教版认为正逐步向现代型转变,鲁教版认为目前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中图版认为是过渡模式,沪版认为是工业化中后期。其实,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近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大于12‰,死亡率在7‰左右,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7‰。所以,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为标准的“现代型”。在这样“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

四、人口转变的相关理论简介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西方许多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根据西欧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实际资料,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类型的转换进行阶段划分和描述,形成相关人口转变理论。

1.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而转变的观点。他认为西欧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经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即原始阶段、中间过度阶段、现代阶段。

2.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观点,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并发展为全面的人口转变理论。他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初步工业化时期”“进一步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并把兰德里的三个序列相应分成三个阶段,即“高高低”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

3.布莱克的人口转变理论

在兰德里和诺特斯坦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学者布莱克于1947年提出了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如图6所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他划分的五个阶段模式分别是:①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high stationary),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early expanding),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late expanding),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然后减速;④低位波动阶段,即LS阶段(low stationary),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相对静止的波动状态;⑤减退阶段,即D阶段(diminish-ng),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图6 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示 意图

五、“人口增长模式”的教学策略与体会

综上所述,人教版和湘教版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上是沿用兰德里和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而中图版、鲁教版和沪版的人口增长模式大体为布菜克人口转变“五阶段”理论的简化。由于不同版本教材所依据的理论不同,加上编者的学术倾向和主观理解的差异,势必导致相同知识点在表述上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五种版本教材中有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旨与核心内涵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各有其特色与侧重点而已,这正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核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发展模式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人口再生产这一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不必拘泥于不同版本教材在表述上的差异性,甚至不必纠缠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具体类型名称,而需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人口数据资料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利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猜你喜欢
出生率图版增长率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出生率创新低,都是压力惹的祸吗?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图版 Ⅰ Plate Ⅰ
图版II Plate II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