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题的政策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2012-08-06 01:58:10冉云芳
职教通讯 2012年28期
关键词:生源中等职业杭州市

冉云芳

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8.89%,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06%。[1]教育部门基本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但光鲜的数字并不能掩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均面临的“招生难”的现实。

本文选取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杭州市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政策变化进行描述与分析,力图发现破解中职招生难的方法。之所以选择杭州市,主要是因为杭州市处于我国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它在昨天和今天碰到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地区将会碰到的问题,对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杭州市中职招生基本情况

许多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是由于生源的自然减少、传统思想观念鄙视职业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生源在低水平徘徊将是相当长时间内的现实,难以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当然也绝非一日之功。如此简单地归因自然会引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悲观论。但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非以上两个原因所能解释。

以杭州市为例,初中毕业生生源并未增加,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但近年来,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保持了合理的普职比例,还形成了“职高略多”的局面(见表1)。

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导致中职学校招生难的真正原因。通过调研发现,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的真正困境主要有以下四点:(1)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缺乏真正了解,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对职业教育不好的社会舆论;(2)仅限于县域内部的招生政策,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生源无法流动,造成职业学校之间招生上不正当的竞争局面;(3)人们对高一级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希望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如果中高职不能很好地衔接,将会阻碍部分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教育;(4)随着经济社会的国际化,杭州的跨国集团和企业也越来越多,对国际标准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内在要求。

表1 近五年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统计

针对以上阻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一些问题,近年来,杭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前自主招生、跨区域招生、中高职一体化招生、国际化招生等多种方式,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二、杭州市破解中职招生难的政策分析

(一)提前自主招生,让人们真正了解中等职业教育

当前,普通高中资源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倍受初中毕业生及家长的青睐,但普通高中资源还是稀缺资源,还不能全面满足大众的需求。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双重目标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质量都有了巨大提升,也形成了大批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然而,由于传统历史与宣传等原因,人们始终对中等职业学校存在误解,甚至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如何扩大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了解职业学校也就成为了招生问题的关键。

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提前自主招生形式,改变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招生的唯一录取标准,扩大了学生和学校双方的自主选择权。所谓“提前”,是指在初中生参加中考之前自主选择心仪的中职学校的招生考试,如果通过了,被心仪学校选中了,就不需要再参加6月份的中考,也就提前决定了考生的高中路。所谓“自主”是指具有提前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实施自主招生测试,择优录取新生的过程。如:每年五月初,杭州市教育局举行大型招生咨询活动,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职学校,并选择自己喜欢的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3个专业志愿,从而保证提前招生的效果。5月中旬,具有提前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制定出“提前自主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对所报考学生实施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整体素质(文化素质、行为规范、品质等)、专业适应性测试,如动漫专业要测试临摹卡通画,物流专业测试识图(地图),财会金融专业测试与生活相关的财经知识、美术专业测试创意能力等。最后,学校将根据招生计划、专业特点和学生测试情况择优录取。

提前自主招生形式,实质上是打破了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机会和窗口,也带来了多方效益。(1)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举行大型招生咨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每所职业学校及其专业特色,并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有目标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为学生专业学习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奠定基础,消除了盲目选择学校或专业的弊端;(2)对于学校来讲,能够按照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制定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测试,择优录取到学校满意的学生,这对学校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尤其在生源比较匮乏的背景下,通过提前自主招生方式,有效地保证了生源,每年基本能够完成招生计划的60-70%;(3)规范了职业教育生源市场和招生秩序,切实扭转了目前在众多地区出现的生源市场以“中介费”进行的恶性竞争;(4)避免了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偏见,扩大了信息受众,把最优质的职教资源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跨区域招生,满足学生享受优质职教需求

通常,职业教育的属地化管理将会形成两种相互依赖的现象:一是职业教育的地域服务性,二是行政上的招生地域保护。前者使一个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广度不够,无法向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选择机会,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自然也就降低了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后者将学生限制在特定区域内,无法享受异地的优质职教资源,且招生地域保护不利于中职学校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各地举办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开设不同专业,以此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而这种解决方法将会造成专业的重复设置,进而带来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不畅等严重问题。

杭州市通过全市范围内的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统一规划布局,以实施跨区域招生形式来解决招生难题。跨区域招生是指由职业学校和招生地有关中等职业学校以“2+1”或“1.5+1.5”等招生和教学管理模式实行联合办学,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使用同类教材,统一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统考和学分制管理的招生方式。杭州市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积极推进各地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打破县域行政区划界限,首先在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内部开展“2+1”或“1.5+1.5”统一招生,联合办学,推动全市范围内职业学校生源流动,规范有序地推进跨区域招生。在此基础上,杭州市还通过建立跨区域招生学生的助学奖学金专项经费、争取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跨区域招生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为跨区域招生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制定跨区域招生的考试办法和学籍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明确跨区域招生职业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范、有序地推进跨区域招生工作。

跨区域招生打破了县域间的壁垒。(1)从政策上切实打破了中职招生的地方保护,结束了县域内职业学校直接圈定生源的现象,既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职业教育,同时,还增加了农村学生上职业学校的机会,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2)生源在大市范围内流动,避免了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的县级职业学校生源溢满,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市级公办职校生源不足而造成的优质职教资源闲置现象,既促进了职业学校之间的有效竞争,又促进了区域内部、城乡之间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既避免了生源过度集中带来的就业不畅问题,又能立足大市服务区域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更大贡献。

(三)中高职对口招生,满足学生升学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需要高移,既是学生的要求,也是产业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使然。如在现阶段,杭州市通过对口招生来促进中高职的衔接,是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升学愿望的需要,也是杭州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对高技能劳动者的要求,更是杭州市职业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高职对口招生是指中职学校根据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突出和强调就业目标的同时,兼顾升学目标,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走直通快车,即学生毕业后直接对口高职升学,表现为“3+2”班、“5年一贯制”试点班,均采取中考招生模式。具体来讲,杭州市区部分职业高中的部分专业将与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挂钩举办“3+2”职业教育班。五年的教育计划按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制定。“五年一贯制”试点班是在一些行业岗位技能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且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专业中进行试点。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等专业,各相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达成“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合作培养意向。

中高职对口招生政策的改变,首先满足了多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求,反应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其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迎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作为经济细胞,直接对用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职业学校,应该按照企业所需规格和素质来培养合适的劳动力。近年来,杭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了,其中就表现为对人才学历门槛标准和要求的提高,如金融部门要求员工最初学历为大专学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相关金融专业不得不采取“3+2”或者“五年一贯制”等招生方式,迎合用人单位需求。

然而,对口招生政策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衔接办学过程中地位是不平等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可能因经费和教学计划等原因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因此,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经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如何很好地进行衔接将是相关中、高职院校需要审视和研究的问题。

(四)国际合作招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是提高人才竞争力,促进就业市场国际化的需要,是容纳世界先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活动过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融入国际职业教育的过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有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意味着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职业标准等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视野不断扩大,把眼光投向了世界,积极探索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先后与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探索集“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联合招生、实习就业”为一体、国际国内相结合的现代化、多元化办学模式。例如,杭州中策职校的会计、酒店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3个专业与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引入国际课程,开通新加坡留学直通车,合作方式是“2+1+1”的形式。江滨职校今年与境外合作开办3个班,涉及中英财经班、中韩动漫班、台海物流班,联办双方制订了详细教学计划和要求,确定了课程和教材,学生毕业后可申请出国(境)留学。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招生,一方面搭建了境外升学和就业的立交桥,满足了学生对教育的高期望,另一方面通过借鉴职业教育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积极拓展和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专业和课程,带动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前者更多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而后者更多是期望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本国的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高技术人才。缺乏国际化专业标准,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没有国际标准作为参照。国际合作办学深入、合作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五)面向社会生源招生,满足整体国民素质提升的需要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而直接流入社会,造成了职教生源的严重流失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尤其是在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的城市,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并从事着简单劳动。正是这些群体应该接受某种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2]6号)》指出:“各地在认真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的同时,要树立‘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积极拓宽招生服务对象和生源渠道,继续把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士兵等纳入招生计划,引导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应届生生源不足的现实困境也要求职业学校必须要调整生源结构。

杭州市的技术结构提高非常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要的产业技术形态,在技术结构趋向优化的过程中,承担大量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任务的职业学校也将要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杭州市中职学校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拓宽招生对象,各职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关注对中职教育有需求意愿的外来务工者、往届初中毕业生等群体,放宽其年龄、学历、地域、学制等限制条件,对其进行学历或非学历教育,增加其学习技能和顺利就业的路子,也促进了杭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拓宽生源渠道,调整生源结构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国目前正处于主导产业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二、三、一”或“三、二、一”产业格局。而 W·罗斯托提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主导产业依次变化的过程,并且依赖于现代科技创新及其扩散的程度和速度。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而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不仅需要大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群体,还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劳动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且据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2]

“十二五”期间,我国还有1亿多的农民工需要转型。一方面,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对中职招生和技能人才提出了强烈的内生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现有劳动力培训现状也为中职招生结构转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但现实是当地生源大幅减少,农民工子弟流动性太强,农民工的在职培训难以招到学员,退伍军人只想拿政策资助而不愿意接受培训。农民工等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意愿”不能真正转化成“有效需求”,表现为这类群体生源的有效供给不足。显然,要增强有效供给应该从提高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力、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等方面去做出努力。

如上所述,杭州市从深入挖掘阻碍中职招生难的深层次原因出发,采用不同招生政策和方式对其进行逐个突破。尽管,这些招生政策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但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但保持着良好的普职招生比例,中等职业教育也保持具有了较强的吸引力。

[1]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2012-08-30.

[2]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EB/OL].http://gov.ce.cn/data/button/200604/26/t20060426_6822432.shtml,2006-04-26.

猜你喜欢
生源中等职业杭州市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3:28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5期)2021-07-08 17:57:04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6期)2021-07-08 13:01:0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心理(2021年29期)2021-05-23 13:29:44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9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1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