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代全
江西省泰和县碧溪镇卫生院 外科,江西泰和 3437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临床实验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结石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本次实验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胆囊炎伴结石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45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范围25~75岁,平均年龄为(50.5±1.2)岁。所有患者经过ERCP、CT和B超检查,均证实为胆囊炎伴结石,同时将患有胆囊周围发生炎性粘连、有上腹手术史、胆管恶性肿瘤、胆源性胰腺炎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排除病例范围。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应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后再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持续硬膜外麻醉,经皮肤切开常规手术切口,以入腹检查胆囊情况,探明胆囊位置后,将胆囊切开行取石手术。术后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常规引流,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治疗。实验组患者以平卧位,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在右上腹行腹直肌切口,手术切口长度约为5 cm,将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皮肤使用电刀逐层切开,钝性分离腹直肌,将腹膜和腹横肌切开。入腹后将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胆囊充分暴露。在胆囊三角区将胆囊动脉结扎切断,查明胆囊管并将其结扎,先将胆汁用注射器完全抽出,取出胆囊结石。提取胆囊,将肝脏和胆囊通过电刀潜行分离,移云胆囊,用纱布压迫胆囊床进行止血处理。切除胆囊后,查明胆总管位置,行胆总管穿刺,确定为胆总管前壁取石。将压迫胆囊床的止血纱布取出,若发生胆汁染色症状,则表明患者发生胆瘘问题,局部缝合手术切口后,用纱布压迫包扎。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将腹白线和腹膜用可吸收线缝合,将皮肤和皮下组织皮内缝合,同时,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患者肛门排气功能恢复后,可适当进食,起初给予流食,随着患者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可变为正常饮食[1]。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指标。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s)
平均手术时间(min)实验组 40 3(7.5)37.2±10.3 7.1±0.5 43.6±19.2对照组 40 10(25)287.2±52.3 12.3±1.5 82.3±16.2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术后并发症[n(%)]手术出血量(ml)平均住院时间(d)
胆囊炎伴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外科疾病。开腹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查和手术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广大基层医院胆囊炎伴结石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胆囊炎伴结石,而腹腔内未发生腹腔粘连或腹膜炎,且无显著休克症状的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2]。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结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因而经济压力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好,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小;同时,腹腔的创伤较小,手术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因此,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1]孙卫国,李德宇.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16例临床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9):51-51.
[2]黄祖国.46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8):6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