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艺术分析及演奏要求

2012-08-08 03:02陈海玲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狂想曲八度舞曲

陈海玲

一、《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地位的是他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这些作品创作于19世纪40--80年代,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1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是根据匈牙利吉卜赛民歌、民间舞曲以及当时的城市流行歌曲为基础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在这些作品里,李斯特采用了舞蹈与歌唱相结合、自由即兴式的钢琴弹奏与富含诗意的叙述相结合的手法,将匈牙利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精心加工发展后,使其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并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而在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中,最显露作者才华的、被世人演奏得最多的是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匈牙利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首作品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结构分析及演奏要求

(一)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简介

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主要是运用了匈牙利的查尔尼斯舞曲,还结合了匈牙利境内吉卜赛游牧民族的民间音乐构成的这些作品。这些作品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作于1874年,发表于1851年。乐曲激情充沛,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是采用了匈牙利吉卜赛民间舞“查尔达什”作为素材写成的。“查尔达什”是匈牙利的一种最流行的舞蹈音乐。这种舞曲是二拍子,由两个对比性的段落构成:前段称为“拉绍”,是一个慢板,比较慢的,情绪很庄重,朗诵性的,好像在朗诵一首叙事诗,其节奏较为自由的段落;后者称为“弗利斯”,是个热情奔放、欢腾红火、风格浓郁的舞蹈性段落。李斯特的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基本上都是应用了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大部分都是由这样两部分组成的,构成一个前松后紧的感觉。最后,作品是在最欢快、最热烈的气氛当中结束,可以从作品后半部分的音乐风格中能感觉到。该作品采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乐曲形式的限制,别具风格,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结构分析

乐曲开始有一个速度缓慢,节奏自由,并带装饰音,沉着有力的序奏,这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坚定沉着、速度徐缓而富有变幻,强奏的装饰音与浓重的和弦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仿佛是在模仿民间弦乐器的拨奏,使主题显得分外威严且富有生活气息。它像一个呼号,又像在预示着后面将要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故事,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例一

这段序奏一下子就把听者引入民间的丰富生活。接着,音乐进入性格豪放的“拉苏”第一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唱出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第一主题沉重、饱含深情的"拉苏"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的"拉苏"主题。

例二

上述主题经反复变化之后,音乐中便出现了一个随想性的舞蹈风格的段落。这一舞蹈性的主题节奏匀称而规整,性格活泼、旋律轻捷而跳跃,轻快的倚音装饰和低声部的持续音、鲜明地强调出匈牙利民族弦乐器的演奏特点,同时旋律中吉卜赛人的那种热情爽朗、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载歌载舞、欢腾热烈的歌舞场面也强烈地感染我们。

例三

这是一个轻快的舞曲旋律,其鲜明的节奏,富于民族特色的持续音伴奏,表现出民间舞蹈者那矫健的舞姿。同时,这支旋律在整个乐曲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还将是第二段音乐的基础。旋律以变奏的方式不断发展着,愈发热烈,它变成三十二分音符,又变成疾飞的华彩……最后,引子与第一主题出现,第一部分随之结束。这一部分的情绪更多是沉思、冥想。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第二部分"弗里斯"舞曲。这一部分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部分“拉苏”变奏发展而成的。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运用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小提琴勾弦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常见的特征。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变奏主题和第二变奏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变奏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

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呈现出欢快、跳跃而华丽轻巧的色彩:

例四

这一主题在升F小调上奏出,音乐清新隽永。气氛热烈活跃,一副色彩绚丽的匈牙利民间节日狂欢舞蹈场面便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接着,李斯特使用了他那丰富多彩而又独特新颖的一系列变奏手法,将上述这一感情炽热、极富感染力的主题演变成一个个节奏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主题。

在第一变奏(例五)中,跳跃的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而右手则采用快速的同音换指手法在高音区模拟出民间乐器扬琴快速敲击而产生的音响效果,音乐晶莹碧透,十分动人:

例五

在第二变奏中又以匈牙利民间舞曲中所特有的“反强弱”手法,使乐曲呈现出雄壮激越、热烈辉煌的情绪。

在后面的变奏中出现了切分音节奏以及跳音、倚音的使用,使得乐曲情绪更加活跃,音乐速度愈渐加快,舞蹈场面也愈喧闹、热烈。

下例第三变奏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主题:

例六

随着大段的八分音符快速而强劲的演奏,乐曲被推向了高潮。李斯特的那种波澜壮阔、如同交响乐般的钢琴演奏风格,将匈牙利民族的豪放、热情性格尽现无遗。

乐曲在经过几次变奏之后,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增强,舞蹈亦愈显得活跃、狂热。当欢乐的情绪进入最热烈的高潮之后,乐曲突然在高潮之中稍作停顿,在经过一个缓慢、悠长的乐句之后,音乐急转直下犹如海潮一般奔腾汹涌,并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直泻千里,推出了全曲的最高潮,仿佛那些穿着节日盛装的匈牙利村民又重新汇集在一起,再度狂热地跳起了欢快的民间舞蹈。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三)演奏要求

在第一部分右手的强音(“∧”)表现为坚定的突强,声音比较直接,在情绪上给人一种不容置疑、不可抗拒的声音效果。这一强音(“∧”)表现了吉卜赛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声音坚实、有力,手指坚挺,指尖坚硬,下键果断直接,手指触键后手腕稳定、坚固。为了达到重音的效果,大指可顶住三指的第一指关节处帮助其支撑。而左手的重音(“>”)表示一个和弦的突强,要弹得比其他音稍强,给人以突出的感觉即可。但声音要有弹性,不要太硬、太尖锐。下键干脆果断,手腕有弹性,这样才能发出厚重的音响效果。

第二部分的“Friszka”舞曲,由八度和八度和弦组成的舞曲,充分表现了民间节日的热烈欢舞场面。同时,这是全曲炫技的部分,也是对演奏者技巧的考验。因此,要弹好八度最重要的是从小指指尖到拇指指尖形成一个牢固的“半环”,弹奏时要将支点牢固地建立在拇指和小指的指尖上。一般说,小指在八度演奏中常弹旋律声部,手偏向小指一侧,有利于突出八度的上方声部。在轻快、力度不太强的地方,手腕要灵活而有弹性,固定手型且保持稳定,肘部灵活而有弹性。在力度要求更强的地方可用全臂来弹八度,肩部、肘部、腕部都要保证贯通,使整个臂的重要能集中于指尖。弹和弦时,从肩到肘腕都要放松,重量集中于指尖。在整齐地弹出所有和弦音的基础上,突出小指旋律声部式某个需要突出的声部。《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结束八度,力度由PP到ff,弹奏起来从轻巧的手腕八度即手指十分贴键,触键要有弹性,手腕起很好的带动作用;然后过渡到前臂八度,即在手腕保持稳定、自然的状态下,使前臂的重量集中到指尖上,灵活并富有弹性地弹奏,最后逐渐用全臂甚至全身的力量弹奏八度,下键速度应很快,下键后立刻放松。特别注意远距离的跳跃,要求音准、狠、稳。

从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作曲背景、音乐风格和体裁及演奏要求等四个方面分析,体现了李斯特一种独特的钢琴语汇。乐曲以火样的热情与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格享誉世界乐坛而经久不衰,成为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杰出佳作及世界钢琴音乐文献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作品中充分展示出的鲜明个性和光辉、宏伟、炫技的交响乐般的钢琴音乐风格,也使这位“钢琴之王”的音乐创作具有真正的浪漫主义抒情性质。

猜你喜欢
狂想曲八度舞曲
空降战车狂想曲
冬的舞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Elght Below《零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