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投资策略的研究

2012-07-18 09:28钱显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高教比例人才

钱显忠

(湖北文理学院 理工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

一、高教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一)高教投资的含义和性质

高教投资的含意是:第一,明确用于高教的费用,是一种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支出,是用于智力开发,培养具有高等专门知识创新型实用人才的。第二,这种投资同其他投资一样,也将存在着劳动消耗(投入)和劳动成果(产出)之间的比例问题,即投资的经济效果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教的投资科学研究,探求提高高教投资经济效益的办法和途径[1]。

(二)高教投资的主要特点

高教的主要社会职能,一是出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出科研成果。这两大“产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都是以“知识形态”表现出来的。从高教的这一特殊社会功能出发,我们将发现高教投资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投资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高教投资的生产性 当代经济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越来越依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人才不是天生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它要经过必要的投资与开发,即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从广义上讲,就是一个“生产过程”,因为它能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将人从一般的无技术技能的人,培养成具备各种才能的人才,是将人变成人才的过程。

高教投资投资的递增性 用于培养不同程度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教育投资,“从平均每个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教育支出来说,使具有初等教育程度的人受较高一级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支出小于使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受高一级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支出,更小于使具有高教程度的人所需要的教育支出。这就是“培养费用递增视律”。教育投资的这种递增性,不仅表现在它要随着教育层次的升高而递增,同时还表现在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递增。[2]教育投资的这种递增性规律,不是个别国家的偶然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教育投资成果的特殊性 教育部门是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它所“生产”的不是直接的物质产品,而是知识和人才。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出”,是—种比物质产品本身重要千百倍的“产出”。因为它不仅具有惊人的经济功能,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教育投资效益的迟滞性 由于人才的成长与其作用的发挥有较长的过程,即教疗周期长。因而教育投资见效不象物质生产投资那么快。因此,确定教育投资要有战略眼光。

(三)研究高教投资问题的重要意义

合理解决高教投资问题,对于保证我国高等效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3]

有利于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上论证教育投资的巨大社会功能,有利于清除长期存在的轻视教育的思想,克服“教育是消费事业”的传统观念,有利于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正确认识教育在建设的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决心解决教育投资“不成比例”的状况,真正把教育放到战略重点的位置上来,实现“教育先行”。

有利于确定高教投资的合理比例 高教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又能以巨大的反作用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

研究高教投资问题,对于揭示和认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规律,确定教育投资在国民支出中应占的合理的比例,及高教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应占的合理比例,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高教投资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高教投资使用得科学、合理,就能取得投资利用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研究教育投资问题,探讨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投资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鉴于我国目前的财力所限,国家用于教育投资还比较紧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提高这笔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不仅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有助于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步伐 高教投资合理结构的确定本身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有投资结构改革作保证。此外,高教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投资整体效益的发挥和提高,也只能在体制改革中才能实现。

二、高教投资的合理比例

高教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决定了高教投资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即指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高教投资在国民支出中应当占有某种确定的比例。[4]这个比例,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是客观所要求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一)高教投资比例的主要指标

反映高教投资的指标是多种的。例如,年度高教事业费、年度高教基建费、年度人均教育费用、人才培养“成本”等等。这些单口径指标在考察与比较高教事业发展,考察与比较高教投资的利用效率及其变化,在加强与改进高教自身管理,提高投资的利用率等方面,各自有着独特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常常需要把教育放在国民经济整体体系中作对比考察。进行这种对比考察,仅靠以上的单口径指标,就不够了。需要建立一些双口径指标,这就是有关高教投资比例的指标。在我国现行的计划体系中,反映高教投资比例的主要指标有两大项,若按实际拔款渠道又可细分为四小项:

第一大项,高教投资占国民总支出的比重。该项比重指标在实际投资中又分为两小项:第一,高教经费(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第二,高教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

第二大项,高教投资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重。该项比重组标在实际投资中也分为两小项:第一,高教经费(事业费)占整个教育经典(事业费)的比重;第二,高教基建投资占整个教育基建投资的比重。

上述第一大项比重指标,即高教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主要用来考察高等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是否协调。通过这项指标的纵向比较(在本国、本地区历年的比重之间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对国内外、省内外不问经济发展阶段或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投资比重情况进行比较)可以考察本国、本地区高等教育的经常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变化趋势,并为引导这种变化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上述第二大项比例指标,即高教投资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重,主要用来考察教育内部各层次(主要是高教与普通教育)之间关系是否协调、是否合理。通过这两项指标的纵向、横向比较,可以考察本国、本地区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为促进教育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基建投资长期处于低比例状况,日积月累,欠帐叠加,致使基建问题成为高校发挥潜力的最大随碍,这是必须记取的教训。

(二)确定高教投资合理比例的原则

高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工程。它的发展、变化要受到人口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在研究高教投资合理比例时,必须全面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教育投资的比例,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因素决定的,经济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经常、持久的因素。在确定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5]

高教投资比例的客观性,即高教投资比例规律与国民经济一定发展水平相应的有一个高教投资效益最佳的比例点,这个比例点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个比例将随之增大,寻求这个比例点。确定高教投资的合理比例,是实现教育与经济之间“良性循环”的前提,因而,也是高等效育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寻求高教投资效益最佳的比例点应当遵循什么原则?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指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而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数量、质量、规格、层次、种类等等是由社会再生产的规模相方式所决定的。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就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发展。这就是高等效育投资必须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效育投资必须兼顾如下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第一,高教投资必须保证的专门人才培养规模必须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同时,还必须与国民经济所能提供的可能相协调。这是确定“第一个比例指标”,即确定高教投资在国民支出中的合理比例,所必须逐循的原则。如果高教投资不足,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模过少,就难以改变动力的结构,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形势以及产业转型。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人才奇缺,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严重缺乏,就是在长期的高教投资一直过低所造成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如果高教投资过量,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一方面高等效育投资“过量”必然是建立在其他部门摄资不足的基础上,从而影响其他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高等专门人才没有用武之地,势必造成人才和投资的大量浪费。但目前,我国高教培养的人才,依然难以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我国产业转型的需要。

第二,高教投资所保证的高等效育规模及发展速度必须与中、小学教育的规模及发展速度相适应。这是确定“高教投资比例的第二个指际”,即高教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的合理比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社会再生产对不同教育程度人才的需求,在客观上是有一定比例的。其一般规律有二条,一是由低到高构成一个金宁塔形;二是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高层次人才比重越来越大。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我国产业转型,金宁塔形上部将会越来越大。高教投资比例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教育内部的比例失调,进而导致人才队伍结构失调。人才队伍纠构失调,就意昧着某些方面的人才浪费,又会导致某些方面人才奇缺,也就意味着高教投资的浪费或高教投资方向不准确。

(三)确定高教投资合理比例的方法

高教投资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普通教育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是我们寻求确定它的合理比例的方法的指针。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如何确定教育投资在国民支出中应占的合理比例构方法问题,国内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广泛、有益的讨论。

1.客观需求法(需求平衡法)

这种方法,以人才需求的宏观预测为依据,将全国需要人才的数量,按一定比例分为国家投资培养的公立高等学校和由民办高等学校培养的两部分,目前,我国对于公立高校的培养人才,主要承担费用由国家承担,少部分由学生的家庭承担,再将国家承担部分乘以每位学生“单位开支标准。其公式如下:

其中:St0-t表示从某年(第t0年)开始,到预测用人年份(第t年),由国家投入的高等教育经费;Nt0-t表示从某年(第t0年)开始,到预测用人年份(第t年),培养的人才总数;G1表示需求人才总数中,由国家承担投资部分所占的比例;

每培养一名大学生总成本如果用TC表示

运用这种办法,需要经历以下三步:第一,根据人才预测编制高教发展计划;第二,从高教体制多样化出发,确立普通高教与其他形式的高教各自所占的比重;第三,根据以往历年各专业(或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成本,运用趋势外推法,推算出第t0年到第t年之间各专业人才培养成本。

S1=(A+B+C)T+N

其中,S2是国家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全部费用;A是折旧基金;B是流动资产;C是工资基金;T是在学校学习的年数;N是全年用于学生奖金等的平均的数。显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如实地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实际需要之间的定量关系;弊病在于,对我们现有培养能力的基点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缺乏必要的考虑,因而,往往所得数字偏大,实际难以实现。

2.投资预测法

高教投资预测包括事业经费预测、基建经费预测和设备预测等。

第一步,先对教育经费进行预测。考虑到教育教经费受GDP的制约,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确定教育的经费预测值(亿元)。

第二步,对教育经费进行预测,用狭义最小二乘法确定教育的经费预测值(亿元)。运用这种预测法,同样可以求出高校基建经费的预测值。再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得到较准确的高教投资的预测值。

上述计算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要求出的教育投资预测值是在充分考虑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两番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和影响而得出的,比较实际可行;缺点在于比例仍然偏低,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产业升级对高教发展的客观需要。

3.求解极值法

这种方法从“教育是社会生产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再生产社会生产的生产力”的前提出发,通过四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推导出教育投资合理比例。

从我国国情和现状出发,教育投资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应占20%合理比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教事业费约占教育经费的25%左右,高教基建投资约占教育基建投资的70%左右,高教投资(含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约,占教育总投资的25%左右。由此可知,高教投资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合理比例应为:20% ×25%=5%。

国际上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统计出来的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揭示了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规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考虑到我国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参考国际上的有益经验,一些学者提出:“今后我国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可以为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2~1.8倍。也就是说,在国民收入每年增长8%的悄况下,使教育文出的增长速度达到9.6% ~14.4%,这是完全可以作到的。

三、提高高教投资使用效益

研究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问题将使我们在教育费用的计划、分配、使用、流动的整个过程中,更自觉地贯彻“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使高教经费更好地发挥作用,体现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一)建立高教投资分配的决策系统

高等专门教育涵盖理、工、农、医、师、文、史、哲、经、政法、管理、民族等方面,在分配经费时,如何做到科学、合理,使每一分钱都确实用在刀刃上,这就要求我们对投资的分配进行决策性研究。

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实用的教育资源分配决策系统,采用PPBAD ERS(即设计、规划、预算、分析、决定、评价、再循环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确定高教投资的分配方案。借鉴这种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一些省、市、校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投资分配决策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某些地区或高校现行的教育投资决策系统

我国某些地区或高校现行的教育投资决策的过程:第一,预测——预测各层次、各科研类专门人才补充需要;第二,规划——编制中长期多种人才需求方案及各种方案对经费的需求;第三,预算——可能获得的教育投资;第四,分析——在规划与预算之间反复论证,寻求最佳方案;第五,决策——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分配的决策;第六,评价——对原决策进行评价;第七,反馈——根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对原决策进行找反馈调节。[6]

(二)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

确立高等院校的合理规模是科学组织教育活动,科学利用教育条件,充分发辉教育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总的来说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偏小,因而,资源占用多、消耗大、成本高、效率低、经济效益低。本文仅从提高投资使用效率的角度提出要建立合理的学校规模。[7]

(三)加强人才培养酌成本考核

通过人才“成本”这个指标,可以综合地反映出高教投资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加强人才培养的成本考核,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从中寻求提高高教投资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8]

目前,国内关予人才培养成本的科学计算方法,尚处于探讨之中。这里,我们介绍两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式(2)乘上在校学习年数,就是培养一个学生的全部费用。

所谓“全部学生平均人数”是指包括函授生、夜大生等在内,按一定比例折合成本科、专科学生数。

(四)实现教学与管理手段的科学和谐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来发展高等教育,就不能不受到经费、师资等种种办学条件的限制,因而,突破这些限制,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就必须采取一些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措施,走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新路,即实现教学与管理手段的科学和谐调。

实现教学与管理手段现代化,一方面我们要着眼于对老大学的改造,使其更好地发挥潜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眼界应当更开阔一些,寻求普通高教、成人高教、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自学高等效育之间的最佳结合,这将是提高高教投资使用效益的根本所在。

[1] 赵婷婷,张婷婷.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2(S2):8-10.

[2] 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1-13.

[3] 侯俊华,汤作华,胡国军.试论转轨时期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13.

[4] 石旭斋,王建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26-27.

[5] 李 云.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风险投资[J].学术论坛,2004(6):16-18.

[6] 曹升元,王 进,周 栩.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特点[J].事业财会,2004(4):17-22.

[7] 李 霞.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2011(1):34-35.

[8] 秦 义,施云兵,孙 峰,等.论高校后勤实体产权改革[J].常州大学学报,2011(3):41-42.

猜你喜欢
高教比例人才
人才云
人体比例知多少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