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的构建

2012-07-27 07:25蒋丽华
职教论坛 2012年30期
关键词:设置中职结构

□曹 毅 蒋丽华 罗 群

一、概述

为了规范中高职教育,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1,2],同时,教育部将中高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社会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既使中高职在专业设置方面有章可循,又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3,4,5,6,7],中职毕业升入高职学习时,没有一套科学的专业对接关系,造成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不对接,从而使中职升入高职学习时内容重复,大大浪费了学生和教育资源,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课程是依据专业而定的,追溯其根源中高职衔接首先应该是专业衔接。因此,建立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重要任务。

职业教育的核心、基础是职业,所以,研究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必须以职业为基础,运用职业分析方法对职业进行分析,了解职业的种类和层次,从职业的具体岗位出发,分析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类型。根据现代职业对人才规格和层次的需要,建立“三角形”专业结构模型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保证中高职衔接顺利进行,为落实课程体系衔接确定方向和目标,该模型凸显了中高职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中职学生向高职升学时具有更多的选择,大大降低了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难度,增强了中高职在接口上的相容性。

二、“三角形”专业结构模型

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设置研究大多是对专业设置的原则进行研究,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时必须遵从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必要性与可行性统一等原则[8],未能给出建立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结构模式和方法。目前,必须建立适宜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结构体系,为构建整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专业结构模型是指导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针,是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专业评价工作的纲领。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发现,“职业”与“层次”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在我国专业标准制定过程中,主要依据职业、岗位、技术进行综合分析[9],得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目录之间未能科学衔接,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也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对中高职的定位分析,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模型为三角形专业结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0],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1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运用科技知识为社会服务,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利用人类的先进工具为社会创造财富,中高职教育属于同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中高职仅仅是教育层次区别。所以,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结构出发,中职升入高职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层次的提高,还有知识面的拓展,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12]。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从事的岗位技术工作单一,中职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相对高职学生简单一些,而高职学生定位在高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需要的知识面更广、能力更强,所以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型应为倒三角形专业结构(如图1)。运用职业分析方法,中职的专业划分应该瞄准职业岗位,随着现代化工业和知识经济社会对职业岗位的分工越来越细,与之对应的岗位数量越来越多,中职学生定位为主要从事基层技能型工作,其工作内容与岗位一一对接,所以,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数量模型应该为正三角形专业结构(如图2)。

图1 中高职衔接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型

图2 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模型

从知识能力结构模型上看,倒三角形模型符合中高职层次教育特点,符合现代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需求规律,越在更高层次的专业人员,需要更广泛的知识背景,需要多学科、多技能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中职专业划分更细、知识面更窄,专业学习难度较低,有利于留出更多时间培养中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完成的人文基础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专业数量模型上看,高职专业数量较中职的专业数量少,属于高层专业涵盖低层次类型,中职相近的细类专业可向高职的大类专业衔接,提高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适应度,降低了专业种类设计的复杂性。三角形专业结构模型也符合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模式,越在更高的层次授予学位的学科级别越高,这也顺应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互通的要求,保证高职毕业生可以向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构建互通、衔接的教育体系立交桥。

三、中高职专业设置与管理

建立专业结构模型,只是宏观上解决了中高职专业设置的思路和理论基础问题,如何设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体系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付诸实践。对国内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运用职业分析方法,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统一管理分层实施

纵观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管理都是采用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中央政府统管专业目录,甚至专业中的课程内容都高度集中管理,如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13,14,15]。我国由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了统一、规范、科学管理,制定了中高职专业目录,而且采用了灵活的分级管理体制。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有权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要灵活设置目录外专业。但是,目前我国中高职专业建设与管理还存在一些尚需完善的地方,如审核机制问题、专业简介滞后、专业类别等[16]。为此,需要建立中央、省、学校三级专门的专业设置与管理机构,建立以教育为基础,行业为指导,教育、劳动、行业三结合的专业审核常设机构,建立中央、省(市)、学校三级分权、分工负责专业设置与管理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关机构的职责[17]。教育部牵头组织行业、劳动部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国专业划分与专业规范建设,制定专业设置管理方面的方针和政策,进行宏观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组织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学校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导目录和专业划分原则,根据本辖区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以及专业结构和布局,负责审核学校新专业设置,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补充、完善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规范。学校联合企业组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或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的专业。

(二)专业划分与设置方法

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有三种方法:职业分析法、课程分析法和培训分析法[18,19]。在专业设置中要注意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必要性与可行性统一[8]。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大多依据职业分类,一般一个专业要覆盖若干个职业岗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本国的职业分类,采用职业分析方法来制定专业目录或专业标准,组织专家或专业顾问委员会开发相应的能力标准,学校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方案经批准实施,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15]。

三角形专业结构模型中,专业划分要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法,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中职的专业更加针对职业,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专业划分更细、知识面更窄,而高职的专业划分较粗,知识面更宽,针对的是岗位群。

(三)专业设置内容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制的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概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以下简称概览)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主要内容有: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就业面以及其他说明。这些内容都是经过教育部组织的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反复论证编写的,具有很高的专业学术水准,是指导我国专业设置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也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

由于各专业大类在制定《概览》时,部分内容没有完全统一,部分专业说明对该专业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了说明,如财务会计;但有的专业标准就没有进行说明,缺乏了对该项目内容的指导意义。另外,对不同专业的学制问题《概览》没有进行说明,统一要求按照现行三年制学制进行学习。但是,由于专业难度不同,对不同专业,特别是高职层次或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时限可以有所不同,不能按照统一三年的学习时限实施,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部分专业的学习年限也不都统一为四年制,可以根据专业学习难度有所区分,保证学习质量,这需要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经过充分论证。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其关键是解决好课程的衔接,但是,课程是由专业确定的,所以,在中高职衔接中,首先是专业的衔接。构建三角形专业结构模型,为专业划分、能力标准的制定以及核心课程建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从而率先在专业上实施中高职衔接。建立三角形专业结构模型实施中高职衔接工作是结合我国目前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借鉴国外职教经验的探索和尝试,更是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一种借鉴与创新,模型的实证性研究需要更高层面的、更广大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从事具体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本文旨在以创新思维模式,为研究中高职衔接的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69/201005/xxgk_87384.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7/201010/xxgk_110109.html.

[3]王寿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2(02):12-14.

[4]黄鑫,金盛.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J].职教论坛,2011(08):38-41.

[5]陈蔚,干薇.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理论初探[J].职教论坛,2005(24):26-28.

[6]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5-7.

[7]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124851.html.

[8]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教论坛,2008(02):40-42.

[9]高林.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01):40-45.

[10]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69/201009/xxgk_108632.html.

[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1001/xxgk_79649.html.

[12]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05):52-53.

[13]李代红,唐斌.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102-103.

[14]张晓青.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03):66-68.

[15]李永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05):52-54.

[16]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69-70.

[17]王丹,丁国声.中美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旧金山城市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1(03):94-96.

[18]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设置中职结构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论结构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