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海外投资新型风险类型及其防范

2012-07-26 09:51吕景胜
中国软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企业

吕景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一、引言

进入2012年以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35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76亿美元,同比增长59.9%。近年来,随着“走出去”规模扩大,中国境外企业项目和人员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在外人员约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

但由于决策失误、过程失控、监管不力、争议解决不当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亏损严重,有的企业每年亏损数额达百亿元。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而这实际上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比现在已经暴露的大得多[1]。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然而,全球经济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不得不面对错综复杂的包括文化差异、政府政策、市场竞争等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如果不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控制,很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而沉重的打击。

2012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已,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社会治安环境令人担忧。年初伊始,我境外施工人员接连发生遭劫持和绑架事件。1月28日,2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劫持,31日,25名中国工人埃及遭劫持。如此高频率的突发袭击事件引发了各界对海外机构和人员安全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频发战乱、民变和其它意外因素,同样造成投资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在尼日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一些制造业投资者在尼日尔、赞比亚,都碰上过绑架、交火等事件,造成人员伤亡;不少地方爆发排华风潮,也危及中国投资者的利益;一些本来和中国人无关的骚乱同样构成威胁,如前几年多哥大选风波,累及多家中国商铺被砸、仓库被抢。

目前我国国际化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四大风险:中资企业海外财产风险、海外人员人身安全风险、海外货物销售风险和投资国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风险。

二、国际地区动乱中的财产风险

战争和内乱对国际承包商来讲是最大的风险。在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都发生过这种政治上的动乱和战争。战争过后,政权更迭,这会使建设项目终止或毁约,或者建设现场直接遭到损失。有时内乱不一定造成政权更迭。在内乱之后,承包商仍然受到原承包合同的制约。但是由于战争或者骚乱使工程现场不得不终止施工,因而施工期限被迫拖延,成本提高。在停工期间、承包商为保护设备、工程、人员,也使工程费用大为增加,支付许多额外开支。

有些国家在财力枯竭的情况下,以粗暴的方式废弃政府的工程项目合同并宣布拒付债务。如果是私营工程,承包商可以采取某些法律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些政府使用权豁免理论,能使自己免受任何诉讼。

2011年初夏我国公司海外业务再遭重创。中国铁建等一大批中国公司在利比亚有数百亿美元的海外工程项目,3万多中国工人奋战在利比亚的铁路和市政工程等项目;如今,不得不放弃利比亚的项目撤回全部人员,大型设备被抢,工程陷入瘫痪,面临巨大损失。包括中交、中建、中铁、中水等大型中资企业的项目工地都发生了遇袭案。中国建筑全资子公司中建八局是利比亚班加西岗得富和哈德拉新城两万套地产项目的总包商,一共十家公司分包,中建八局下属二公司、四公司、青岛公司、天津公司和土木公司,另外,还有青岛建设集团、北京国都集团、南通海门、万年竑成和云峰等10家公司,上万人参与项目建设,投资金额数十亿美元。撤离之后,中国建筑在班加西的项目将面临巨大的损失。这仅仅是中建一家公司,在利比亚的中字头公司就至少有10家,中国企业在利比亚主要面临的三种暴力形式是:炮火、抢夺和征用[2],商务部2011年2月称,共有27个中国企业工地、营地遭抢劫,蒙受大量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八个大型央企遭受不同程度上的损失(表1)。

表1 我国主要企业在利比亚损失的不完全统计

由此可见,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损失惨重,而且几乎不确定能否获得赔偿。

政治风险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力强、造成的损失大和不可抗拒等特点,所以在海外投资石油、建筑项目时,应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管理[3]。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要在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对政治风险做出评估,根据风险的特点及风险的大小制定防范措施。

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一般包括:

1.分类评估法,根据伦敦控制风险集团(CRG)的做法,政治风险按照规模有四种分类,即可忽略的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

(1)可忽略的风险:适应于政局稳定的政府。

(2)低政治风险:政治制度完善、政府的任何变化通过宪法程序产生、缺乏政治持续性、政治分歧可能导致领导人的突然更迭的国家。

(3)中等政治风险:往往会发生在那些政府权威有保障、但政治机构仍在演化的国家,或者存在军事干预风险的国家。

(4)高政治风险国家:政治机构极不稳定,政府领导人有可能被驱逐出境的国家。

2.预先报警系统评估法

该方法是根据积累的历史资料,对其中易诱发政治风险激化的诸因素加以量化,测定风险程度。例如用偿债比率、负债比率、债务对出口比率等指标来测定资源国所面临的外债危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国经济的稳定性。

3.定级评估法

该方法是将资源国政治因素、基本经济因素、对外金融因素、政治的安定性等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的大小分别打分量化,然后,将各风险因素得分汇总起来确定一国的风险等级,最后进行国家之间的风险比较。

对国际投资风险进行国别比较可参照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国际投资风险指数。如富兰德指数(FL),该指数是由英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所”每年定期提供;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综合指数(CPFER),该指数是由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报告集团编制,每月发表一次;国家风险等级则是由日本“公司债研究所”、《欧洲货币》和《机构投资家》每年定期在“国家等级表”中公布对各国的国际投资风险程度分析的结果。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议企业购买防御政治风险的保险,保险公司承保政治风险有四种:

1.货币不可兑换;

2.政府强制征收、没收;

3.地区战争、革命、暴乱和内战;

4. 政治暴力事件[4]。

中国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海外投资保险在中国已有10年历史,但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仍是个新鲜事物。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5.可考虑在当地雇佣更多劳工,只派出核心管理团队。欧美建筑企业很多是雇佣当地劳工。

6.海外经营应事先安排足额的连带营业中断保险(CBI),包括第一方和第三方资产保险,扩展到供应链环节的保险,例如港口堵塞、铁路设施以及国家电网的电力供应,而不是简单的恐怖主义风险的保险市场采用的通用条款。

7.企业尽可能确保其保险范围的覆盖面足够宽,从而降低因事件归类不同而产生的不确定性。2010年泰国政变中中资企业遭受损失,由于该次事件中对某些行为是否应归为恐怖袭击行为还是政治动乱存在分歧,而其所投保的恐怖主义保险并不覆盖民众骚乱,因此造成的损失无法赔付。

目前国际通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双边主义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单边主义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混合模式。中国实行的是单边主义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不以中国与资本输入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法定前提,缺点是保险机构实现代位求偿的依据只能是外交保护权,不利于投资母国保险机构理赔的代位求偿权的实际有效行使。这样可能导致政府成为他国政治风险损失的最后承担者,不利于保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将来应考虑向双边模式调整。

三、海外资源矿业项目投资风险

2011年11月底,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安永报告称,全球采矿和金属行业估值水平自10月初以来大大降低,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而项目已完成可行性论证的矿产项目正处于等候投资以进入开发生产阶段,期间存在“价值”收购机遇,而在全球资本供应紧缩的前提下,中国企业或可凭借资金优势获取廉价资产。但目前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矿产项目成功案例并不算多。近年我国企业热投海外采矿资源类投资项目,其风险表现为:

1.政局不稳定政权更替风险,勘探过程出现意外变故,一家国内大型金属开采公司在非洲一国家投资约3000万美元,花费3年时间完成当地大型铜矿的勘探工作,巧遇该国执政党换届,新政府认为前政府给出的上述铜矿开采是“无效的”,便收回原先铜矿开采权。

不同届的政府对投资政策有改变,同一政府任期内,现有政策也可能发生改变,如近年来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左翼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造成大量国外企业撤资。

政党轮流执政、缺乏政策连贯性的国家,新政府往往对上届政府签署的合同多方刁难,政府违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在全球油价持续高企的大背景下,一些产油国掀起了“国有化运动”,加强控制油气资源,或对油气田实行全面控制,迫使外国公司重新签订合同;或大幅度调高石油特许权使用费,提高税收;或借故中止已签署的开采合同,接收外国公司相关资产。

2.投资国政策法律变化风险,国内企业希望能买到项目控股权,以确保在开采过程自身有绝对管理决策权,另一方面通过直接与外方股东打交道,能避开合作开发锰矿过程所出现的法律纠纷问题。

资开采矿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相当多。容易陷入当地劳动法或矿业法的法律纠纷,导致矿场开采进度推延,阶段性停产。自2002年南非出台新的矿业投资法,要求当地BEE团体(即当地黑人社团组织)必须在矿产合资公司占股比例不能低于25%,且拥有一票决策权,及公司高层管理职位必须安排当地黑人员工等[6]。

此外,东道国政府能够通过立法提高所得税、增加财产税、限制财产的使用权等,直接和间接侵蚀外国公司的合法权益。

3.遭卖家哄抬价格,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矿潮涌,少数非洲矿产项目外方股东先通过中间机构邀请数家中国企业竞标手里的矿场采矿权,再以竞争激烈为由,提出比矿产实际估值高出10%-20%的价格。

4.公路运力不足,物流资源正变成“稀缺资源”,影响成本,南非由于少数主要铁路运输线被必和必拓等国际大型矿业巨头“控制”,多数中国企业投资开采的矿产品,只能选择公路运输。目前锰矿在南非公路货运的成本约为700兰特/吨,而铁路运输只需350-400兰特/吨,物流成本约占南非采矿总成本的50%。由于物流成本高涨,中国企业开采的矿产在非洲市场是难有绝对价格优势的。如果矿产价格下跌,最先遭受投资损失的是中国企业。

5.参与建路风险仍大,南非引进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合作升级改造当地铁路线,从中分享矿产品铁路运力“支持”与投资分红。中国企业能承受的主要在短途铁路项目建设,目的是将矿产品从矿区运到主干铁路网或邻近港口;当地环保与交通规划政策随时能“叫停”铁路或港口建设。早已圈进大片土地的国际大型矿产公司同样设置种种障碍--如果中国企业所建设的铁路要通过它们拥有矿产区域“地权”(即地表的土地产权),他们就会漫天要价“逼”中国企业购买地权。

6.环境保护风险,环境保护的门槛日益提升和由此带来高成本,使部分矿业海外投资项目不堪重负。中信集团西澳洲磁铁矿项目,一座二孔桥,国内造价大约500万元人民币,但在澳大利亚,为保护生态全程采用钢管桩,最终造价5000多万澳元。成本差异高达数十倍。原住民风险原住民自我维权意识的觉醒使得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社区关系愈加紧张。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火圈”地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态环境之一,现因为矿业的兴起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当地原住民称“矿业公司”弃其利益于不顾,也担心被破坏的湖泊与沼泽得不到恢复。面对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使是本国公司处理起来也非常困难。这些问题时还掺杂了文化传统与民族感情的因素。

建议企业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加强论证:

①预测预警投资国政局变化。

②投资国政策法律变化。

③项目成本分析应考虑该国特殊的历史、人文、地理、民族、环境等因素[5]。

④避免某个时间段集中报价,引发价格战。

特别应注意四个问题:

①优先考虑投资于投资环境相对完善、与我国双边关系良好的国家和地区,考察东道国相关利用外资的法律规定、与我国是否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否参加多边投资担保公约并承担公约要求履行的国际法义务等。

②许多国家,最有潜力和开采便利的能矿资源往往掌握在其国有公司手中。与这些国有公司合作或合资开发资源,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东道国法律变更对项目的不利影响,也便于通过双边途径促进和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③在与我国关系良好的国家中寻找有利于我们的市场切入点。在条件许可时,也可考虑产业链条部分外移,结合对外援助,帮助东道国建立初级产品冶炼业。这既能保证我国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供给,也有利于推动我国自身产业升级,减少对能源、环境的压力,还能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④投资方资,不一定独资或控股。由于资源企业的产品是原材料,与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相比,其内部控制、质量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通过长期服务合同的合作方式,我方提供一定比例的初始资本,或提供工程技术与管理,收益以未来每年获得事先约定的产品或产品份额的形式实现,或参股方式投资就可以保证获得一定比例的产品。非控股投资更容易为东道国接受,也可减少政治风险。

四、海外货物销售风险

2009年6月18日,俄政府宣布销毁20亿美元的中国“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尽快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6月29日,莫斯科市政府以“违反环境卫生规定”强行关闭了这个市场。7月7日,俄罗斯总检察院侦查总局会同俄移民局、联邦安全局等部门,对该市场进行大规模突击检查,并以违反俄居留制度为由,拘留了数十名在该市场经商的外国商人,其中包括16名中国籍公民。7月8日,俄罗斯移民局以非法移民为名抓捕150名中国人,另有77名中国人被驱逐出境。

2010年1月21日,俄罗斯媒体广泛报道俄有关部门开始销毁2009年9月11日查封的华商货物一事。据估算,该批货物约有6000个集装箱,价值20亿美元。

早些年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世界为之震惊。仅仅六天后当地又爆发了一轮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扬言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抗议示威,以抵抗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一方面,由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当地产业和同行的冲击,这些事件背后有贸易歧视、贸易保护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比如货物质量差,商标侵权,贴牌加工未经商标权人许可。

建议企业应注意:

①进入超市、商场等正规固定建筑经营场所;

②以注册合法公司为经营主体,规范经营行为;

③杜绝灰色清关,合理避税,依法纳税;

④了解俄罗斯相关法律,以俄罗斯法律为准绳,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保护伞”,不论多大的“伞”在政府面前都是“纸老虎”;

⑤注重与当地融合和本土化,尊重风俗习惯,注意当地民生发展;

⑥移民以及务工身份要合法,不能蒙混过关,为在俄经营活动留下隐患;

⑦提高商品档次与质量,打出自己的品牌;

⑧温州商贩在事件后在莫斯科设厂生产,效果不错,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靠近销售市场可有效规避贸易保护主义风险,福耀玻璃在北美与竞争对手合作合资效果较好,避免与当地竞争对手直接竞争,如果能与当地同行股权合资合作,大大化解矛盾,完成国际化经营的本土化[7]。

五、海外劳务人员人身安全风险

2008年8月中兴公司在阿富汗从事通讯基站土建工程督导工作的两名工人龙晓伟和张国在工作返回途中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绑架,两人被关押在塔利班控制区的一处民房里。关押期间,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时常受到生命威胁。不甘受摆布的两个年轻人在10月15日趁夜逃跑。结果张国成功逃出,龙晓伟则坠落山崖致右脚骨折,又被塔利班抓回。直到2009年2月15日,在中、巴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龙晓伟才成功获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境外中资海外承包项目约4000个。目前我国在非洲就有100万劳工,仅安哥拉九超过30万人。外交部2011年从1月到11月,处理的领事保护案件近3万起。与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相结合。比较突出的是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的恐怖和极端分子为了达到政治目的,造成一定声势,不惜进行恐怖主义的活动,威胁了在那些地方经营的中国企业和人员的安全。

建议企业应注意:

①增加专业性比较强的领事保护人员数量的投入。

②对驻在国的情况和对安全形势信息的收集分析,种族冲突、民族矛盾、宗教文化、部落历史、反政府武装等情况。

③分析评估项目成本增加,如办公地点、生产用房、基站地下设施、保安力量雇佣投入。

④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告诫员工不随意外出,结伴外出,不出入敏感地区等。

⑤将有效保护员工安全作为项目进入的要件谈判,写入合同,如出事时的一线人员营救程序和责任进入合同。

⑥做好应对各种危机的预案。

六、国家金融风险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

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一旦难以偿还引发四大危害:社会动荡加剧,抑制社会消费,影响投资环境,损害经济基础。历史上曾发生的主权危机有:拉美主权危机(1980),墨西哥经济危机(1994),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阿根廷债务重建(2002),欧元区债务主权危机(2010)。

值得一提的是冰岛的主权债务,冰岛最大企业之一、零售业投资集团Baugur在欧洲数十家大型零售企业中均拥有股份,集团名下有全英知名玩具店Hamley's等多家企业,以在英资产计,Baugur集团足以成为英国最大私营企业。英国普通民众在冰岛银行有40亿英镑的存款,机构存款则有100多亿英镑,冰岛的银行现在根本还不起这笔巨债。英国有约一百家公共机构受到了冰岛危机的牵连,包括地方政府、警队和医院。牛津大学在冰岛的三大银行中共有大约3000万英镑的存款,全英国至少有12所大学有高达7700万英镑的资金存在冰岛的银行里面。

冰岛的“次贷危机”更为严重。冰岛家庭平均承担的债务达到可支配收入的213%,比美国140%的比例还要高。冰岛过度扩张的银行业。三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遍布全世界,给冰岛带来了其他发达国家不敢想象的7%的增长率。冰岛银行业的扩张愈发肆无忌惮。用5.45%的利息吸引整个欧洲的储户,构成了几乎整个冰岛的银行系统的三大银行在宽松信贷的基础上迅速扩张,其联合资产5年之间增长了10倍[8]。

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冰岛的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冰岛的净外部负债超过了GDP的2.2倍,为其经常账户收入的3.7倍。

从冰岛到迪拜,时隔1年,迪拜又现债务危机,其根源在于迪拜长期倚重外资与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冰岛和迪拜一夜间从暴富到赤贫,从富翁到负翁,根源如出一辙:炒金融,搞投机,只有资产泡沫垫底,没有实体经济撑腰。两个地方如出一辙的主权债务危机,

单个小国的主权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主权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次出现。全球范围主权信用风险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西欧等发达经济体救助金融业和刺激经济的耗资巨大,虽然其自身经济总体实力强,但大量救助成本造成了政府债务高居不下、财务状况恶化、金融流动性匮乏,这都会加大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

建议企业应注意:

①对投资国政策环境的分析,应包括对该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的分析[9]。分析该国产业结构、产业生态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如对冰岛这样充满金融泡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脆弱的小国应预测其项目之投资风险。

②深刻认识冰岛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及其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四大影响:即社会动荡加剧,抑制社会消费,影响投资环境,损害经济基础。

③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本,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进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利。这种依托国际信贷市场的杠杆式发展,收益高但风险也大。

④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一个国家可以搏杀于全球资本市场,参与金融利益的分成,并攀上全球金融生态链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够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从经济规模看,冰岛并不具备这种实力,冰岛把发展经济的筹码过多地押在了虚拟经济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实际上造成了投资所在国的金融风险。

⑤2011年8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AA+。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立即引发国际社会关切。犹如捅破一层“窗户纸”,美国国债“无风险”神话随着评级下调而破灭。机构预测日本或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后尘。依赖外资增加公债购买规模,日本公共债务相当于GDP的比重约为200%,远超希腊澳大利亚对冲基金,东欧、爱尔兰和希腊也背负的巨额国债。

⑥新兴经济体自身实力较弱,经济脆弱性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大,主权信用违约和主权信用级别被下调的情况时有发生。从中长期来看,刺激政策导致全球债务激增,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而艰难,不能完全排除全球主权债务风险不断积聚、甚至爆发的可能性。

七、总结

为适应国际化经营风险因素的与日俱增,我国企业应将风险管控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10],定期诊断新型风险,制定并不断完善修改风险应对预案,选择适当的保险机构进行财产投保,重视员工人身安全,加强安全管理,海外销售业务中重视与当地政府、社会、民众、社团的沟通,遵守当地法律政策,适度与当地企业合作化解国际化经营中的地区冲突与矛盾,海外投资矿业项目中应谨慎评估预警分析矿业投资的专业风险,全面预警评估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企业的影响,特别是分析预警未来那些敏感国家和地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动向与走势。政府也应肩负起为海外企业做出更多更好、更超前、更准确的金融危机预警分析、宏观产业分析的重任,为我国海外企业保驾护航。

[1]维 际.海外投资风险防控变革势在必行[EB/OL].东方财富网.http://www.wikivest.com.cn/news/2012-3-22-11-29-0-651?id=5ecc740c-62bd-4d6f-a9a1-796b7e21a3eb.

[2]金 水.利比亚危机波及全球市场中国公司千亿海外业务再遭重创[N].华夏时报,2011-02-25.

[3]李 健.基于触发器机制的企业政治战略风险识别与管理研究[J].科学决策,2012,(02):64~74.

[4]梅新育.更多政治暴力风险----中国企业跨国经 营政治性风险的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4(10).

[5]张 津,霍维华.IT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决策,2011(9):60-81.

[6]陈 植.中国企业非洲投矿风险大调查:海外投资步步惊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2-03.

[7]田 娇.我国汽车净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1(9):82-93.

[8]李燕然.冰 岛,国家破产[EB/OL].新闻频道 -和讯网.http://www.news.hexun.com/2008-12-15/112397410_1.html- 2008-12-15.

[9]陈 达,李自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与展望[J].科学决策,2010(8):78-87.

[10]许 晖.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