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之殇

2012-07-30 01:52金燕,孙惠玲,孙云晓
西部大开发 2012年7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家长学校

主持人语:

择校的实质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重点小学、知名中学、理想大学,是许多父母给孩子设计的人生“三步曲”。

学生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乱象丛生的择校风,随之相伴的是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不规范的收取各种费用,更加暴露出教育的危机与困惑。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经济的因素、学校文化的因素,也有家长的因素。为此,我们请专家对目前择校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法,不能让择校热愈演愈烈,让我们的学生最终成为牺牲者。

对话人: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金燕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 孙惠玲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云晓

广东省政协委员 孟浩

浙江省特级教师、象山三中副校长 周良华

滁州市第三中学校长 孔德胜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记者、栏目主持人 张永军

退休干部 吴成根

学生家长 郑女士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金燕

消除“择校风”绝非易事。

破解困扰中国教育界多年的“择校难题”,我认为:其一,要有责任心。政府职能部门,要有责任、有义务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二,要明确政府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要统筹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确保教育费附加征收到位并投入教育使用,给钱不给压力,给政策不给“条子”。其三,要坚持改造薄弱学校的决心不动摇。“不搞锦上添花,只想雪中送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是遏制“择校”现象的治本之策。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 孙惠玲

解决“择校风”关键在“校”不在“择”,增加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的前提。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办学条件、办学传统等方面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择校”现象也会因学校特色与个体需求等因素而长期存在。

要解决好择校风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大地区财政收入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份额,保证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保证大部分人的机会均等;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作用,做好管理工作和配套措施改革。

而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为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活力。然而,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仍然存在漏洞。择校主要是择教师。绩效考核对普通教师和学校领导畸重畸轻,教师的待遇提不上去或者地区间、职业间存在较大差距,也会导致师资水平的不平等甚至师资力量的流失。

2012年7月7日,湖北武汉,家长冒着酷暑带小孩在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等待小学一年级入学测试。据了解,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今年有5000多人报名,本部仅招240人,约23个人录取一人,堪称武汉市“最热门小学”。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云晓

“择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择校风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成为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也包括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交上高昂的择校费,意味着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面临着借债上学。这种情况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如何遏制择校风?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那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他还建议,中小学特别是小升初的标尺要尽量简明、统一,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广东省政协委员 孟浩

两点漏洞:

一是择校费的收取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已有明文规定不准收取择校费,但实际上许多学校都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收取,而且收取的方式也十分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

二是择校费的使用问题。如果说收取择校费是迫不得已的举措,那学校收取的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教育发展,还是被不合理地利用?甚至是被部分人中饱私囊?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对择校费的流向管理非常必要。目前择校费作为一些学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更没有纳入审计,是不正常的。

三点建议:

2012年6月22日,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小升初”招生电脑派位在全市12所民办初中及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尽管近几年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力度,严控并逐年减少择校生人数,然而对于名校的向往仍然令许多家长牵肠挂肚。图为家长在南外公布的考生名单前寻找自己孩子的名字。

一是制定相关法规,把择校费纳入管理轨道,合理安排择校费资金的流向、幅度和方式,如制定相应比例用于发展本校的教育事业和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以及合理地给教职员工发放津贴和奖金,并确定哪些类型的资金使用属于不合理。

二是各地政府应该立项监督择校费收支状况,控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杜绝个人中饱私囊的行为;学校自身也要将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公开择校费的流向、用途,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三是学生家长有权查询择校费的用途。当家长提出查询要求时,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滁州市第三中学校长 孔德胜

择校带来最大的害处就是教育的失衡。

要想解决“择校风”,从根本上还得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各种教育费用要优先向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倾斜。要防范一些地方由于利益驱动,仍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名学校倾斜,进一步拉大校际差距。推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无差别”,在对中小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确保中小学校从校舍、场地到教学设施等方面基本做到标准化、均衡化和规范化。其次开展实质性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使交流面覆盖到所有学校。尤其是让名校的校长和教师带组织关系到薄弱学校进行任职和任教,促进普通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员的流动,使得各学校的教师配备,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骨干教师数量方面逐步达到均衡。

浙江省特级教师、象山三中副校长 周良华

家住农村的,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城区读书,家住城区的,也想替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尽管受种种条件限制,一些家长的“择校”愿望不能实现,但这种强烈的愿望在家长心中确实存在。我认为,家长心中存在“择校”愿望,这是好现象,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这种“择校”趋势不可阻挡。

农村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到城区来上学,这个想法完全可以理解。试问,农村和城区的教育资源真的能做到一样好吗?即使教育部门努力把师资均衡调配,即使政府把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备建设得和城区中小学一样好,也无法做到农村的整个大环境和城区的整个大环境一样好。所以,在政府没有能力把农村和城区的教育环境搞得一样好时,应该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满足农村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城区上学的愿望。可以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把农村的学校搬到城里来。

另外,如何解决家长“同城择校”的愿望?我认为,政府完全有能力把城区学校搞均衡。目前,我们城区每一所学校的校舍都不错,家长想“择”的主要是师资。一个小小的城区,可以实现全城教师统一调配,做到师资均衡。假如师资均衡、硬件设备也差不多,家长自然乐意就近入学了。

退休干部 吴成根

公办小学与初中的“择校”乱象,一直是阻碍教育公平的“顽疾”,究其根源,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据说在某大城市,拿到一个公办小学“择校”名额,“标准价”为2.5万元(九年制3.5万元)。光出钱没有用,还必须托关系。

公办学校本就该服务于附近的居民,“择校”有违教育公平。“以权择校”、“以钱择校”是百姓最不满的行为之一。有的家长“拉关系、递条子”,“择”了学校后,还想“择”老师、“择”座位,真是“择无止境”。

与“特权择校”相比,用市场化手段可以避免权钱交易与暗箱操作,但也将导致金钱比拼,变成另一种不公平竞争。

治理“择校”乱象必须“治本”,包括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法定的支出不留缺口;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发展民办学校,满足百姓多样性的教育选择;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让每个初中学生均有公平选择机会。

学生家长 郑女士

“择校热”由来已久,尽管年年想遏制,却年年都成为热门话题,已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择校热”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它不仅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阻碍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可能引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不规范,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择校”,归根到底争抢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透出家长们的盲目攀比之风。一些家长舍近求远,希望把孩子送进“名牌”学校,这样,自己的脸上也有光彩。因此,解决问题的良方,首先就在于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优质教育资源应向薄弱学校雪中送炭。作为分配教育资源“蛋糕”的政府,态度必须鲜明,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尽快补齐弱校教育短板,硬件软件都要跟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没有扶不起来的学校,就看你怎么去扶。其次,政府要严把准入“门槛”,切不可为了照顾家长的“面子”而使“择校热”升温。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记者、栏目主持人:张永军

择校风现在是全国的普遍问题,我们的家长应该认识到,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家长在对待给孩子择校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轨迹,远远不是一所名校所能决定的。择校风劲吹,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优秀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分配的不均匀,另一方面说明家长不能以一个理智的心态去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名校和社会办学机构的勾结,则更为择校风潮推波助澜。

学校成了企业,校长成了老板,孩子上学成为和学校的一场交易。“交钱上学,多交钱上好学校”的潜规则慢慢形成,成为“义务教育”口号底下真正的游戏规则。而现在择校问题主要是以县(区)为单位,虽然主管单位里有原则性的意见,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义务教育的区域、校际之间差距过大,客观上助长了“择校风”,使得《义务教育法》“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流于形式,使得家庭教育支出直线上升。均衡发展若无硬措施下工夫推进,择校风则难刹。

2011年3月1日,辽宁沈阳,沈阳杏坛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仪式在沈阳杏坛小学教育集团东站校区举行。这也是沈阳成立的首个小学教育集团。沈阳治理“择校热”再出新招,通过“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推动教育发展优质均衡。

民办学校按成本收费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一是正常学费之外的隐形收费普遍存在;二是为了入学提高竞争力家长的校外教育支出金额庞大。

择校有什么标准?为什么会愈演愈烈?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如何约束“名校”的招生行为?要让学生和家长心服口服,是我们在整个构架、纵深、制度、方向的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的。

主持人语:

通过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深入分析,我们明白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事,推动教育均衡自然还要靠政府这只“手”。择校风与生源有关,与制度倾向有关,人为设置重点学校,就会形成“好生源—好财源—好师源—好学校”的怪圈。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重点学校、中心学校的“迷信”思维,在短期内不会因为薄弱学校的改造而改变,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和执行力作保障,促进各校生源质量大体均衡。

要想彻底遏制直接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去做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尽最大努力消除校际间发展差距和不平衡,让弱校发展壮大,让强校发展出特色,进而让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家长自然不愿意冒着掏高价、争位置、跑远路等成本去“择校”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加强公益宣传教育,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家长科学教育观念的确立,并科学落实就近入学制度,“择校风”就不会再云天雾地的疯狂了。

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一把手挂帅: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事,推动教育均衡自然还是要靠政府这只“手”。铜陵市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推动,而光靠教育局长是推不动的。

取缔“挂户”:铜陵市由纪委、教委、公安局、监察局四部门联合就市一中初中招生问题出台文件,明确禁止“挂户”等行为。由四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治理择校,这在全国很可能绝无仅有。

遏制“中考移民”: 铜陵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加强了初中学生学籍的管理,要求“人在籍在”,明文规定在毕业学校就读满两年的学生方可享受切块指标,且初二、初三的学生原则上一律不得转学。

治本之策:从1996年起,铜陵市教委陆续从市区中学及教委机关调骨干到周边薄弱学校任职,钱在其次,人才是第一要素,好校长向下派在铜陵是一个铁律,毕竟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提升薄弱学校的竞争力才是“治本之策”。

提升薄弱学校的竞争力:铜陵决定走创新办学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以增强每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铜陵市教育局精心组织了视导组,每所学校轮流去查看备课、作业批改情况,分头听课,并通过教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校长访谈、教研员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多方面了解被视导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思路,然后给学校提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方案。

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铜陵在坚定不移地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示范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示范高中指标切块分配制度,以此抑制家长的小升初择校热、转学热。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家长学校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