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edible burdock)学名Arctium lappa L.,别名大力子、蝙蝠刺等。菊科牛蒡属,二年或三年生草本植物,根菜类蔬菜,以肉质根、叶柄和嫩叶供食用。
牛蒡原产于亚洲,我国自古以来南北各地均有野生牛蒡分布,最初以其种子作药材用。公元940年前后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选育,培育出了很多品种。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肉质根供食用的新品种从日本引入我国,现在在江苏、山东栽培面积较大,其他地方有少量栽培。
牛蒡的名称始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的《名医别录》。古人将其物取名为“牛蒡”,是以“牛”喻指其枝叶粗壮,以“蒡”喻指其野外丛生。 我国采食其根的记录不迟于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说:“八月以后取根食之”。孟诜的《食疗本草》也说:“根作脯,食之良”。到了明初,朱橚的《救荒本草》记载:以牛蒡的根可作蔬食。该书还描述了野生牛蒡肉质根的形态:长尺余,粗如拇指,其色灰黪。由此看来,当时野生牛蒡的肉质根直径不过2 cm,长度也只有30~40 cm。现在新型的根用牛蒡,肉质根长度已达60~100 cm,乃至更长,直径也增至3~4 cm。
由于牛蒡肉质根外观很像长萝卜,而皮色暗黑,国人又称其为“黑萝卜”,还有人因日本人喜食牛蒡,将其称为“东洋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