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 徐国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飞速发展,人民的收入增多,社会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逐渐提高,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食物质量、居住条件等方面,更多的人们已经将生活的要求集中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心情上的放松,一种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这种心态下,旅游业逐渐浮出水面,并且快速的发展。当前,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当然,随着人们的需求的增大,旅游业也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例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特别是对于体育旅游而言,21世纪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在社会民众中得到深入的开展,这也成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促进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谓体育旅游,主要是指以体育资源作为基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并感受体育活动,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情趣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其是将体育与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休闲娱乐方式。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其不仅逐渐走入社会民众的生活,被更广泛的群众所接受、所喜欢,也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1992~1997年这6年间,我国居民文化体育消费指数率增长率已经达到5.1%,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已经达到了3.54项,到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的消费者,消费在50元~100元的消费者达到了90%,在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消费支出位于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三位(日常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除外)。通过以上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在不断增加用于体育活动方面的支出,潜在的体育旅游的消费群体已经形成。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以及消费的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我国的旅游事业开始迅猛地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也迅速壮大,而体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一大的发展趋势下,不断的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中“食、住、行、游、娱、购”等六大方面也都在不断地完善。例如:旅游住宿问题、旅游交通问题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同时,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相关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非常关注的,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增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而且这种前景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关注、所利用。
所谓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以体育作为支撑点,紧紧围绕体育活动,通过推销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以及相关体育企业的知名度等方式,逐渐形成一种体育相关的产业。具体而言,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主要可以分为本源产业和载体产业两种。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推广的普及度的提升,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和改革,更是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体育产业不断扩大,体育产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日益增多,这不仅促进了本源产业的成长和载体产业的形成,也促进了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登山、滑雪、游泳等各种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国家,这为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的自然条件。从我国的地貌、气候等方面来看,我国是适合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国家,例如:在我国的东北部冬天的时候可以进行滑冰、滑雪等冰雪活动,在我国的东南部可以常年开展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不同的民族都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活动方式,例如:土家族的赛龙舟、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不仅仅是蕴含我国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独特之处,促进了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
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不仅能使得游客满意,同时也会提高旅游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当前我国的体育旅游事业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游客满意度不高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导游资料不够详尽、体育旅游交通工具和设备不够齐全、体育运动器材规格不够齐全、食宿服务不够热情周到、体育纪念品的供应不够及时、体育用品的质量不能保证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体育旅游事业服务质量差、管理水平低的直接表现。
工具、饭店、宾馆、商店,以及提供给旅游者和爱好者使用的各种参与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设施。例如:滑冰旅游者需要的滑冰鞋、护具、滑冰服饰以及救护设施等;又如:冲浪旅游者需要的冲浪板、冲浪服装、护具以及救护设施等。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每一项体育旅游者都需要救护设施,特别是急救设施,对于一些滑冰鞋、冲浪板、服装、护具等物品都可以由旅游者自行准备,但是对于救济设施就必须要由相关的部门来进行专门的准备和安排,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与一些先进的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也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一方面原因。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以体育为旅游项目的专题进行的宣传活动还是相对较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甚至是电影中植入的商业广告总都可以看到很多的旅游宣传,一般主要是生态旅游、特色旅游、文化旅游等,但是,却很少看到体育旅游方面的宣传,以此可以看出,体育旅游宣传并非像其他的旅游形式那样普及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宣传和促销方面的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和促销效果差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当代的体育旅游者而言,更加注重的是旅游旅途中的经历,不仅仅是观赏景观,更希望能够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寻找和体味旅游的快乐,增加对体育旅游的兴趣,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然而,就我国的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体育旅游产品的供给目前还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形成独特的体育旅游特色的著名旅游地点还不是很多,而且,一般都沿用传统的旅游方式,创新点不多,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旅游者的需求,无法满足不能层次的旅游者的要求。
体育旅游事业可以说是近些年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旅游项目,开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不足。关于体育旅游事业的管理和规划等方面缺乏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关经验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培训体系,建立统一的培训机构,授予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这为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在我国几乎可以开展任何类型的体育活动,也就是说,我国是适合任何项目的体育旅游的。例如:我国幅员辽阔,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形式,我国有五大名山,是非常适合登山爱好者和攀岩爱好者进行以登山和攀岩为主要体育活动的旅游的;又如:我国内陆河流众多,特别是在南方的一些城市,这也成为开展以游泳、潜水、漂流、划船等水上活动为主的体育项目的旅游活动开展的绝佳地点。另外,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蕴含着民族风情的体育活动更是成为近些年吸引体育旅游爱好者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云南、贵州等这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充分开发这些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说,无论从地理、历史、还是民俗特点等方面而言,我国是一个具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国家。
现代人追求的旅游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观光赏景,更重要的是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感觉,通过旅游的方式,来达到增长知识、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等多种目的。体育旅游作为在我国刚刚兴起的旅游项目,通过体育活动本身的主体自选性、活动的多样性等,提高广大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满足了旅游者的各种目的,也满足了当代人们的新的旅游要求,这是其他的旅游方式所不具备的,是体育旅游的独特之处,这也成为体育旅游逐渐吸引游客,逐渐走入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的体育发展更加注重的是娱乐性、休闲性、健康性和放松性,同时也更加注重满足各种各样的主体的实际需求。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追求也不再是竞技性和观赏性,而更加强调的是参与性,这也成为体育活动发展成为体育旅游项目的重要原因。从新的发展形式上看,我国的体育事业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由体育单一地为政治服务,转变为体育不仅要服务于政治,也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其二是由单独强调体育的竞技性,转变为既要强调竞技性,又强调人民群众的日常参与性。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变,才能使体育项目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旅游事业中,通过体育旅游引导人们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新世界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时尚。
在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5天工作日的规定,双休日成为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时间。在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新的节假日放假时间安排的规定,节假日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也掀起了我国的旅游浪潮,从而对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2007年12月国务院颁布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改变了社会民众的休闲旅游的时间,人们增加了短途体育旅游的需求,实现了从“五一、十一黄金周”向“普通的双休日”过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体育旅游的普及度。另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增加了人们参与到民俗体育旅游的项目中,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总之,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研究人员要认真分析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在提高旅游者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效促使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李天元,陈家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营销[J].旅游科学,2006(6).
[2]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