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构建及应用研究

2012-08-06 02:34龚淼林李旭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信息化指标

龚淼林,李旭辉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紧对农村的建设,连续颁布若干关于建设农村的意见和政策,农村信息化发展对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在与农业生产、运作、管理等息息相关的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由量变达到质变,是一股强劲却无形的生产力.评定农村信息化水平为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提供捷径,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关于如何评定农村信息化水平我国一直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缺少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本文旨在对安徽农村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后,以2001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出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评价模型,为农村信息化发展长久服务.

1 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一般的信息消费水平、信息供给水平不同,从信息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单方面的评价,评价的结论是片面的,并不足以反映整体情况.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从整体出发,融合信息消费、信息供给、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综合的判断农村信息化程度,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参考的度量.

其次,对于局部地区如某省或某乡、某镇来说,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信息化现状,发现农村发展中不合理、不均衡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供给、信息传播、信息利用等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农民对信息利用的敏感度,加速培养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从而加快传统落后农业向现代先进农业转变的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可以量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信息化水平,方便对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进行准确的描述.

再次,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如全国不同省份来说,给予不同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提供相互比较的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比较中发展,在发展中比较,二者形成的反馈系统使农村信息化水平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相互比较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元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后盾.

2 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农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恩格尔系数等众多因素的一个缩影,反应了人民生活状况的平均水平,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地区经济越发达,经济实力越强,建设农村信息化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物质资源就越充分越丰富,信息化水平就会越高.不言而喻,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实力的衡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2 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接收信息、提供信息的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电话、电视、电脑等这些常见家用产品都是一般的信息基础设施,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很大一部分信息基础设施装置并不到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目前停留在城镇级的地区达到面上的覆盖,在农村只是点上的零星散布,信息提供上存在明显缺陷.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民进行与信息相关的一切活动的基本环节,信息配置完善程度对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影响,考察了农村信息环境概况.

2.3 信息消费

信息消费是指以信息主体对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等的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者行为,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相关的农村信息消费成为消费的重点[2].信息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农民怎样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农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民在信息消费方面的比重代表着农村对信息化的重视视度,对信息化在农村地区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进度起着重要作用.

2.4 信息人才

在农村,大多数家庭不注重对子女的教学教育,初中文化程度居多,高中及以上文化基本处在真空状态,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储备不够,农民自身素养低下,造成信息获取途径单一,信息传播不到位,信息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由此形成的连锁反应毫无疑问牵绊着信息化建设的脚步,阻滞了农村发展.而信息人才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给农村建设供给大量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主动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科学的技术实际运用在农村的生产、加工、管理等方面,促进农村发展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

2.5 信息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并不是提供专业的、特定的信息的媒体,在追求信息的有效性时不够灵活简便,经常需要在得到信息后进一步筛选.因此,仅仅依靠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服务完善了由此造成的专业信息供给断层现象.信息服务的周期性、针对性、效率性,有效缩短专业信息的供给周期,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利用率,普遍推广专业科技知识与技能,活化信息服务模式,给农村信息输入新鲜血液.

3 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通用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为农村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为A,二级指标为B,包括5类一级指标20类二级指标,具体构成如下:

3.1 经济实力指标

包括:①粮食产量(万吨)B1;②农民人均纯收入(元)B2;③人均 GDP(元)B3;④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B4.

3.2 信息基础设施指标

包括:①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台)B5;②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部)B6;③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B7;④广播覆盖率(%)B8.

3.3 信息消费指标

包括: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月上网费用支出(元)B9;②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日上网时间(小时)B10;③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日收看电视时间(小时)B11;④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日收听广播时间(小时)B12;⑤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交通费用(元)B13.

3.4 信息人才指标

包括:①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人)B14;②每十万人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人)B15;③具有计算机知识人员数量(人)B16.

3.5 信息服务指标

包括:①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站点数(个)B17;②农技推广部门数(个)B18;③农业网站数(个)B19;④农民每年接受专业训练次数(次)B20.

4 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在深入了解农村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运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的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建立起彼此相关的层次递阶系统结构,根据两两比较法确定因素与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构建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分为4个步骤:(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建立比较判断矩阵;(3)在单准则下的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总的排序选优[3].

4.1 一级指标的权重

aij表示在两两比较法中以上一层次某个元素做为比较准则,下一层次中第i个因素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是一个比较标度.aij一般取正整数1~9(标度)及其倒数[3].两两比较法的中的取值规则如表1.

表1

以目标层农村信息化水平为准则,一级指标中的各因素两两比较,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一级指标打分,得到判断矩阵(略),对列向量归一化,按行求和和归一化后,得到权重向量 W=(0.0542,0.3164,0.1092,0.3962,0.1240)T.最大特征值λ=5.196.此时并不能说明结果一定是科学的准确的,我们还需对结果进行单准则下的一致性检验.下表是一致性检验所必需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即RI取值.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4.2 各指标的权重

同理可得,以一级指标为准则时二级指标中各元素的比较判断矩阵,数据处理后可以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各级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如表3所示.

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农村信息化水平,其中F为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值,wi为各个指标的总权重,Bi为无量纲化后的各项指标值.运用该评价方法对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缺点,完善不足,扬长避短,开辟农村发展新途径,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表3 各指标权重

5 结语

国家迫切需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的发展情祝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测量.本体系的指标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出的,能够的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农村信息化的真实水平.由于层次分析法中构造判断矩阵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其结果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存在误差.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日新月异,我们也可以对本体系进行扩充和调整,具有更新性和时代性.

〔1〕刘世洪,许世卫.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4).

〔2〕李旭辉,程刚.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

〔3〕杨桂元,黄立己.数学建模[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信息化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