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菌MBF03发酵条件的优化

2012-07-28 06:42武文丽詹志钢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2年10期
关键词:絮凝剂氮源碳源

陈 俊,王 涛,陈 哲,武文丽,詹志钢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微生物絮凝剂(MBF)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的一类新型、高效、可降解的水处理剂[1]。MBF的分子量一般大于1×105,其主要成分包括糖蛋白、多糖、蛋白质、纤维素等[2]。虽然MBF有着传统无机和有机絮凝剂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产量低、生产成本高,制约了其工业化应用,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因此,优化MBF产生菌的发酵条件、提高生物絮凝剂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十分重要。为此,作者以高效絮凝菌MBF03为材料,探讨了碳源、氮源、初始pH值、培养时间、接种量和金属离子对絮凝剂产生及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对其絮凝活性分布进行了分析,拟为絮凝菌MBF03的应用奠定基础。

1 实验

1.1 菌种与培养基

絮凝菌MBF03,自行选育[3]并保藏。

GC培养基(g·L-1)[4]:葡萄糖12.0,酵母膏1.0,K2HPO41.0,KH2PO40.5,尿素0.5,NaCl 0.2,MgSO40.2,pH值6.5~7.3,115 ℃灭菌30 min。

1.2 方法

1.2.1 发酵条件的优化

1.2.1.1 最适碳源的确定[5]

分别以等量的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蔗糖、半乳糖、D-果糖代替GC培养基中的葡萄糖,30 ℃培养48 h后,测絮凝率。

1.2.1.2 最适氮源的确定[6]

分别以等量的硝酸钠、硝酸钾、蛋白胨、尿素、硝酸铵代替GC培养基中的酵母膏,30 ℃培养48 h后,测絮凝率。

1.2.1.3 最适初始pH值的确定[7]

调节培养基的初始pH值分别为3、4、5、6、7、8、9,30 ℃培养48 h后,测絮凝率。

1.2.1.4 最适培养时间的确定

分别培养6 h、12 h、18 h、24 h、30 h、36 h、42 h、48 h、54 h、60 h、66 h、72 h、78 h,测定pH值、絮凝率和细胞干重。

1.2.1.5 最适接种量的确定[8]

接种量分别为1%、2%、3%、4%、5%、6%、7%、8%,30 ℃培养48 h后,测絮凝率。

1.2.1.6 金属离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9]

测定不同投加量的Ca2+和Mg2+对絮凝率的影响。

1.2.2 絮凝活性分布测定[10]

取10 mL发酵液于12 000 r·min-1离心20 min,收集上清液,并定容至10 mL,备用。分别测定发酵液、上清液和离心沉淀的絮凝率。

1.2.3 分析检测

絮凝率可采用高岭土法[8]和铝土矿粉法(用200目的铝土矿粉代替高岭土,其它步骤同高岭土法)测定;细胞干重分析参照文献[10]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碳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图1)

图1 碳源对絮凝率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絮凝菌MBF03的絮凝率最高。这是因为,絮凝菌MBF03良好的絮凝活性主要是由其丰富的胞外多糖(经鉴定为胞外酸性多糖[3])赋予的,而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有利于胞外多糖的合成[11]。因此,选择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2.2 氮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图2)

图2 氮源对絮凝率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以无机氮源硝酸铵作为氮源,絮凝菌MBF03的絮凝率最高;而酵母膏等有机氮源虽营养丰富,但与无机氮源相比,微生物利用速度缓慢[12],絮凝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选择最适氮源为硝酸铵。

2.3 初始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图3)

图3 初始pH值对絮凝率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初始pH值为6时,絮凝菌MBF03的絮凝率最高。因此,选择最适初始pH值为6。

2.4 培养时间对菌体生长和絮凝效果的影响(图4)

图4 培养时间对菌体生长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絮凝菌MBF03的絮凝率在培养18 h时就达到85.91%,培养48 h时达到最高,为90%,之后缓慢下降,在78 h时仍有80.97%;细胞干重在培养24 h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菌液pH值在培养初期略有下降,但12 h后基本稳定在6左右。综合来看:细胞生长量在24 h时达到峰值,而絮凝率的峰值出现在48 h,表明并不是细胞量最多的时候絮凝率最高。这是因为,絮凝活性主要来自于胞外分泌物,从细胞量达到最多到胞外分泌物达到最多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有一个代谢延迟。由图4还可以看出,培养48~72 h,絮凝菌MBF03的絮凝率没有明显的下降,这说明MBF03菌所产的絮凝剂稳定性良好。

2.5 接种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图5)

图5 接种量对絮凝率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接种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絮凝率,在接种量为4%时絮凝率达到最高。这是因为,接种量过多,发酵液中的菌很快达到生长平台期,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而细胞干重最大值与絮凝活性最大值(即胞外酸性多糖的最大值)之间存在时间延迟,所以如果很快达到生长平台期,是不利于胞外酸性多糖的分泌与累积的,从而导致絮凝率较低;而接种量过少,细胞达到生长平台期时间过长,导致反应体系中增殖代数过多的菌的老化,也不利于胞外酸性多糖的代谢与分泌,也会导致絮凝率较低。因此,选择最适接种量为4%。

2.6 金属离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在100 mL悬浊液中分别投加不同量的1 g·L-1Mg2+溶液和Ca2+溶液,探讨金属离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6。

图6 金属离子对絮凝率的影响

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Ca2+、Mg2+投加量的增大,絮凝率先升高后降低。这是因为,适量的金属离子中和了颗粒物基团表面的负电荷,使不同颗粒容易聚合,从而加强了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而过多金属阳离子的引入导致电荷相斥,不利于絮凝剂之间的桥连[13],反而导致絮凝率降低。比较Ca2+、Mg2+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可以看出Ca2+更适合作絮凝菌BMF03的助凝剂,最适投加量为2.0%。

2.7 絮凝活性的分布(图7)

图7 絮凝活性分布

由图7可知,发酵液的絮凝率为90.2%,上清液的絮凝率为85.6%,离心沉淀的絮凝率仅为36%,空白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其絮凝率接近零。说明MBF03的絮凝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发酵上清液中。对于絮凝菌MBF03,其絮凝活性成分是胞外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大部分扩散到上清液中,使得上清液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12];菌体表面附着的少量胞外分泌物以及菌体本身的细胞外被(多糖类物质或者糖蛋白)[14]使得离心沉淀也有较低的絮凝活性。

3 结论

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絮凝菌MBF03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铵、最适pH值为6、最适接种量为4%;菌体生长与活性物质的分泌与累积存在24 h的时间延迟;Ca2+的助凝效果优于Mg2+;絮凝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发酵上清液中。

参考文献:

[1] Jia B J,Yu J M.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bial flocculant[J].Physics Procedia,2012,24:425-428.

[2] Liang Z,Han B P,Liu Hong.Optimum conditions to treat high-concentration microparticle slime water with bioflocculants[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0(3):478-484.

[3] 陈俊,詹志钢,陈哲,等.一株絮凝菌的鉴定、絮凝基因定位及其絮凝剂成分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2,(4):122-126.

[4] 刘小真,梁越,汪月华,等.土壤微生物絮凝剂菌株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33(4):817-822.

[5] 黄玉柳,马光庭.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絮凝实验[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26(6):91-94.

[6] 韩艳霞,胡斌杰,姬红.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化工环保,2010,30(3):206-209.

[7] 王融,刘云鹏,霍远涛,等.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XNJ1的筛选与絮凝条件优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3):67-71.

[8] Xia S Q,Zhang Z Q,Wang X,et al.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flocculant byProteusmirabilisTJ-1[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14):6520-6527.

[9] 苏晓梅,张慧芳,丁林贤,等.产絮凝剂复合菌群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3):450-455.

[10] 崔钶,信欣,羊依金.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絮凝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0-12622.

[11] 陈蕾蕾,王未名,祝清俊,等.细菌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J].微生物学报,2010,50(12):1583-1589.

[12] Zhao Z Q,Xia S Q,Zhao J F,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flocculation mechanism of high efficiency microbial flocculant TJ-F1 fromProteusmirabilis[J].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0,75(1):247-251.

[13] 高宝玉.水和废水处理用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30(1):337-345.

[14] Owen A T,Fawell P D,Swift J D,et al.The impact of polyacrylamide flocculant solution age on flocculation performance[J].Int J Miner Process,2002,67(1-4):123-144.

猜你喜欢
絮凝剂氮源碳源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絮凝剂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及进展
无机氮源对红曲霉调控初探
四甘醇作碳源合成Li3V2(PO4)3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Fe3 O4=PAC磁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新型改性絮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氮源优化研究
响应面分析法和氮源改进优化L-赖氨酸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