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轨道与排洪涵管影响的数值分析

2012-08-01 02:50黄生文施成华彭立敏丁祖德谢顺意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涵洞损失率盾构

黄生文,施成华,彭立敏,丁祖德,谢顺意

(中南大学,长沙 410075)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网络逐步形成,地下铁道几乎覆盖了大城市的大部分主干道及繁华地段。其他地下市政工程与地铁相遇、相邻、相交的概率大大增加,带来了大量相互影响问题。特别是盾构隧道的施工,情况越来越复杂,致使施工的相互影响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盾构隧道施工变形特征及对影响因素研究,以确保类似隧道施工安全意义重大。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臧延伟等[1]以上海市轨道交通工程为例,利用有限元模拟旋喷压力等施工参数来严格控制变形,优化了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铁路干线的变形;吕培林等[2]对隧道下穿铁路的施工期及其后续阶段的线路沉降进行观测,并根据观测数据,从沉降发展的时间历程、施工各阶段沉降量所占比例和地面沉降槽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且相关研究[3-6]发现:隧道下穿铁路引起的铁路线路变形,加剧了轨道的不平顺,加大了轮轨间的冲击力,加速轨道结构和基床的破坏,对铁路运营安全也会产生严重影响。总体而言,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及其管线影响相关的规律性研究还较少。本文以福州地铁l号线地质资料为背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多种因素,利用三维有限元程序MIDAS对近距离双线平行隧道盾构施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铁路轨道的影响,总结地表铁路轨道和排洪涵管受列车荷载、地层损失率、注浆率等因素的影响关系。

1 工程概况

罗汉山站—福州火车站区间为全地下盾构区间,线路出罗汉山站后沿罗汉山站西侧山腰经规划的西园路、站西路并下穿铁路咽喉区到达福州火车站。本区间段共计有4段平面曲线,线间距为11.7~16.8m,纵断面为V型坡,最大纵坡25‰,最小纵坡4‰,区间隧道覆土最大厚46.6 m,最小厚13.6 m。

本段盾构区间沿着规划站西路,向南下穿福州火车站咽喉区(车站正线14股股道),平面与其约成60°,线间距11.0 ~14.65 m。管片环宽1.2 m,外径6.2 m,壁厚0.35 m。对咽喉区铁路进行了改造,废除了原有铁路,替换以新建的股道,物探揭示下方布置有2座涵洞。盾构隧道与铁道平面关系见图1。

图1 盾构隧道与铁路平面关系图Fig.1 Plan layout sh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eld-bored tunnel and railway

表1 土层参数Table 1 Ground parameters

2 隧道开挖有限元模型

参考地质纵断面图,同时兼顾计算效率,按最不利情况取隧道埋深为15.6 m。整体计算模型取横向宽80 m,高45 m,纵向长200 m。地层采用实体单元,Mohr-Coulomb材料模拟,管片采用shell单元,用弹性材料模拟,模型四周边界采用滚轴约束,下表面采用固定约束,上表面采用自由约束。

图2给出了基于MIDAS/GTS的整体计算模型网格,图3为列车轨道、盾构隧道与涵洞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 整体计算模型网格Fig.2 Mesh of integral calculation model

图3 局部模型示意图Fig.3 Local model

3 隧道开挖模拟方法

根据计算要求,针对列车荷载、地层损失和盾尾注浆条件,对不同工况下地表沉降特征进行模拟分析。

1)列车荷载模拟。对应的列车荷载,每股荷载按照3.4 m范围内作用54 kPa均布荷载来考虑。

2)开挖过程模拟。在有限元软件中对土方开挖的模拟以及隧道衬砌的支护是通过“杀死”或“激活”对应的土体以及衬砌单元实现的,即所谓“生死单元”。

3)地层损失模拟。盾构掘进的过程即是地层损失发生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本次计算中,结合软件对地层损失的模拟方法,计算并设置了相对应的盾构隧道体积收缩量[6]。

地层损失率

式中:V1为地层损失量;V为竣工隧道体积。

4)管片接缝、注浆、刀盘推力、盾体摩擦的模拟。参考修正惯用计算法对管片刚度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取0.8;通过调整荷载释放率来模拟盾构施工时的不同注浆效果;不考虑盾体摩擦,认为可以通过盾构的泡沫系统将此项因素减少到可忽略的程度。可用注浆率来确定注浆质量和效果。

注浆率

式中:Q1饱和注浆量;Q2为实际注浆量。

4 计算结果分析

1)列车荷载的影响。由图4—6可知:地表沉降和轨道板沿线沉降随列车股数的增加而增大,无列车荷载作用时,地表沉降槽沿两隧道中心呈对称分布,隧道施工完成时,其最大沉降量为2.9 mm,位于两隧道中线处;5股列车荷载作用下,最大沉降量为3.2 mm,位于两隧道中线处。相比0股列车,5股列车时的地表沉降增加了约0.3 mm。对于轨道地表情况,由于轨道与隧道中线呈斜交,地表沉降槽稍向左洞倾斜。不同列车荷载作用下,各涵洞沿线沉降随着列车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隧道施工完成后,无列车时,排洪涵洞最大沉降量为2.9mm;5股列车荷载作用下,排洪涵洞最大沉降量为3.2 mm。

图6 不同股数列车荷载下排洪涵洞沉降分布曲线Fig.6 Distribution of drainage culvert settlement trough under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train’s load

2)地层损失的影响。由图7—9可看出,地表沉降和轨道板沿线沉降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地层损失率下,地表沉降槽均沿两隧道中心呈对称分布。无地层损失时,隧道施工结束时地表的最大沉降量为3.2 mm,位于两隧道中线上方;当地层损失率为0.25%时,最大沉降量为5.1mm;当地层损失率为0.5%时,最大沉降量6.4 mm;当地层损失率为1.0%时,最大沉降量为8.5 mm。相比无地层损失时,地表沉降分别增大了1.9 mm、3.2 mm 和5.3 mm。同样,地表的铁路轨道沿线沉降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规律与地表沉降类似。同时,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地表及轨道沿线沉降槽变深、变陡,轨道沿线差异沉降增大,这说明施工时要尽量减少对地层的扰动,降低地层损失率。不同地层损失率作用下,各涵洞沿线沉降随着损失率的增加而增加,隧道施工完成后,地层无损失时排洪涵洞最大沉降量为3.2mm;地层损失率为1%时,排洪涵洞最大沉降量为 8.3 mm。

图7 不同地层损失率下地表沉降槽分布曲线Fig.7 Distribution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trough under different ground loss ratios

3)盾尾注浆效果的影响。由图10—12可看出,地表沉降和轨道板沿线沉降随着注浆效果的提高而减小。不同注浆效果下,地表沉降槽均沿两隧道中心呈对称分布。无注浆效果时,隧道施工结束时地表的最大沉降量为3.2 mm,位于两隧道中线上方;当注浆效果为20%时,最大沉降量为2.8 mm;当注浆效果为40%时,最大沉降量为2.0 mm;当注浆效果为60%时,最大沉降量为1.2 mm。相比无注浆时,地表沉降分别减小了 0.4 mm、1.2 mm 和2.0 mm。同样,地表的铁路轨道沿线沉降随着注浆效果的增大而减小,变化规律与地表沉降类似。无注浆效果时,轨道地表沉降最大位于两隧道中线上方,为3.1 mm;当注浆效果为20%时,最大值减小到1.7mm;当注浆效果为40%时,最大沉降减小到1.2 mm;当注浆效果为60%时,最大沉降减少为0.7 mm。可见,盾构施工时,注浆是关键,提高注浆效果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不同注浆效果下,各涵洞沿线沉降随着注浆效果的增加而减小,隧道施工完成时,无注浆时排洪涵洞最大沉降量为3.2 mm;注浆效果为60%作用下,排洪涵洞最大沉降量为1.2mm。

5 结论与讨论

1)对于不同股数列车荷载作用,隧道施工结束时,最不利情况下的地表最大沉降为3.2 mm,轨道沿线最大沉降3.1mm,钢轨差异沉降0.14mm,管涵最大沉降3.2 mm。根据《铁路线路维修规则》,相邻两股钢轨水平高差不得超过6 mm。可见,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盾构施工,能够保证既有铁路轨道的安全,排洪涵洞也不会因为下沉而造成裂缝。

2)进一步考虑到地层损失率的影响,当地层损失率超过0.5%时,地表沉降已接近相关规范限值(根据《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轨面沉降值不得超过10 mm)。为安全起见,在盾构施工时,建议采取同步注浆等措施,减少地层损失率,将其控制在0.5%以内,而且,以现有的施工技术来看,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0.5%以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盾构隧道下穿排洪涵管时,在不同股数列车荷载下,能4够满足隧道施工安全及排洪涵管变形控制要求,这说明在临近既有构筑物段隧道施工采用现有加固方案是可行的;进一步考虑到地层损失率的影响,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0.5%以内,排洪涵洞不会因为其下部的基桩下沉而造成裂缝。

4)注浆效果对抑制地表与涵洞沉降作用明显,施工时应合理利用和控制。

5)在现有场地条件下,可不采取另外的加固措施,即可保证盾构穿越时地表铁轨的安全。为确保施工安全,建议盾构施工时采用1.2倍静止土压力的顶推力,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0.5%以内,减少超挖并采取同步注浆等控制措施。

[1] 臧延伟,张栋梁,罗酷.盾构下穿铁路地基加固施工参数优化[J].铁道建筑,2006(5):70-75.

[2] 吕培林,周顺华.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下穿铁路干线引起的线路沉降规律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7,28(2):12-17.(LV Peilin,ZHOU Shunhua.Analysis on upper rail settlement in soft ground resulting from shield tunneling across main railway line[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7,28(2):12-17.(in Chinese))

[3] 田海波,宋天田.轨道交通9号线下穿铁路工程风险及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1):147-153.(TIAN Haibo,SONG Tiantian.Research of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roject of Metro beneath the railway[J].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2007,3(1):147-153.(in Chinese))

[4] 郭玉海.盾构穿越铁路的沉降综合控制技术[J].市政技术,2003,21(4):204-207.(GUO Yuhai.A synthetic technique of settlement control for shield underrun the railroads[J].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03,21(4):204-207.(in Chinese))

[5] 郭庆昊,原文奎,张志勇.盾构法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影响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11):50-55.(GUO Qinghao,YUAN Wenkui,ZHANG Zhiyong.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hield tunnel and the existing subway station[J].Urban Mass Transit,2008(11):50-55.(in Chinese))

[6] 魏纲.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损失率取值及分布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10):1354-1361.(WEI Gang.Se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ound loss ratio induced by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10):1354-1361.(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涵洞损失率盾构
强夯法施工对高填方涵洞稳定性影响分析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带有治疗函数及免疫损失率的SIRS流行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浅析涵洞的种类及特点
12部使用一年后最廉价转售车
2014~2015年冬季美国蜂群损失调查
头屯河水库泄水涵洞除险加固浅析
盾构近距离下穿房屋接收技术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
《盾构机切削刀具》行业标准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