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跃明
(广西财经学院 信息与统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担着向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繁重任务,至今已有二十余载.在这期间,国家信息化正在全面推开,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使得我们处于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等环境中.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社会、个人的深刻影响.同时,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里,个人对于信息地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基础教育已踏上了新的台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开始普及,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水涨船高,对大学计算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21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迅猛的发展说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个领域中的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方式都将不断地涌现出来.因此我们今天培养出来地大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迎接明天信息化社会环境的挑战.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已经在中、小学开设了技术课,在普通高中安排了以计算机的使用为基本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可以在非零起点上进行.但大学新生已经受过的计算机教育,还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要使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在包括文科专业的大学教育中加强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家已经安排了初高中阶段以计算机的使用为基本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但由于存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专业差异、学生基础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全国各所综合性高校要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前期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考察绝对是基础教育的前期工作.而在大多数高校中这项工作容易被忽视,应该在学生的水平测试中多出思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流程,为后期的配套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当前,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文科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地教学,在大学泛泛地开设不能满足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需要,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走进行探索.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学习计算机不必有统一的模式,可以从多个知识领域,从不同难度的知识点切入,尽快与专业应用接轨.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分别选择某个或某些应用领域作为入口,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电子商务”作为入口的必修课,课程内容可能涉及较多的“电子”(例如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方面的知识,少量的“商务”方面的知识,在后继的专业课程重可以安排更多“商务”方面的内容.其次,组织各院系的老师和计算机老师定期进行探讨,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结合课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过程可以采取逐步试点的方法,而不可期待一蹴而就.但是,勿庸置疑的是,用一定的层次、一定内容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来武装大学文科各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门类)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职高专生),对我国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计算机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因此是大学文科各专业长期的不可须臾或缺的一类课程.建设这类课程,其影响广泛而不可估量.
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在工作中能够较好地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因而,我们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大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需要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专业的工作和自身发展,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具有能够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提高到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理解.从技术的角度,人们把计算机作为现代智能工具来使用,但是从教育的角度,要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总的来说,在信息时代,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学生要具有具有强烈的再学习的意识、强烈的奋发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今后的生活空间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信息素养的涵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研讨,至少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有机结合方面.在文科计算机课程的建设中,应把信息素养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有使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要特别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性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通过对我院11级计算机专业的168名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大学前经常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7.2%,这部分学生经常上网、打游戏,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高中阶段学习Word、Excel软件应用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7.0%,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软件及其应用比较轻松;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了解.
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其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能力.
思考具体的教学方法之前,首先要统揽教材,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根据教材和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前者由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基础两部分组成;后者主要学习微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中的Word和Excel两个软件的应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整个教学计划就按照理论和操作两块来制定,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传授,操作技能部分都安排在学院机房进行.此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课时各占一半.
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时,笔者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的CAI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讲解,此外还补充一些计算机发展的新成果,如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等,首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在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时,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来讲解.讲解硬件系统的时候,带着学生到拆装机房,打开主机箱,向学生详细介绍其结构,如电源、主板、硬盘、光驱、软驱等,再进一步介绍主板的结构,如CPU插座、内存条插槽、总线插槽、I/O接口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掌握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讲解软件系统时,主要介绍软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常用的一些软件.第二部分是介绍网络基础和Internet基础,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接触过网络,所以Internet基通过多媒体的具体讲解即可.对于网络基础部分,讲解时要涉及到不少硬件,同样可以带学生去局域网机房,让学生观察常用的一些网络设备,如网卡、调制解调器、双绞线、HUB等.
操作技能的教学都安排在学院机房,通过教师详细讲解和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授.操作技能部分的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进行:汉字的快速录入、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和Excel软件的基本应用.每次上机时,首先概述本次的上机目的,然后通过教师机给学生集体讲解和操作演示当天的操作要领,最后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操作,有问题的随时举手提问.此外,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多练习、多强化,学生在学完一定的内容后,经常以综合练习、测试等形式强化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最后要收取每位学生的上机作业,逐个给他们指出各项的不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总之,操作技能的掌握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当然,与任何工具一样,计算机也是通过人的操作而被使用的.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不是在课堂中能全部讲解出来的,课堂讲解仅仅是引导.对于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技术性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具体问题来形成并达到熟练程度,同时加深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能为他们以后学一些专业软件打下基础,学习新的软件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面对当今的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是所有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总结,主要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该课程同时对学生今后学习一些专业软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陈爽.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初探[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马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3).
〔3〕束建薇.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4(10).
〔4〕万征,刘谦.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