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2012-07-31 09:22
山东医药 2012年30期
关键词:低密度实性胃肠道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广东中山 5284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1983年Mazur等[1]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GIST的概念。典型的GIST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诊断,不典型GIST由于其影像学表现缺乏典型特点,容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2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GIST 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6~74岁,平均36岁。病程2周~9年。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7例表现为腹胀、腹痛,2例伴有反复黑便、呕血,11例为腹部不适,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腹部包块就诊。

13例均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00 mg/mL,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5~2 mL/kg,注射流率2.0~3.0 mL/s。所有患者在CT扫描前6~12 h禁饮食,扫描前口服600~800 mL清水或碘海醇稀释剂充盈胃和小肠,并增加组织对比度。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螺距1.0。注射造影剂后25~30 s行动脉期扫描,60~90 s行静脉期扫描,90~120 s行延迟期扫描。术前诊断:2例考虑为巨淋巴结增生,2例考虑为淋巴瘤,1例考虑为胃类癌,4例考虑为腹腔恶性肿瘤,1例考虑为恶性囊腺瘤,3例考虑为恶性间质瘤。本组1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常规开放性手术11例,腹腔镜手术2例。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13例腹腔内均有不规则或浅分叶状软组织占位性病变,其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长径10~40 cm。8例呈实性软组织占位,5例呈等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密度不均匀,病变内部可见范围不等的斑片状或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见所有病变内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无强化区。3例呈持续强化: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稍下降,与大血管强化程度一致;5例呈延迟强化:即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1例动脉期周边见较多的血管影。5例呈囊实性,内部可见条状分隔影,增强扫描囊性部位无强化,实性部分及条状分隔呈不均匀、片絮状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4例病灶内可见点状致密影,3例可见气体密度,1例见液液及液气平面。详见图1。

图1 不典型GIST患者螺旋CT典型表现

2.2 手术及病理结果 术中见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质韧或质软呈胶冻状,病灶与邻近组织(胃、肠、肠系膜、肝、脾、胰腺、腹壁等)分界不清,术中发现4例原发灶来源于胃,3例来源于小肠,余6例因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无法准确分辨其来源。4例因无法完整切除或切除风险较大,仅切除部分肿瘤组织送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多呈梭形或短梭形,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常见,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1例见出血灶。免疫组化检查结果:CD117+,CD34+,Vimntin+,Action -或部分 +,Desmin-或部分+。

3 讨论

GIST为发生在胃肠道黏膜下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消化道的任何部位[2,3],发生于胃者占60%~70%,发生于小肠者占20% ~30%,发生于大肠者约占5%,发生于食管、肠系膜及网膜等部位者不足5%[4,5]。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50~70岁[6,7]。本组13例 GIST中,男8例,女5例,除1例年龄为26岁外,余年龄均超过45岁,较符合该病的发病特点。GIST是来源于胃肠道CD117阳性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8],免疫组化 CD117多为阳性[9~12]。2002年Miettinen等[13]提出其分级标准:①良性:肿瘤直径≤5 cm,且核分裂象<5个/50 HPF。②低度恶性:肿瘤直径5~10 cm,且核分裂象 <5个/50 HPF。③恶性:肿瘤直径>10 cm或核分裂象>5个/50 HPF。本组GIST的CD117均呈阳性,病理证实GIST为恶性或低度恶性。

典型的GIST的CT表现为腹腔内圆形、类圆形或浅分叶状的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软组织占位,多与胃或肠管相连,向腔内或腔外生长,与胃或肠壁关系密切,诊断较容易。而若肿瘤体积较大,难以观察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很难分辨其来源,则易发生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不典型GIST的螺旋CT表现,总结如下:①肿瘤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体积一般较大,这可能与肿瘤多位于腹腔或向腹腔内生长,生长空间大,且恶性肿瘤多生长较快有关,病灶多与邻近胃、肠、肠系膜、肝、脾、胰腺、腹壁等分界不清。②平扫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内部见大小不等的斑片状或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肿瘤延迟强化模式较常见,即动脉期肿瘤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肿瘤明显持续强化模式较少见,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与动脉期相比强化程度稍下降,但与平扫相比仍表现为较高程度的强化),与大血管的强化方式一致。无论那种强化模式,肿瘤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斑片状低密度区,笔者认为这与肿瘤内部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有关。③肿瘤呈囊实性,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内部可见条状分隔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亦表现为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两种强化模式,实性部分及条状分隔呈不均匀、片絮状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13]。本组2例病灶内部可见气体密度影,笔者认为该征象提示肿瘤可能与消化道相通,是肿瘤来源于消化道的间接征象,虽然不常见,但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唐文艳等[14,15]报道 GIST的钙化少见,且多见于恶性的 GIST,本组4例可见点状钙化灶,占31%,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总结,中老年人、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应考虑GIST的可能。

GIST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胃肠道恶性肿瘤:多为腔内生长,螺旋CT表现为黏膜破坏、中断,管壁增厚、僵硬,局部形成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多明显下降,且常伴淋巴结转移。②淋巴瘤: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螺旋CT表现为多个软组织肿块融合而成,形态多不规则,常包绕邻近的血管生长,形成“夹心饼”征,增强扫描强化多不明显。③脂肪肉瘤:多发生于腹膜后,一般可测到脂肪成分,螺旋CT增强扫描脂肪成分无强化。④巨淋巴结增生: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胃肠道GIST需与局限性巨淋巴结增生相鉴别。后者螺旋CT多表现为无症状逐渐增大的孤立性软组织占位,其发病高峰为30~40岁,且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纵隔、后腹膜及颈部,密度较均匀,周边伴或不伴小的卫星子灶,增强扫描多呈显著均匀强化,较少伴有液化、坏死,中央区见分支状钙化时提示该病的诊断。

[1]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1983,7(6):507.

[2]过兆基,吕庆福,曹苇,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2):77-79.

[3]李小荣,钱民,欧陕兴,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8,16(1):42-45.

[4]Taourel PG,Fabre JM,Pradel JA,et al.Valu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JR,1995,165(5):1187-1192.

[5]Crosby JA,Cotton LN,Davis A,et al.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a review of 50 cases from a prospective database[J].Ann Surg Oncol,2001,(8):50-59.

[6]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26-129.

[7]易亚辉,周建胜.胃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5):336-340.

[8]许春苗,陈学军,赵玉州,等.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变恶性程度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1,26(6):619-622.

[9]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 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8):746-754.

[10]赖淑翎,文卓夫.胃肠道间质瘤58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0):2666-2668.

[11]姜毅楠,蔡逊.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11,21(11):893-897.

[12]洪岩,陆波,肖献秋,等.CD117、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36):30-31.

[13]Miettinen M,EL-Rifai W,Sobin LH,et al.Evaluation of malignancy and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review[J].Hum Pathol,2002,33(5):478-483.

[14]唐文艳,江魁明,彭娟,等.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4(5):43-46.

[15]Bartolotta TV,Taibbi A,Galia 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40 ro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J].Radiol Med(Torino),2006,111(5):651-660.

猜你喜欢
低密度实性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