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江 张燕霞 鞠玉霞
(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71100)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广泛普及,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应用茵栀黄颗粒、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的患儿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孩26例,女孩28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孩26例,女孩22例。两组在就诊日龄、性别、胎龄、疾病轻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继续母乳喂养,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5mg/kg.d,分2次口服。治疗组给予茵栀黄颗粒每天一包,分3次口服,蒙脱石散每天一包,分3次服用。7天后复查肝功。
1.3 疗效判定 显效:用药7天内患儿肉眼黄疸基本消退,总胆红素降至85mmol/l以下;有效:用药7天内患儿肉眼黄疸大部分消退,总胆红素降至85-171mmol/l;无效:用药7天内患儿肉眼黄疸消退不明显,总胆红素仍大于171mmol/l。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母乳性黄疸多见于足月新生儿,其虽然预后良好,但黄疸迟迟不退,高未结合胆红素对脑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因此现多主张早期干预治疗。母乳性黄疸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认为与多种因素引起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茵栀黄颗粒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黄疸的药物,其含有茵陈、栀子、黄芩等提取物,可通过诱导肝酶系统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同时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肠肝循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降低血胆红素[2]。蒙脱石散的主要成分是双八面蒙脱石,进入人体后不被吸收,只分布在消化道黏膜表面,有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可吸附肠道胆红素,并在肠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肠肝循环,达到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目的。二者在减少肠肝循环有协同作用,观察证实茵栀黄颗粒与蒙脱石散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茵栀黄颗粒与蒙脱石散治疗母乳性黄疸有协同作用,不增加毒副作用,可显著减轻黄疸的程度,缩短黄疸持续时间,不影响母乳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1]刘敬.母乳性黄疸有关问题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1995,13(2):96.
[2]刘岗,绍暂.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6):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