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

2012-07-26 08:00倪建伟
中国软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村域工业指标

倪建伟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村工业化,它不仅增加了社会产品的供给,还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也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农村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初始条件已不复存在,工业化进程放慢、企业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不足、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等等,使农村工业化往何处去引起广泛的思考。究竟是应该就此终结,还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现有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又分为几个层面,主要包括县域和镇域,缺乏进一步的细分,行政村范围内的工业发展是否具有其特殊性?发达村落和欠发达村落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别?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笔者将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锁定在“村域”[1],重点探索发达地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试图解释这样几个疑惑:如何理解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什么?怎样评价村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期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农村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内涵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特定区域与特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即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下沉到“村域”,将产业可持续发展锁定在“工业”的结合。其基本内涵是指村域工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也就是给予子孙后代与当代人相等甚至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发展与可持续性的统一[2]。具体包括四个层次①需要说明是,关于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笔者已在倪建伟(2009)中进行阐述,为方便阅读,本文引用了这些内容。:

1.相对于某一特定村域而言,由于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限制,村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并非锁定于工业,也可以通过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开发乡村旅游业、兴建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等实现村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整体村域发展而言,这符合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优化的原则,是讨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村域工业初始阶段“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全民散点式”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要求,经过优胜劣汰选择后的村域工业开始向园区集中,便出现了“部分村域工业消亡”与“部分村域工业兴盛”并存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是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的选择,是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3.从工业产值比重看,基于村域工业“此消彼涨”的发展态势,工业已经消亡的村域是无法进行度量的,只有存在工业的村域才能进行认定,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从产值角度认定村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应该局限于村域范围之内,要跳出村域,从整个乡镇甚至县域来衡量,一般认为,一个县域(不含县城)内的工业产值比重应保持在40%-55%。

4.从工业企业发展看,村域工业企业是构成村域工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只有村域工业企业是可持续的,村域工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村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内部物流、能源流、信息流等流动畅通,运行机制得到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社会效益越来越好,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越来越小。

(二)主要特征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非完整地域性。区域是一个包含自然条件与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地域,具有相对完整性的特点。村域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行政村区划以及行政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它是一个行政地域概念。狭小的村域范围内不可能具有完整的地域构成要素,即非完整地域性。

2.弱村域自然资源性。村域范围狭小、自然资源有限,使得村域工业发展往往不是依靠村域自然资源,而是地方特色工艺的延续,或者依赖于村域范围外的资源。这就形成了村域工业发展的强地方社会特性和强对外依存性。

3.强地方社会特性。村域工业的发展大多是从村域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文化中继承下来的,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社会特性。按格尔茨“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思维逻辑,可将其概括为“地方工业化知识”,即指与本地工业生产活动相关联的一整套知识系统,一般具有不成文、非正式等特点,并与当地居民生存方式、内部制度与组织及观念习俗等相融合,成为“地方小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工业化知识的形成、集聚,同村域工业发展进程相辅相成,并在这一进程中持续、稳定地发挥关键性作用;地方工业化知识不但有助于人们充分利用能够争取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工业化的内容、形式、路径、策略和具体过程[3]。

4.强对外依存性。村域空间的狭小使村域工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明显。从要素供给看,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原料、生产技术、人才大多是从外面购买或引进的;从产品销售看,村域人口数量的有限性,无法消费所有的村域工业产品,城市庞大的人口大军自然成为村域工业的目标市场。因此,村域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现象凸现其“强对外依存性”的特征。

(三)要素系统

虽然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之初并没有冠以“系统”的名称或字样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部分西方学者就开始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由此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初萌芽(William Vogt,1949;Boulding,1966);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和《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进一步阐明了可持续发展问题(D.L.Meadows,1972;IUCN、UNEP、WWF,1980);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阐述。,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系统科学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整体性看,其具有系统的一系列特征。根据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系统,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笔者认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相应的三个子系统,即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具体地,生态子系统包括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经济子系统既包括诸如资金、技术、劳动力和经营管理等在内的企业内部要素,也包括市场、产业布局和产业弥合度等企业外部要素;社会子系统包括组织和制度等[4]。上述三者两两相关、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形成了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系统(见图1)。

图1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系统

三、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取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规律和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性,笔者认为,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主要坚持以下四组两两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协调性与弱相关性相结合的原则。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不同层面的多方面内容,各个方面又有一个或多个指标可以衡量,每一层面的各个特征(指标)必须协调;同时,尽量使每个指标都有较强的鉴别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区分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即每个指标具有弱相关性。第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众多指标构成的完整体系。为便于识别和比较,按照系统论原理,需要将指标体系按系统性、层次性进行构筑。第三,实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指标设计要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第四,全面性与主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选择既要反映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貌,更需要确定核心指标,做到少而精。

(二)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三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指标筛选(见图2)。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频度统计,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具有重要性和针对性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不断合理完善。

图2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流程

(三)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按照上述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流程,经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的层层筛选,形成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四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见表1)。

表1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鉴于目标层和准则层便于理解,且已在前述提及,笔者在此重点对子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释义说明。

1.资源(供给)。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村域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更多的是要关注村域外资源的购买、引进和利用,主要涉及村域可开发工业用地和水资源供给能力等。前者是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村域范围内可开发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供给状况,采用实际可开发土地面积与工业发展所需土地面积的比较。后者是指指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供给状况,采用现有可供工业发展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包括村域内和村域外)与工业发展所需水资源数量的比较。

2.能源。村域工业已实现从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小打小闹”到现代机器工业“轰轰烈烈”生产的转变,必须拥有持续的能源供给。主要涉及电力、石油、煤炭等,是指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供给状况,采用现有可供工业发展使用的资源数量与工业发展所需资源数量的比较。

3.环境。在村域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一些原来并不稀缺的环境要素(如清洁的空气)也变得稀缺;同时,环境对废弃物的净化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发展村域工业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甚至在有些地区应实行环境优先的原则。主要选择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制值)和三废处理达标率(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标准无害化处理的比例)来判断。

4.市场。村域工业从产生之日起便生存于高度货币化的市场空间中,根据其可持续发展特性,村域的市场需求往往依赖于村域外部,独立拥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村域非常少,但若能在村域建立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其发展一般都呈现较好的态势。可以说,市场(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村域工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5.产业布局。由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空间条件的差异,以及各特定地域所具备空间条件的差异,因此,如何使生产实体与所处环境系统协调运行即产业布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就村域而言,需要考虑五个主要因素,即产业空间承载力、产业布局指向性、产业集聚度、产业衔接度和产业功能区划等。具体地,产业空间承载力是指现有产业发展空间的利用状况;产业布局指向性是指村域工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趋向,目的在于将工业发展引导到一个地点。一般地,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是产业布局的理想选择;产业集聚度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旨在实现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包括产业整合力、吸纳力和集聚力;产业衔接度是指不同村域工业企业上下游或具体分工中的衔接程度;产业功能区划是指村域工业发展按照行业性质、质量水平等标准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区域划分。

6.产业弥合度。产业弥合度是指一产业与其相关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互补共赢所达到的程度,主要是指产业与其前项、后项的衔接,与同类产业的分工与协作,与联动产业的相互带动机制。村域工业产业弥合度主要涉及村域工业和农业、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关系。具体地,村域工业反哺农业是指村域工业发展对村域农业发展的支持;村域工业与城市工业合作,是指村域工业发展与城市工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村域工业对第三产业带动是指村域工业发展带村域内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7.资源(利用)。与生态子系统中的资源供给相对应,经济子系统中的资源是从利用的角度进行阐述的,通过原材料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表明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采用与同行平均水平相比的方式。

8.资金。在村域工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村域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充裕的背景下,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增长与使用效率的提高。因而,没有较为充足和构成合理的资金,村域工业是很难启动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涉及资金充裕程度、资金使用风险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具体地,资金充裕程度,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通过融资获得的资金)的充裕程度,采用与实际需求相比的方式;资金使用风险,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使用存在的市场风险程度;资金使用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村域工业企业投入资金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资产利润率,即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采用与同行平均水平相比的方式。

9.技术。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的城乡“二元”产业结构,使得农村工业发展技术长期停留在“为农服务”的农机设备层面和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手工生产上,现代工业技术相当匮乏,必须加强村域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其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技术先进程度、信息装备条件和自主创新情况。前两者可采用与同行平均水平相比的方式进行评价;自主创新情况,主要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中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情况。

10.劳动力。劳动力(或称人力资本)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村域是当前劳动力资源最紧缺的区域,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其评价指标主要涉及职工受教育年限、职工流动率和技术人员比例。具体地,职工受教育年限,是指村域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职工流动率,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一般指一年)村域工业企业中流动人员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技术人员比例,是指村域工业企业中拥有一定技术水平且从事技术工种或拥有技术资格证的人员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

11.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体制和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管理体制、生产管理制度、人员使用制度以及经营战略中的产品品牌建设。具体地,企业管理体制,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对企业整体管理体制的评价;生产管理制度,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包括生产流程、岗位职责、安全管理等等;人员使用制度,是指村域工业企业发展中人员招聘、培训、使用、提拔、解聘等全流程相关制度安排;产品品牌建设,是指村域工业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12.组织。村域工业发展的组织条件主要是指乡镇与村落的政权性或类政权性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社、行业协会、联合体之类的民间性组织,集中表现为行业协会、调剂互助机制和社区支持程度等。具体地,行业协会,是指村域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以一定纽带(如同一行业)形成的自组织;调剂互助机制,是指村域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为调剂余缺、实现共同盈利所形成的互助方式;社区支持程度,是指村域各类组织(如村委会)对工业发展的支持程度。

13.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5],主要包括政治、法律、传统文化等因素。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力度、工商业传统继承与发展,以及村域经济的开放度。具体地,政策支持力度,是指各级政府对村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程度;工商业传统继承与发展,是指村域传统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以及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程度;村落经济开放度,是指村域工业对外部经济力量的开放程度,即外部经济力量进入村域发展工业的难易程度。

四、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确定及综合水平评价

(一)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指标权重调查问卷,由评判专家小组的每个成员根据已确定的评价等级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按照表2标度法进行成对比较,确定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研究采取群组评判的方法,专家小组由十人组成,所以每个层次获得初步的判断矩阵并非一个,为了避免人为调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以及多次反复的复杂性和难以整合,对于这些判断矩阵,笔者采用几何平均法汇总的方式获得最终判断矩阵。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只列出准则层B对目标层A所构成的判断矩阵 JA,其余矩阵JB1、JB2、JB3、JC1、JC2、JC3、JC4、JC5、JC6、JC7、JC8、JC9、JC10、JC10、JC12和JC13以相同方式得到。

表2 重要性标度含义

A与B构成的判断矩阵JA

(二)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把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层某因素通过判断矩阵计算排出优劣顺序。实际上是求出满足BW=λmaxW的特征向量W的分量值。其中λmax为B的最大特征值,W为对应于最大特征值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即为相应因素的单排序权重。

为了检测评判的可靠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步骤如下: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再按算一致性指标C.I.;然后按照表3确定平均一致性指标R.I.。最后按C.R.=算随机一致性比值C.R.。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进行层次单排序;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偏差太大,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对于1、2阶判断矩阵,C.R.规定为零,故不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表3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根据以上程序对判断矩阵JA进行相应计算如下:

λmax=3.0019(可由 MATLAB软件的 MAX(EIG(A))命令求得,下同)

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得,对其余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总排序是利用层次单排序结果,综合得出本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的权重,最终得到最低层与目标层的相对权重。计算出一组指标对其相邻上一层的相对权重后,可以根据各指标的从属关系,得出各指标相对于总评价目标的综合权重。其基本计算过程可用如下公式:

同时根据下列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一致性检验。

其中,Wi因子权数,C.I.i、C.R.i分别为与 Wi对应的下一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平均一致性指标。

(四)指标权重结果

图3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

通过上述计算和验证,各层次因素相对上一层次的相对权重以及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综合权重如图3所示。总体来看,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生态子系统(0.2704)、经济子系统(0.4879)和社会子系统(0.2417)的占比是均衡的、合理的。因为,笔者认为对于整个发展系统而言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子系统权重各1/3是比较科学的,就某一产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子系统权重可以相对高一些,占40%-45%左右,甚至接近50%,生态与社会各占剩余部分的1/2,都是合理的①子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的现实意义见本文第五部分。。

(五)综合水平评价方法

第一步,构建模型。

评价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基本模型为:

上式中:A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用于表示村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ai为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用于表达各因素对于村域经济现代化可持续水平的影响度与贡献率;

Zi为评价指标实际值,是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值②为便于计算,笔者(2011)对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各评价指标实际值采取满分10分制的标准化计分方式,具体为2分、4分、6分、8分和10分五个等级。。

第二步,评定等级。笔者将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度A值介于0至100之间,并划分为五个等级,综合值90分以上为A级(优秀),80-89分为B级(良好),70-79分为C级(中等),60-69分为D级(合格),60分以下为E级(不合格)。最后,根据分值找出相应的等级。

图4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度试纸

五、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政策含义

(一)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反映的现实情况

一般而言,更为细化的评价指标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为此,笔者重点分析子准则层和指标层。以图3为基础,通过指标层与子准则层、子准则层与准则层的直观图示(图5、图6),可以清晰地看到:

1.在生态准则层中,子准则层中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权重明显高于能源,相应的具体指标权重也明显较高。由此判断,虽然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日渐凸显,但与资源(供给)和环境相对,后两者的现实矛盾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城市规模扩张和耕地保护严格的背景下,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已经成为制约其走向可持续的重要瓶颈,位于生态准则层指标权重第一位(综合权重0.0612)。与此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③参见迟福林.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转变的关键[N].中国日报(英文版),2010-02-22.指出:“过去,我们能在黑烟囱下工作是一种骄傲。今天,低碳工作、低碳生活,是人们的基本追求。”特别是早期村域工业的发展往往借用农民住宅或附房,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零星分布态势,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亟需改变这种状态,人们对“三废处理达标率”(位于生态准则层指标权重第二位,综合权重0.0533)的要求就是一个集中反映。

2.在经济准则层中,涉及的子准则层和具体指标最多,较为复杂。第一,从指标层看,图5显示,相对生态指标层和社会指标层,经济指标层中各具体指标的权重差异并不大,最高的“产品市场”(综合权重0.0266)比最低的“产业空间承载力”(综合权重0.0115)高0.0151,而生态和社会准则层的最大差值分别为0.0446和0.0493。第二,从子准则层看,图6显示,经济子准则层还是存在一定的权重差异,最高的三个依次是:经济管理(综合权重0.0842,包括企业管理体制、生产管理制度、人员使用制度和产品品牌建设)、产业布局(综合权重0.0759,包括产业空间承载力、产业布局指向性、产业集聚度、产业衔接度和产业功能区划)、技术(综合权重0.0676,包括技术先进程度、信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这既是对现实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产业布局优化和技术创新的呼应与肯定,也是对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村域工业园区化,以及推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期待与要求。

图5 指标层D对各自子准则层C的权重值

图6 准则层B和子准则层C对目标层A的权重值

3.在社会准则层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指标层中的“政策支持力度”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在社会准则层中的影响力超过30%(30.42%),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高达0.0735。回顾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史进程,我国颁布了大量关于村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五个“一号文件”后的1987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①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布的五个“一号文件”,都涉及村域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1985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第六条政策就是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即城市技术与人才以应聘、兼职、联合等方式支持乡镇企业等农村工业的发展。当然,笔者仅仅是为了强调政策支持力度对村域村域工业发展的作用,并非认为1987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的历史性成就完全依靠政策支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改革开放初期的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消失,相应地,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村域工业企业发展受到诸多政策制约,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村域工业无法获得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突出表现为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二是村域工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和增加产品供给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无法获得政策的支持,比如,银行等金融机构总是倾向于国有大企业,而采取这样那样的方式回避村域工业等中小企业。为此,亟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大对村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蕴含的政策需求

1.鼓励和重点支持村域低碳工业企业发展。进入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发展不仅是一场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革命。适应这一趋势,村域工业发展应重点发展以下三类:一是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业企业,这类企业一般不具有污染性或污染很少;二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节能环保企业,尤其是能处理村域其他工业发展所形成污染物的企业。

2.加大对村域工业园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聚与块状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在沿海发达地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村域工业园区化发展至少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有助于形成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集中利用,提高使用效率;二是有助于统一处理三废等污染,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三是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划与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衔接度,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出台支持村域工业园区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符合区域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村域进行科学规划,明确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划分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等,给予土地审批、规划设计、配置设施跟进等方面的优惠。有条件的村域,要利用产业集聚兴办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园区资源集聚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区域集聚效应和资源共享效应的形成与发挥,最终建成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工业园区。

3.努力促进村域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与经济绩效提高是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笔者认为,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与经济绩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企业管理体制,小型企业可以选择家族式管理方式,但应注意权责明确,而大中型企业应尽可能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培养、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注重企业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的同时,努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4.促进村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村域工业发展之初是作为农业发展的辅助和城市工业落后技术淘汰的承接,在社会产品短缺的背景下具有必要性。但从现实情况看,其技术落后、效率偏低的矛盾逐渐突出,且已经危及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状态的方式有二:一是通过区域转移,将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的技术转移到欠发达或贫困地区;二是通过技术改造,促成原有技术的更新换代、升级发展。重点应该是后者。为此,要完善和健全村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鼓励村域工业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单个(几个)企业的形式,建立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构建村域工业企业平等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虽然国家颁布的新旧两个“36条”,但成效有限,大量“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的“玻璃门”仍然存在,即使“玻璃门”打开了,“难进来、不公平、同质性”等问题也很突出,这对村域工业企业追求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为此,要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并修订某些不符合意见精神的法律法规,着力创建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应在各地颁发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地方性政策的基础上,加快编制产业规划和投资目录,建立更广区域内各行业相对统一的准入范围和标准,为具体投资行为提供依据。并且,明确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时间表。

6.形成以财税、金融为重点的整体性政策倾斜体系。在统筹城乡、工业反哺、城市支持的宏观背景下,要制定和落实有助于村域工业发展的倾斜政策,特别注重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作用。前者主要是指,进一步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减轻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后者主要是指,确定专门为村域工业发展提供优惠贷款的专业金融机构,鼓励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建立政府主导的专门用于村域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基金,建立政府信用担保机制等。

[1]王景新.村域经济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浙江典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丛书(总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倪建伟.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初探:一个整体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1),61-65.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苗长虹,樊 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 经济地理,2002,(1),125-133.

[5]诺 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猜你喜欢
村域工业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工业人
村域尺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