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县农机化技术学校 651700 姚良邦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嵩明县农业机械拥有量稳步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对农机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县农机总动力为54209万W,比上年增长3.6%;拥有小型拖拉机8552台(其中微耕机等小型耕整机械占60%以上),大中型拖拉机636台,其他配套农机具7986台(套),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516台;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完成机耕10533.33hm2,机耙10800hm2,烤烟及其他农作物机械理墒4133.33hm2,机开沟 733.33hm2,机械化收割1400hm2。2011年全县完成拖拉机驾驶员培训412人,汽车驾驶员培训1458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97人(其中:农机修理工23人、农机操作工528人、挖掘机操作工51人、计算机初级工95人),结合农机推广部门落实的农补新机具完成操作手培训636人。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方兴未艾、层出不穷的农机新机具和人们对农机新机具所蕴含的新技术的求知欲望,对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急需越来越多的科技实用人才。但农机校长期以来传统单一的农机培训格局,投入甚微,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功能服务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机技术培训新要求,农机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决择,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获得生存与发展,对每个农机教职工而言,甚值深思。
嵩明县农机化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11人,教学办公场所占地3300m2,拥有硬化教练场地7000m2,有大小拖拉机10台和相应规模的教室、车间、电脑、影视等教学设施设备。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组织考评中,从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和培训成效等方面对我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被评定为A类学校。几年来,我校创新培训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拓展培训市场,增加培训生源,以送教下乡、联合办学、聘请教师等方式,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机驾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机修理工、汽车修理工、农机操作工、缝纫工等职业技能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业务部门和学员的肯定,但农机培训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学校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财务收支自主权,人员分工不明确,难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仍然延续过去传统单一的农机培训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办公设施简陋陈旧,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综合服务功能薄弱、生源紧缺。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过时淘汰的教学设施得不到适时更新和补充,教职工再教育学习难以开展,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扩展和更迭充电,只能依靠财政的人头经费和搞一些有偿服务来维持正常工作,有的地方甚至把农机校划为企业化管理,把全额财政拨款变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
4)不论是学员还是学校教职工,对农机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不强,自我学习意识差,特别是教职工主客观方面缺乏高度的社会服务责任感。
新形势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未来的农机教育培训将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作为农机校本身,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树立大农业、大农机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和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充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农机技术教育培训事关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局,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没有农机技术培训就没有农业的机械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现阶段,掌握农村先进生产工具的农机手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新型农民的代表。作为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条件的农机校,除开展拖拉机驾驶、联合收割机、农机修理等培训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农机,面向“三农”,树立大农业、大农机思想,深入调查,大胆创新培训形式,找准切入点,主动进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战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同时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培训领域,更好地适应大农业、大农机发展的要求。
应当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和制定扶持农机技术培训政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纳入预算,列入规划,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对农机技术教育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升级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自律,规范管理和教学,增强服务,提高办学质量,开展适当的有偿培训和服务,弥补农机培训经费的不足,增强自身活力。
农机培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学人员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相应农机知识的人才能教好用好农业机械。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重视抓好学校自身的素质培育,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造就一支业务技术精炼、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和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提高,学校才能赖以生存和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培育一批批复合型、适用型人才,才能推动农机和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各种农业机械推广快,更新快,如果我们的教学人员不加强对自身业务的拓展充电学习,就不能满足培训新技术的要求。教学人员一岗多能是农机化技术培训的必然要求。加强师资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应在抓好教职工学习再教育工作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教学、教研观摩活动,以拓展知识、开拓视野,促其观念转变,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职工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去服务、学习、体验,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时度势,前瞻性地吸纳培育特殊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充实队伍,增添新鲜力量。
滞后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制约了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机教育培训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教学原则,突出农机培训特色,强化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认识农机培训与农机推广、监理的密切关系,加强协作,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培训需求,探索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针对不同学员,不同工种,不同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因人施教、个别辅导,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先进形象直观和通俗易懂的电教化手段,开阔学员视野,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农耕时节,深入实地,解决农民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寓教于实践,既推广了新技术、新机具又培训了农民。
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开展联合办学是提升农机校现有办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送教下乡是提高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的一项为民服务活动。要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转产转岗就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开展联合办学和送教下乡活动,是农机校长期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要积极组织教职工宣传农机科普知识,深入乡镇、村委会、农户家中走访调查,了解农民急需的培训,改变坐等招生,主动上门服务,把课堂搬到农村,搬到田间地头,零距离教学,零距离实习。与乡镇、村委会、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乡镇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多方协作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做到少花钱、省时间、多实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联合大专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总之,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我们必须看到,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大农业、大农机的环境中找准农机培训的切入点,真抓实干,积极探索农机培训的新路子,确保农机培训工作持续、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