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综合效应评价——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2012-07-30 12:55田新朝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劳动力广东省指标体系

田新朝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510635

一、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的综合效应简述

(一)劳动力转移过程

劳动力转移过程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导致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第二个层次是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过程,第三个层次是劳动力转移环境,第四个层次是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效应与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不同于产业转移的土地、资金、税收、服务等,而更多的是与人的需求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从人的最基本到较高的需求,涉及到收入、技能、养老、住房、教育、医疗,乃至归属感、前景和发展机会等民生需求。

(二)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综合评价分析

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主要分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类型。为了科学论述劳动力转移过程及其成效,建立劳动力转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除了遵循通常的综合评价指标形成方式方法之外,更多的是与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相结合。广东省劳动力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力转移指标体系由推动力指标体系、牵引力指标体系和劳动力供给水平指标体系组成,前者反映特定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与结果,后者则分析地区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原因。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劳动力转移评价的指标体系。另外,从绩效显示特征上来看,可分为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硬性指标突出在人口、劳动力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产业升级层次、收入保障等可以客观衡量的指标。从劳动力转移评价体系来看,软指标同样重要。作为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对于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劳动力来说,追求幸福,是其权利,也需要切实维护并发挥好劳动力建设幸福广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劳动力转移这一战略性决策部署来说,大力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也是推动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基础保障。就业和创业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和基础,劳动力转移工作就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包括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提升就业的层次和水平,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让更多的人创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

基于上述条件的分析,为了科学确定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把劳动力转移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由多元素 (评价指标)组成的各部分(子系统),从而形成不同层次。另外,在软指标设计上,借助课题调查问卷工作,汇集、选取全省劳动力转移工作满意度反馈结果数据,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关于政府、企业、务工人员、培训机构工作的相关满意度评价部分的分析,提取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评价细则进行综合汇总。

二、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综合效应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构成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从迁出地到迁入地之间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基于转移过程的成本和前后的收益变化衡量的结果。而劳动力迁移的 “推-拉”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基于“推力”和“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也是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转移的推拉因素实际上包含将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出去,也包括城市通过提高城市的生活、就业与发展条件来吸引劳动力。其中,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包括更好的职业、生活条件、子女受教育条件、城市的住房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实际上,推和拉的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一致的。基于上述条件分析,根据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特征、活动过程、影响条件和效应,结合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上广东省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问卷结果,设计和计量出一个无量纲的反映劳动力转移情况的综合指标CTI(the case of the labor transfer index),将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标分为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以“W”简称)、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以“D”简称)、人力资本开发(以“L”简称)。由于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很多,研究综合指标是为了反映各个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结果和成效不同的影响程度及各因素权重的综合表现,以评价广东省各地区劳动力转移水平情况的高低程度,并再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水平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推动作用的培训转移就业效应指标体系

在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方面,可分为培训规划能力、转移工作执行力、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培训师资水平、开展校企合作企业比例、培训实用性等指标。培训既突出培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也突出培训的成效,推进劳动力转移的素质技能化,建立全方位参与的技能培训机制,着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与产业园区发展无缝对接制,从而构造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技能支撑体系,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劳动力转移的产业与社会发展效应(D)指标体系

在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维度,包含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对劳动力转移产生吸引、拉动作用,从而“诱导”劳动力转移。在产业方面,由于企业吸收转移劳动力的难易程度与产业转移园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包括经济总体水平、经济结构、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和物价等因素,因此选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务工平均工资、务工平均生活成本等指标。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城乡流动的制度、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接收地能否有效推动劳动力转移,是促进或束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包括就业、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城市生活压力与心理状况等公共服务制度或情况。因此选取城镇就业水平、农民工创业扶持、子女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社会保险参保率、心理压力或幸福感指标等指标。

3.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开发(L)指标体系

劳动力资源分存量和剩余量两个方面,突出分析转移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及其分布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等个体特征及其技能水平,因此选取了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外出务工人员性别平衡性、非农产业人员占就业人数比例、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技能人才占务工人员比例、平均子女数量、困难人群比例、外出务工家庭支持率、学历能力与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等指标。

4.评价指标的性质划分

从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来说,评价指标体系由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解释性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上述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实际上是解释性指标,而人力资本开发(L)指标体系则是显示性指标。第一,显示性评价指标是指通过能够直接看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地区劳动力转移能力来说,就是显示性指标值的大小代表了地区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大小。第二,解释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显示性评价指标反映了地区劳动力转移绩效发展水平的程度,但不能反映导致不同程度的原因。因此,要理解劳动力转移能力强弱的根本原因,必须进一步挖掘这些显示性指标后面的因素,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地区之间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大小,这些因素构成了城市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解释性因子。

5.评价指标层级

本研究中,已经将劳动力转移绩效指标体系划分为3大系统构成的指标体系,按照方法要求,通过递阶层次结构,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将一个复杂的多指标评价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分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并进一步进行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总的一致性检验,来验证权重确定的有效性。在确定过程中,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按照有关准则,比较各个层次中所有元素相互间的重要性,并对重要程度赋予一定量级,通常采用1~9标度法构造间接的判断矩阵。为了相对客观公允地确定劳动力转移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由行内专家学者对劳动力转移评价指标体系4大系统进行1~9标度法的重要性分析,确定如下表所示的劳动力转移指标权重。通过加权平均即可获得广东省劳动力转移评价综合指标, 计算模型为:CTI=0.55TTE+0.3ISD+0.15LSB。 TTE、ISD、LSB分别为培训转移就业效应、产业与社会发展效应、人力资本开发效应。

(二)广东省各地区劳动力转移水平指标及排名

劳动力转移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论文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定量评价。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数量模型,确定各城市在经处理后若干个综合指标上的得分,取所有的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各城市的劳动力转移能力指标,取相应分指标的系数进行计算,则得到各分指标得分。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去除各指标中的重复信息,具有客观、准确、直观的特点,为分析广东省劳动力转移的优劣势奠 定 基 础 。 依 据 模 型 :CTI=0.55TTE +0.30SD+0.15LSB。

首先对广东省21个城市的人力资本开发、转移培训就业工作能力与产业社会发展能力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分析,发现分成四至六类相对比较适当,能够较好地区分城市间的差距。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第六类湛江市和第五类汕尾市可归为一类,综合起来,可分为五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广州、东莞、深圳、佛山。

第二类:珠海、中山、清远。

第三类:汕头、肇庆、茂名。

聚类分析过程表

第四类: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江门、阳江、云浮、揭阳、潮州。

第五类:汕尾市、湛江市。

其中,第一类是广东省经济核心区,也是全省劳动力集中区,在城市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较为成熟。第二类地区主要是珠三角城市,在发展能力方面不断提升。第三类地区是广东省人口较为密集的非珠三角地区,也是次中心区,汕头市是粤东领头城市,茂名市是粤西相对较大城市。第四类地区主要是非珠三角城市。第五类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聚类结果表

聚类树形图

三、广东省劳动力转移能力地区差异分析

(一)偏相关性分析

研究人力资本开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能力和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弄清楚劳动力转移工作过程中,推力、拉力与结果因素之间的关联特征。因此利用SPSS工具进行操作。得出如下结果。

1.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转移推力)和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转移拉力)之间相互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是一个市场过程。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产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何种市场需求就有相应的产品供给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按人口平均的人均产量逐渐增加,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育、医疗、培训、公共服务的消费也趋于增加。由此,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而产生的对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产业和社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起到支撑作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资金物化来实现,但是更要培养那些能够适应或者推进物质资本发展的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就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使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劳动力较一般未受过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劳动力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减少产业转移所遇到的阻力,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人力资本基础。如下表所示,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开发因素之后,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与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431。

三个因素之间描述性统计分析表Descriptive Statistics

偏相关系数表Correlations

2.劳动力转移推力在促进劳动力基础资源素质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对广东省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劳动力配置)与人力资本开发(区域劳动力素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人力资本开发(Y)与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X)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为:人力资本开发=7.098+.025*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 在劳动力产业分布上,珠三角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对外具有吸引人才的优势。

Coefficientsa

3.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劳动力转移发挥拉力作用

另外,对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开发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人力资本开发(Y)与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X)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为:人力资本开发=3.123+0.339*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

Coefficientsa

再对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开发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人力资本开发(Y)与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X)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为:人力资本开发=3.123+0.339*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

(二)城市拉力相对转移工作推力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人力资本开发指标体系作为劳动力供给水平的表示,实际上是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结果。影响这一结果的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能力 (即推力因素)和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拉力因素。其中,产业结果调整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主要途径,也为增加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创造有利条件。可以通过比较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能力和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变量的系数大小来研究二者对人力资本开发的影响程度高低。但是,是否呈线性关系,则首先要绘制散点图来解释。如下图所示,三者之间散点分布并不存有线性性。因此,要通过对人力资本开发与培训转移就业能力、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

为此,为了研究拉力和推力两种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一般模型如下:

其中,f(x,Θ)为期望函数。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二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它们的关系,即:

人力资本开发=f(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能力,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

如下表所示是回归方程参数估计的迭代过程表和参数估计值、标准误差和置信区间。因此,可以得到广东省人力资本开发关于转移培训就业工作能力与产业社会发展能力的预测回归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可以看到,转移培训就业工作能力与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都与人力资本开发的变动方向相同,而且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影响更大,即劳动力转移的城市拉力、吸引力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共识。在城市卫生、住房、子女教育、公交等公共服务方面,各市增强配套服务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性,通过健全转入地“接入机制”,完善各项社会服务体系,为务工人员在城市稳定就业提供条件。

迭代过程表

参数估计值

参数的相关系数矩阵

方差分析表

四、对优化劳动力转移综合效应的几点建议

1.健全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接产业转移的机制。建议结合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要求,拟定支柱产业劳动力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中长期引进、培养、保留与发展等人才供给策略,对进入企业的在岗劳动力进行进一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员工高技能培训的力度,提升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的匹配性,不断适应产业转移对劳动力技能素质方面的高端需求。同时,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支持与补贴力度,逐步改变农村劳动力一次性免费培训政策,对对一些培训条件较高的工种,加大补贴力度,适当提供山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培训车费及生活费补贴,调动培训机构和劳动力的积极性。另外,完善培训工作体系与提升实际成效,继续加大各级劳动力服务平台、培训机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劳动力培训的师资建设和设施资源建设,加强培训的鉴定管理、资金管理、考评员队伍建设。

2.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真正融入城市,务工人员才能实现彻底转移。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民工融入城市工作,减少农民工城市化成本,优化工业园区交通,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清除对外来人员的不合理收费项目,逐步放开农村人口进入县级城市的户籍限制,推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户籍人员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平等待遇,增强认同感。特别是在关系民生的住房与教育方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面向转移园内务工人员的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流动人员子女教育,推进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设计多层次操作性强的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后农村的发展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妇女的问题;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弱化土地保障功能,推进社会化养老步伐,解决因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空巢问题,让农村劳动力放心转移。

3.促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优化民生保障机制。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进程,试点推进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全市社会保险服务大平台,促进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参保融合衔接,实现人口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土地级差价格机制,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收入,减少耕地抛荒。完善法制建设促进市场秩序化,减少社会矛盾。及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并建议出台《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和《企业职工教育与经费投入使用办法》,建立援助的协作机制;规范、完善劳务派遣运作机制,发挥劳务派遣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4.完善全面和动态的考核指标。劳动力转移的对象庞大,涉及的因素更多而且在不同时期具有变动性,是一个包括培训就业服务在内的广义劳动力资源系统配置概念,考核也应该动态覆盖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突出因素。突破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框架增加与转入地子女教育、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技术服务、创业服务等指标有关的考核对象部门,条件成熟时考虑扩大到对地方工作的全面考核,推动经济社会体制的全面发展。建议劳动力转移方面突破培训的框架、系统全面考核形成倍乘效应,以考核带动整体机制建设,着重系统规划并完善全方位的考核指标。有效衔接农村扶贫开发考核与劳动力转移评价体系,根据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转化每年度调整指标,建立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

[1]桂花.广东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现状、问题和趋势[J].现代企业.2010,(03).

[2]潘涌璋,左伟.广东省产业双转移面临的问题及转移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3]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7.

[4]陈筱芳.”双转移”及其劳动力转移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广东地区“双转移”策略为例[J].消费导刊,2008,(12).

[5]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

[6]袁振,张可.广东实施“双转移”、“双提升”的循环促进模式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7]王计强.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8]李爱英.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

[9]汪洋.在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粤办通报,2008,(26).

[10]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1]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5).

猜你喜欢
劳动力广东省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