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度 拓展广度 开掘深度——《温州日报》“走转改”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2012-07-27 10:07文/林
中国记者 2012年7期
关键词:日报温州监督

□ 文/林 宇

(作者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主任)

《温州日报》以“贴近中心,服务民生,沟通民意”为主线,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创新报道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用贴近中心报道,提高活动的高度;用做活服务报道、拓展活动的广度;用搭建交流平台,开掘活动深度,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党报践行“走转改”,推进新闻创新的新路子。

贴近中心报道,提升“走转改”活动的高度

“走转改”报道只有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接地气,才能体现党报权威性与可读性、深刻性与贴近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党报高出一筹的舆论引导能力。

2011年春节过后,温州全市上下以“投资率50%”为目标,以“十大建设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为载体,轰轰烈烈开展了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带动全社会投资,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的专题活动。2月12日至3月26日,《温州日报》策划推出“百名记者新春蹲基层——来自各地双十大工程建设一线的报道”大型采访活动,近百名记者深入到温州发展的基层一线,去公路、港口、机场的建设工地,看看全速推进的施工场面,感受温州城愈加有力的脉动;去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等地的建设现场,看看功能区的崭新面貌,感受温州城愈加精致的内涵;去围垦现场,看看沧海变桑田的巨大变化,感受温州城未来发展的潜力空间;去社区、乡村,看看普通市民和农民兄弟们生产生活的改善,听听他们对城乡统筹发展、生活幸福指数的心声……整个大型系列报道灵活运用消息、通讯、采访札记、调查报告、图片新闻以及博客等多种报道形式,刊发报道40多篇,深入全面地反映全市各地“十大建设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状况,主题鲜明,浓墨重彩,有力地推动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开展,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9月,由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温州信贷危机突如其来,温州经济面临一场大考。应该如何面对,发挥怎样的作用?《温州日报》编辑部当机立断,迅速将“走转改”活动报道的重心转移到为温州经济发展服务的大局下来考量,在保持原有基层联系点的基础上,将采编部门的联系点深入中小企业、金融、财税、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经济金融界的专家学者,为重振温州经济摇旗呐喊,取得了激浊扬清、拨乱反正的成果。

民间借贷风波明白无误地传递着一个信号:做好实业才是发展方向。温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果断提出破难攻坚,全力打好“项目攻坚建设”“实体经济振兴”等七大专项行动。近日,《温州日报》以温州中瑞电气、温州海洋五金有限公司等一批很多是尚处于成长期的潜力型小微企业为基层联系点,通过对这些小微企业在逆境中如何“坚守实业,做强主业”的样本分析,展现他们“实业的力量”,以鼓励更多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从而带动温州市上下全面扎实开展实体经济振兴行动。省三教办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温州日报》将‘走转改’活动与经济热点和社会关注点紧密结合,精心策划,通过重磅报道积极进行舆论引导,成为浙江媒体‘中小企业一线行’活动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做活服务报道,拓展“走转改”活动的宽度

如果说围绕中心设置议题是拓宽报道视野的有效途径,那么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就体现了“走转改”报道的宽度和广度。开展活动以来,《温州日报》在尝试推行“轮流下乡制”和建立“基层联系点”的同时,策划推出了“新闻助农志愿行动——记者帮农民上网吆喝”栏目,把农产品待售消息刊发到报纸显要位置上,同时发送到“浙江农民信箱”网站和温州新闻网的“乡村博客”上,帮助农民推销。在做好报道的同时,数十名记者还带着笔记本电脑,传授上网技能,帮助农民办理注册信箱手续。

2011年4月,在“新闻助农”栏目和农技专家的帮助下,文成农户张科全终于克服了牡丹种植“水土不服”难题。一直以来,张科全对牡丹偶有不长新叶,及类似铝中毒迹象心存担忧。为此,《温州日报》“新闻助农”栏目组特地邀请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系主任王立新,一同前往文泰交界的文成县云湖乡包山垟村,实地察看牡丹生长情况,并为牡丹开出“处方”。按照专家建议,张科全通过石灰调节土壤酸碱性,并优选出适宜在浙南山区生长的10个牡丹品种,解决了牡丹南下的“水土不服”问题。2011年,新闻助农记者深入山区、海岛、田间、地头,组织新闻助农志愿活动32次,帮助吆喝苍南县腾垟乡的养殖肉兔、文成县好日子精品果园的桑葚、瑞安市碧山镇桐江村的甜瓜、瑞安陶山镇的本地黄瓜等农产品销售,邀请农技专家到田头为农民解疑释惑,帮助农民朋友搭建桥梁,解决了一批困难。

2012年新春,《温州日报》党报热线还组织策划“冬日送温暖”活动。这是《温州日报》走基层服务民生的一大品牌,深受读者喜爱。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5届,给近千人次送去温暖。本年度的活动主要关注山区留守老人,共走访慰问了7个县(市、区)的偏远山村。活动准备充分,慰问前,通过实地走访、联系当地志愿者团队核实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确定帮扶对象。为了健全“送温暖活动”的长效反馈机制,每站活动结束后,针对情况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还会专程进行回访。比如泰顺南山村89岁的刘彩虹老人,记者发现她一直住在室外由编织膜搭建的棚子里,几次联系当地村书记,督促其尽快将老人搬回屋内;永嘉分水村的几户孤寡老人,报社指定永嘉义工联结对照顾,并定期回访。

活动为150多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近3万元的年货、保暖用品、常备药品。爱心的呼唤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迅速聚集,将切实的便利和关爱送到山区留守老人身边。

这组系列报道的笔触也非常温馨,充满了感情。“寒冬深夜,你心里牵挂的是谁?是不能团聚的家人?是好久不见的朋友?还是远行的爱人?”“这个夜晚,我们牵挂的是那些留守在巍山茂林之间的老人们。很想知道,那套保暖内衣合身吗?贴上膏药后腰背还疼不疼?送去的那床棉被够不够暖?”类似这样动情的语言在每一篇报道中俯拾皆是,形成了这组报道温情感人的语言特色。

搭建交流平台,开掘“走转改”活动的深度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其中的老百姓”,这是城市管理的基础理念。如果民意能够得到充分、畅通表达,政府能及时获知并解决民众提出的问题,形成政府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对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必有裨益。“走转改”活动无疑是给这个良性互动增加了更为重要的“润滑剂”,从双方努力到多方合作,这不仅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极大考验,更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 2011年9月21日,永嘉县岩坦镇石阵村潘苍林在查看杨桐苗的长势。图为《温州日报》2011年9月23日头版“走转改”专栏《入股建基地 树下掘“黄金”》的配图。(刘伟/摄)

2010年12月,温州市政府发布市区公园绿地建设分布图,明确提出6个月内在城市建成区内新增绿地282公顷,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战役”全面打响。为引导更多市民积极参与绿化行动,自觉制止各种损绿毁绿行为,监督部门企业落实绿色承诺,《温州日报》积极搭建政府与民意活动的平台,决定组建“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派出记者和广大市民共同走进乡镇、街道、社区、企业等基层联系点,一方面督查探访各地的工程进度、绿化质量、管理养护以及承诺兑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直击的形式,曝光各种破坏绿化的行为。

同年12月1日由《温州日报》主动牵头,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四报一网联合向全市人民发出征集令,呼吁创建“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首批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和志愿者团体,人数共2897人。

监督团首先瞄准了市区在建的最大公园——白鹿洲公园,《公园建设有点慢 园林绿化缺养护》一文直指问题所在。报道还刊登了志愿者们的监督手记、监督感言等,以翔实的素材和鲜明的观点,表达了市民心目中绿化建设的新思路。“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成立2年多时间来,监督团成员人数扩充至4000多人,先后开展绿化监督活动200多次。他们或到绿化工地督查工程进展,或到企业采访“拆违透绿”情况,或深入社区现场为植绿护绿鼓与呼,或将损绿毁绿的行为进行曝光……一段时间内,代表监督团的“绿眼睛”标识,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监督团的现场走访活动,更受到区、街道党委政府的欢迎,他们在展示自己工作亮点的同时,也诚恳接受监督团的批评。

更令人瞩目的是,2011年,温州市在市区39个街道乡镇强力推行绿化洁化考核工作,每个季度《温州日报》记者都会协同监督团成员走遍39个街道乡镇,看亮点挑不足。监督团为街道打分成为绿化洁化考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大代表说,这种来自民间的监督力量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不仅能在全社会广泛掀起“绿色浪潮”,也是推动部门加快工作进度的有效方法。

今年以来,《温州日报》创新“城市绿化千人监督团”活动载体,延伸走转改活动的触角,将千人监督团的监督视野也从原先的绿化建设拓展到城市交通、旧城改建、项目建设等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担当起了聚民声、汇民智、诉民意、传民情的社会责任,被市领导称为“媒体充分调动民意,与广大老百姓互动,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典范。

猜你喜欢
日报温州监督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难忘九二温州行
夯实监督之基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