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琴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为75%~95%,多发生于发病后24h内。心房颤动(AF)是AMI患者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18%[1],多通过对93例急性AMI并发AF患者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记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AMI并发AF患者93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中位年龄63.1岁;胺碘酮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中位年龄62.7岁。患者心肌梗死部位为下壁合并右心室37例,前壁合并下壁15例,前壁41例。所有患者心率>70次/min,经kilip心功能分级显示Ⅰ级34例,Ⅱ级59例。资料排除标准为:①甲亢性心脏病;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传导阻滞;③循环障碍(SBP<90mmHg);④碘过敏;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
所有患者行血钾及心电图急诊检查。普罗帕酮组患者首剂注射给予普罗帕酮(上海信宜药业有限公司)70mg加入20mL静脉推,7min内注射完毕,若无转复效果续普罗帕酮以0.5~1.0mg/min速度静脉滴注,治疗总剂量不超过210mg,同时患者口服普罗帕酮450mg/d,心律稳定维持口服用药300mg/d。胺碘酮组患者首剂注射给予胺碘酮(上海信宜药业有限公司)150mg加入20mL葡萄糖静脉推注,10min内注射完毕,之后给予患者0.5~2.0mg/min速度静脉滴注,若转复效果不好可间隔1h追加给药75~150mg,治疗总剂量不超过450mg,同时患者口服胺碘酮600mg/d,心律稳定后逐渐减药维持口服用药200mg/d。
所有患者给予至少24h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血液流变学改变、心律、心室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6、12、18、24h内AF转复率及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其标准为显效:AF停止;有效:偶有AF阵发性发作但能自行终止,不伴有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无效:AF发作无明显改善。
对两组患者24h内AF转复率(%)及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良好率(%)运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治疗6h内及6~12h内胺碘酮组患者AF转复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但24h内患者总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4h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比较[例(%)]
对两组患者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进行x2检验,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F转复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比较(例)
普罗帕酮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4例(停药、补液后恢复),心动过缓4例(停药后恢复),房室传导阻滞3例(均为Ⅱ度传导阻滞,停药后恢复窦性心律);胺碘酮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对症治疗后消失),血压下降2例(停药、补液后恢复),心动过缓2例(停药后恢复)。胺碘酮治疗AIM并发AF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普罗帕酮(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AMI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急性期死亡。AMI并发AF的机制主要有:①心急缺血坏死直接改变心电生理变化,引起心律失常;②代谢产物蓄积、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酸碱失调间接影响心律;③植物神经反应、药物作用改变体液因素,诱发心律失常;④合并心力衰竭时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2]。AMI并发AF可恶化血流动力学状态,损伤心肌功能引起明显心力衰竭,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并增加再梗死发生率,对病情及预后有严重不良影响,必须及时有效治疗。
临床上用来转复AF的药物有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c(普罗帕酮)、Ⅲ类(胺碘酮)和毛花苷C等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由于对病态心肌、缺血心肌敏感,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已很少用。普罗帕酮是Ⅰc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减弱心肌细胞去极化作用,延长心房肌不应期,同时阻断折返环中的兴奋间隙、减少折返还数量,从而恢复窦律[3],但也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慎用于器质性心脏病。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4],具有Ⅰ~Ⅳ类药物所有电生理作用,可阻断心肌细胞膜上钾通道,延长复极和不应期,中止兴奋折返,打断房颤折返环而终止房颤[5]。本研究通过对两组AMI合并AF患者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发现,两种药物均可有效转复AMI并发AF,其24h内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胺碘酮对AMI并发AF的转复时间显著短于普罗帕酮(P<0.05);同时胺碘酮对AF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也显著高于普罗帕酮(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普罗帕酮(P<0.05)。
综上所述,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均有良好效果,胺碘酮在AF转复时间、AF发作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优于普罗帕酮,可在临床治疗AMI并发AF上推广应用。
[1]何建桂,马中富.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8,16(1):3-5.
[2]王凡,刘国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3(4):31-33.
[3]孙盘丽,贾和磊.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药物与临床,2010,48(29):32-33.
[4]杨洁.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1):135-136.
[5]郭学斌,芦新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医药研究,2009,18(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