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现代城市的发展,交通建设是城市的纽带,良好的交通环境是创造城市美好环境的基础,2010上海世博会就曾经提出“生活让城市更美好”的口号,可见城市在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从“十一五”开始进入快速城镇化进程,城市交通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隧道工程也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隧道工程设计者不仅要满足城市隧道的功能性,还更要追求城市隧道的美观性、艺术性、景观性。
一般的道路隧道工程分城市隧道工程与公路隧道工程两种。由于城市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它的景观,甚至于夜晚的灯光设计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及特色,及时体现了城市经济建设现代化程度。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隧道装饰工程设计有了逐步的提高,由单一色彩、单一材质、单一形态,转化为多色彩、多材质、多形态,更加注重空间造型;洞口景观由公路隧道的削竹式、墨镜式、城堡式等传统形式,逐步发展成现代城市隧道装饰中的各种材质、形态、造型。
现代城市隧道的装饰部位,按城市隧道的特点由洞口部位、隧道内部和通风塔三个部分组成,三部分的装饰设计具有如下的特点。
洞口部位——显著性、标识性、特色性;
隧道内部——流线性、色彩性、防疲劳性;
通风塔——装饰性、地域性、融合性。
就以上不同特点,通过笔者参与的上海几条城市隧道装饰设计过程,以及上海近年建成的一些城市隧道工程,提出一些对隧道装饰设计过程中的思路与看法,探讨城市隧道装饰工程中的一些设计理念。
洞口部位设计是城市隧道的“门头”,它首先要具有显著性、标识性,在城市道路中要具有特点,容易识别。城市道路系统中有完善的道路标识系统,但一个明显特色的城市隧道洞口,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更快速地联想到隧道名称、方位及隧道的通向性。便于驾驶员记忆,因此它应具有一定的“标识性”。洞口装饰设计应具有提醒司机进、出隧道的时机性。隧道外的亮与隧道里的暗,具有强烈的亮度对比感。给人的视觉产生明暗巨变,容易产生短时明、暗失明。故而在隧道洞口设计中,必须考虑改善光线亮度剧变的因素,在隧道内侧采用增强照明手段,在隧道外侧采用“遮光篷”的手法。使隧道内外光线平稳过渡,避免出现“黑洞”和“白洞”效应,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效提醒司机进、出隧道的时机,减少或避免出现短时失明现象,保证驾驶员安全驾驶,确保城市交通安全。
洞口侧墙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面砖、天然石材饰面,使洞口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之感,实为人做,犹如天开。采用暗、灰、麻面装饰材料为主,局部点缀亮、彩、光面材料。突出重点,而又不失市政建筑的简约而不简单的装饰特点(见图1)。
“遮光篷”在结构形式上已由过去单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为钢结构、膜结构、网架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表现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时代感,展现现代城市的美学观。
上海市龙耀路越江隧道主线洞口的“遮光篷”就是以钢结构为框架,钢骨架勾勒出洞口遮光篷的线条美(见图2)。“米”字型钢骨架隔板富有韵律的布置,使建筑造型更具有节奏感。钢结构前端深度的挑伸,充分运用“钢”材料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的三大装饰特点——延展性、舒展性、轻薄性。良好的伸展性特征,使光照度由强到弱有梯度变化的过程,主题运用现代建筑的结构主义,采用钢结构外露,涂料饰面,富有韵律加筋肋,表达时代建筑的特色。
图1 上海龙耀路越江隧道浦西主线入口实景
图2 上海龙耀路越江隧道浦西主线入口“遮光篷”实景
顶部采用冲孔不锈钢板装饰,色彩与中隔板材料一致,采用统一装饰材料与手法。多孔板与少孔板合理的相接布置,可以更有效地缓解阳光带来的光线眩光现象,使得光线变化更加柔和。冲孔板采用中国传统窗棱造型的装饰孔,体现“遮光篷”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结合,表达建筑美学观念中的和谐统一原则。
隧道内部装饰主要由顶部、地面、侧墙三面组成,各自在装饰功能上有所不同。
顶部——主要考虑防火要求,一般采用防火涂料及防火板饰面,受各设备专业在顶部设置消防、监控、通风等设施,采用黑色或接近于黑色饰面,即设备明装,深色为底,更进一步展现结构主义,充分运用现代超市、饮食街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手法,既满足设备安装使用要求,又起到美观装饰作用。隧道顶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将顶部照亮并涂装成蓝天白云状,采用宛如与洞外一致的景观。在较长的隧道设计实践中,由于考虑到隧道较长、汽车尾气污染等美观问题,避免增加后期使用维护的费用。一般都采用涂装成黑色防火涂料或者采用黑色防火板,可以减少今后汽车尾气污染在视觉的感受。
地面——结合道路工程的要求,主要是沥青路面,上画交通标识线,美观、大方、简洁。
侧墙——侧墙墙面的装饰就是隧道内部装饰的重点,根据隧道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装饰材料、颜色,形成不同的质感与特色。侧墙通常采用消除噪音、美观并且便于今后保洁维护的板材,设计中采用了颜色为浅色的便于清洗的消音板或装饰铝塑板,美观实用;敞开段安装为浅灰色花岗岩,使得整个隧道色彩明快、和谐、统一。受隧道工程本身的制约,设计中主要采用线性色带为主,局部镶嵌不同色彩的材质,结合灯光变化的手法。不仅可以丰富隧道内部装饰效果,点缀隧道主题,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驾驶人员隧道内部的变化。比如在上海新建路隧道中,就是以灰白相间色带为主,在隧道出口内侧100 m处设计黄色装饰带,提醒驾驶人员车辆要出隧道了,注意隧道的“白洞”效应。在上海外滩隧道工程设计中,就采用蓝色LED灯光带,充分体现了城市隧道特点(见表 1)。
表1 上海近期已建成的城市隧道内侧墙装饰
灯光的设计是隧道内部装饰的一个重点。一般城市隧道中的灯光是由两侧装饰板顶部射向道路,这样光线可以直接照射到道路,道路比较明亮,隧道内整体光照度好。通过调查研究,它的缺点是直射光线易照射驾驶人员眼睛,容易形成眩光。因此从上海外滩隧道工程中采用顶部灯光,光线照射角沿前进方向有一定固定角度(约10°),使得光线始终向车辆的前进方向倾斜,车行前部一直处在灯光的照射范围内,有效地避免了眩光现象。另外隧道灯光除了普通照明外,在隧道口部(尤其是出口)的设计也考虑了光线强度变化的需求。在隧道内采用加强灯光照明,避免隧道内、外光线变化过快,突兀感太强,使用接近太阳光源色的暖色光源。配合“遮光篷”设计,可以使洞口变化柔和,有效弱化“白洞”现象,增加城市道路的行车安全。
通风塔是城市隧道工程的主要附属建筑,是城市隧道工程中通风、防灾、环评的重要构筑物,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通风塔的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十分重要,由于受环境评价报告及周边环境影响,其高度一般高达18 m~40 m;占地面积又较小,25 m2~40 m2,易形成高塔式或烟囱式构筑物,建筑体型十分突兀。因此,它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统一是设计难点。设计中应认真调研,比如在江边景观附近,就应该有装饰性、美观性;在城市聚集区,就要考虑协调性、和谐性;在古典建筑附近,就应该与古典建筑之间有一定的融合性、统一性。
在上海龙耀路越江隧道,浦东风塔位于上海卢浦大桥济阳路匝道出口处,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场馆西侧,卢浦大桥济阳路下引桥口,景观位置十分重要。周边均为待规划建设地块,相对比较空旷,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城市特色,建筑造型采用上海市花——白玉兰为蓝本,建筑造型犹如盛开的白玉兰,考虑了结构主义设计手法,但图案又不具化,采用城市雕塑表现手段,突出风塔的艺术性,弱化风塔的功能性,是通风塔建筑设计成功案例(见图 3)。
图3 上海龙耀路越江隧道浦东风塔实景
又如上海迎宾三路隧道工程东侧的通风塔,位于迎宾三路南侧,空港一路西侧与东侧工作井相邻,是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进出市区的重要路径,是进出上海的门户之一,景观位置十分重要。在风塔设计中考虑采用简洁、明快的设计理念。采用块体造型,勾勒出一个浑厚、稳重的构筑物形象,犹如时代的里程碑,体现当代上海市政建设的又一特色。该方案外墙装修材料采用块砌石材及石材百叶,整体造型朴实但不乏现代;简洁而不乏修饰,是“现代派”建筑的体现。充分体现建筑装饰材料延展性与装饰性(见图4)。
图4 上海迎宾三路隧道东侧风塔实景
在风塔的建筑设计中还有一种手法就是与周边建筑结合的设计,风塔变成建筑中一个功能,使得风塔与周边建筑环境更加融洽和谐。
比如所设计的上海市迎宾三路隧道的西侧风塔就是这样的范例。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在迎宾三路隧道西侧需要建设一栋2 000m2的管理用房。结合隧道建设周期及综合管线排布等因素,市政设计总院建议业主将管理用房布置在西侧通风井附近。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集约化使用土地,减少征地与拆迁,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建筑设计手法,使得风塔与管理用房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管理用房与风塔各自功能布局明确合理,建筑立面高低错落(见图 5)。
图5 上海迎宾三路隧道西侧风塔及管理中心实景
通过对通风塔建筑设计的实践,建议在今后风塔设计过程中,应尽量结合绿地中的景观、小品、雕塑,使其融入周边环境中。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美化环境。或者将通风塔直接与周边建筑融合,使风塔与建筑浑然一体。
以往城市隧道建设中只考虑其交通构造功能,而不注重景观设计及建设。没有较系统的城市隧道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但随着城市隧道建设不断发展,建筑装饰设计更显现出其重要性。他不仅表现城市隧道建筑装饰的实用性、美观性,而更加体现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建设成果,更能表达城市交通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设计并建设好城市隧道的洞口、隧道内部、风塔等节点部位,用更好的设计手法展现现代化城市形象,展现城市发展方向,体现生活城市更美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