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飞镝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课堂总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并处于积极状态的.传统的教学观更多的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学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也包括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不搞教学,就不成其为学校,若否认以教学为主,也便否认了学校的特殊功能,否认了学校的存在价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并获得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完成得如何,是要由学生来反映的.因此,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加强学法指导,就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这个转变.我们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学法指导,是新世纪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教学观的反映和体现,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会学,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反映.长期以来,“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传统观念一直以凝固态存在着,很多老师缺乏正确的学生观,无视学生的权利,不是把他们当作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人来看待,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许越雷池一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僵化.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而现在,按照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念,一切教学影响,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积极的调整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效率,实现目标.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又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督导下进行,形成活泼的师生关系,实现民主和平等,才能事半功倍.其间,教师应该把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着力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学法指导.在教行中,有一句人所共知的话:很多时候,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正说明,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总之,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最优化,实现了无间的融合,教学效果才能凸显.“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叶圣陶先生这个话是发人深思的.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会学,是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上世纪末,流行着一个说法叫“知识爆炸”,笔者以为,这绝非危言耸听,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由18世纪的80年为一周期,变成现在的不到10年一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继续教育就十分必要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离开学校以后,他还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对知识来一个吐故纳新.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现在的学校教育就不能停留在“教”的层面上,而要重视授人以“渔”,通过多种途径有效的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近年来,学法指导渐次引起教育界的注意,不少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有如下的建议: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与“学”两方面处于脱节的状况,老师习惯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这在不少课堂都成了常态,甚至很多师生都认为教学本当如此.因此,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书本的知识在学生的作用下,融入他们的大脑.教师要多方引导学生重视自主学习,做到即使离开了老师,自己也能够学习.一些老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但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地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因为要把教的重心移到学的重心上来,就否定教法研究的重要性,否定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作用,放任自流,那显然也是错误的.事实上,学生采用哪种学法,以及学法是否科学有效,都是受教师的教的制约的.毕竟,学生的学法,不仅仅是其学习时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或策略.所以,教师应把改进自己的教法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教师要从教学的整体改革的层面上来宏观地看问题,关注教学中种种因素的作用,把学法指导与教育目标、课程改革、教学环节的落实结合起来,整体性的加以推进,从而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
“闻道有先后”.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是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又取决于教师的学生的了解程度.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状况来开展教学.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在教学中“闭塞眼睛捉麻雀”,空对空,漫无目的,东一榔头西一斧子,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岂非痴人说梦?教师要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弄清他们的个别差异,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自身状况不一,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进行的学法指导也就应该因人而异,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2],说明了解学生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凡的意义.
由教师的“教”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问题.学法指导的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实施,既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关,更与学生自己有关.“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是同学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紧密相关的.”[3]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就行了,循规蹈矩,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就可能成为好学生.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完善自我,具有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决非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实现.学生要认识掌握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掌握学法的迫切要求,主动的配合老师,接受学法指导,并大胆运用,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领是不容忽视的.实践告诉我们,外因只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不能做“牛不饮水强按头”的事.学生有了掌握学法的愿望和要求,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易于激发了.
所谓能力,指的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中使之成功所必须的主观条件,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目标的实现.人的能力包括实际能力和心理潜能两方面,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一定阶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心理潜能则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了,实际能力的形成才具有基础和条件.学生掌握学法,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手段,换言之,学法指导乃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求学阶段,需要培养多种能力,诸如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自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进行学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反映,教学就是让学生接受知识,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在校时学习成绩的优劣,就业后成就的高低,主要是因思维能力的差异所致.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也没有知识的获取.所以,学法指导必须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着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除了介绍教材内容之外,更应在揭示包含于这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下功夫,更应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展示给学生.通过一个个实例,让学生参与体验,参与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思辨能力得到提高.除了一般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新能力,诸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创造性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的能力、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探索能力等”.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尤其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想象力又是思维能力的核心.人的大脑能够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产生形象,也能凭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对尚未感知过的事物通过加工改造而产生形象,这个过程就是想象.人们都爱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学生想象能力越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的愿望就越强,对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越重视.阅读需要想象,以再现课文的人物和情境,产生身历其境的心理体验;写作需要想象,以使文思纵横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描写具体感性材料的过程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学法指导的时候,就应有意识的作出安排.
过河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学习要解决方法问题.教学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学习成绩的好坏,既取决于教师的传授方法,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简单地教学生执行某一策略,决不能保证学生理解运用所带来的效益”[5]显然,教法和学法应该互补,相互为用,而不能偏执一端.
首先要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确掌握学习方法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作用,明确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可能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本来不错,但通往罗马的捷径只有一条.要引导学生排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改变师授生受的基本教学模式,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其次,学习确实有个方法问题,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应从实际出发,举办学习方法讲座、开设学习方法课等.跟学生介绍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心理,以及常规的学习方法,如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如何应考、如何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等,以及让学生明确怎样处理学习与休息、课程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怎样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等等.要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清楚.学习方法的传授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例如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给学生介绍科学的背诵方法,让他们先理解再记忆,先记住内容的梗概再扩展到全篇.也要吸纳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如国外颇为流行的S Q 3 R(是英语浏览、问题、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读书法,以其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便于理解记忆而值得我们的学生借鉴.当然,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再好的学习方法对某些学生也可能难收显效.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教师的学法指导一定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予以有针对性的指点.通过教师富于创造的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及由“教”转化为“学”的过程,接受教师优化学法的依据,从而有效地通过学习效率.
学法指导的过程乃是把教师的最优化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求提出来了,如何去落实,让学生学会学习,还需要我们作不懈的探索.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18-71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77.
〔3〕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5.
〔4〕徐红.评价大学教授一堂好课的五条标准[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9):129.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