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 雷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也日趋增强,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幅度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旅游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何抓住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积极调整优化发展思路和加快发展步伐对于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作用。为此,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和战略眼光,以旅游产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开辟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部署: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问题上升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安排,并以此进行相关环节和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义划分及调整;在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内建立健全成员之间的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沟通协调互利共赢机制;加大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性作用和影响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扩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打造大旅游模式从而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对于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策略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但其获得重大进展时期还是自2003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开始的。数据调查统计显示,2003~2010年期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总创收比例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8%,对于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贡献率达到了7.6%,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创了几十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品牌和旅游项目,该期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自身的资源资金年投入增长比重达到了7.8%,其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但由于民族地区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产业的产业性质发展特点及其在本地区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理解,使得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尚未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高度和层次去做出统筹意义上的战略安排,以此为基础的相关调整工作也尚未充分有效开展。根据一份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战略确认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将之上升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地位并以此考虑的数量比例仅有37.8%,而约有67.5%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资金缺口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运行,另外对于相关支持职能和辅助领域的调整优化工作在2005~2010年期间平均覆盖比率不到21.7%,其对主体旅游产业的支持能力有限。
第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产业链管理思维和整体协作互补优势的发挥的理念,使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其产业链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和战略伙伴关系机制迟迟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使得其旅游产业链整体协作和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也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速度。根据一份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产业链关注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3~2010年期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产业链成员参与的比例年均增加幅度不及2.4%,截至到2010年底仅有47.6%的旅游产业链成员包括在了旅游产业链之中,但其关系耦合性较低表现较为松散,且供应链成员之间因为缺少战略合作机制而导致的利益博弈行为给旅游产业每年约带来3%~7%的经济收益损失。
第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和环节的外部化作用和影响的产生作用机制,使得旅游产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存在掠夺性过渡性开发问题,从而最终又影响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根据一份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外部化影响和治理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4~2010年期间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对于相关产业和社会生态旅游资源的外部化影响程度年均增长5.6%,其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和阻碍作用特别是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冲突不断加剧,使得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速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对旅游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过于狭隘,使得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大旅游概念相去甚远,其内容形式显得单一和缺少丰富性,使得其对于相关产业的纳入能力较弱和带动性不强。根据一份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大旅游建设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大旅游产业概念上的投入年均增长幅度不足3.4%,而该期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市场份额增长速度为11.7%,两者相比差别较大,另外,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包括的业务领域和范围5年期间仅扩展了2.7%,其与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系数仅为0.31,呈现出较弱的相关性。
根据新形势下基本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作用意义和相关要求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旅游产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同时借鉴国外旅游产业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发展模式和应对策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中应该从本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层次去认识旅游产业发展,将之确立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战略确认为基础对相关支持环节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优化以提升其对于旅游产业的支持能力和支持力度。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将其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以此战略确认为基础从机制上保证其发展获得持续有保障的资金资源投入,同时需要加强和提高对于相关支持业务和辅助设施的调整优化和重新组合工作,以提升其对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辅助职能,从而解决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组织障碍和机制缺失的问题。
第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中应该从产业链管理的思维和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旅游产业产业化发展和整体推进的方法模式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和效率最大化原则在产业链相关成员之间根据价值形成流程确立战略合作机制和互利共赢关系,推进旅游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和整体协作优势的发挥。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将不同产业链主体的职能作用及行动方案统一到产业链整体态势上进行考虑和规划,根据旅游产业价值形成机制和流程在不同产业链主体之间重新分配职能,主要以效率最大化原则进行,同时考虑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需要及互惠共赢机制的要求,以此战略协同和战略合作机制打造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各种短期行为和利益博弈的纠纷,将各种主体的力量统一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
第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中应该根据本地区资源情况对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给相关产业和环节所带来的外部性作用和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杜绝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采,依靠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外部性的综合治理使其走上绿色可持续低碳发展之路。随着近些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伴随的越来越严重的外部化影响和作用,使得其整体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需要就旅游产业的业务开展与其相关产业的互为制约机制和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可承受程度做出适当的评估,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使用获得可持续的增长,提高单位旅游资源的创收效益和对于生态环境的碳排放量。
第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中应该以打造大旅游模式和概念为出发点,丰富和扩充目前旅游产业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依靠附属产业及其支持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新的动力,而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外,其主要是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以大旅游的形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提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其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文物古迹、特色自然景观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旅游业的同时带动了相关养殖业、工矿业、轻纺业、民族手工艺品制造以及酒店房地产业的发展,将旅游文化以更多的包装形式推向了市场,开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调整和优化了其旅游产品结构和组合,以大旅游的形式开创和探索了一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2010年,鄂尔多斯市的旅游总收入达76.1亿元。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是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性产业,根据新形势特征如何抓住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和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将旅游产业确立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机制建立和关键业务流程调整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从旅游产业产业链管理视角来看待其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及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以市场机制为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来治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外部化行为和影响;建设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的大旅游模式和开发理念,丰富和扩充其内容和内涵。希望本文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1]黄红星,罗仕伟,张志勤.乡村旅游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2]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
[3]肖雪.凉山彝族婚俗旅游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
[4]路幸福,陆林.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